《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报告 2008 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193053
  • 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3

第一部分 高中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 3

第一章 北京高中课程改革在探索中前行 3

一、理解力、参与度、创新点:新课程实施第二年的现实分析视角 3

二、课程目标的理解力:新课程实施的行动基础 6

三、多元主体的参与度: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表达 10

(一)专业自主力日渐增强的教师 10

(二)不断彰显课程领导力的高中校长 13

(三)在课程学习中体验成长的高中学生 14

(四)多部门多侧面的专业支持团队 15

(五)服务和引领课程改革进程的各级教育行政人员 16

四、探索过程的创新点:新课程实施的特色展现 17

(一)通用技术课程之准备与顺利开设 17

(二)实行完全自主安排课程的学校试点 18

(三)创建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与“翱翔计划” 19

(四)借助信息化手段高质量开设选修模块 20

五、在不断深化课程理解中稳妥实施北京高中新课程 21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理解诠释课程实施取向 21

(二)主体课程参与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实现过程 22

(三)立足实际的行动探索彰显出课程的创新 23

第二章 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26

一、新课程实施中不同主体所关注的问题 26

二、对高中新课程推进中主要问题的分析 29

(一)理念与行为的关系问题 29

(二)课程改革与师生负担加重的关系问题 32

(三)评价与课程改革实践的关系问题 35

(四)课程资源的保障、开发、利用与课程改革实践推进的关系问题 37

第二部分 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多元视角 43

第三章 校长的课程领导 43

一、课程分析:新课程选择与调整的核心 43

(一)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校长所关注问题的变迁 44

(二)课程改革中校长课程分析的实然状态 48

(三)校长课程分析维度之建议 51

二、课程实施:课程改革理想实现的关键 53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与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53

(二)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校长领导课程实施的路径探索 54

(三)校长课程实施能力提高之建议 57

第四章 学校自主排课与自主会考 61

一、政府主导下的学校课程自主权 62

(一)多群体利益视角下的课程自主实践策略 62

(二)十所自主排课实验学校的方案与实施策略 65

(三)自主排课与学校考试制度改革 69

二、从课程组织视角看学校自主排课 70

(一)三级课程的组合套餐 71

(二)长短课的组织形式 73

(三)模块调序与综合实践类课程 75

三、从课程评价的视角看自主会考 76

(一)灵活机动的科目会考安排是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外部表现 76

(二)自主会考探索了学校评价多元化的方向 77

(三)自主会考是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的外部体现 78

四、困难与争议 78

第五章 走进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 81

一、课程实施准备 81

(一)政策保障 81

(二)教师队伍的组建 82

(三)教师培训与专业支持 83

(四)教学设备保障 84

二、课程实施探索 85

(一)多途径开设通用技术课 85

(二)探索多种教学策略 86

三、基于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 89

(一)参与者的态度与课程前景 89

(二)教师技术素养与教师培训 92

第六章 稳步推进中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98

一、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是评价实施的重要保证 98

(一)面向多元评价主体开展多层面的培训工作 98

(二)科学管理促进评价的实施 103

(三)逐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平台 104

二、开拓体现学校特色的评价实施办法 105

(一)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附加值” 105

(二)尝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06

(三)结合学校实际细化评价目标 107

(四)创设各具特色的学生成长记录方式 109

三、理性地看待推进中的困惑与问题 109

第七章 选修模块的开设与选课制 112

一、选修模块的类型及开发路径 112

(一)选修模块的类型 112

(二)三个序列选修模块的开发路径 114

(三)三个序列选修模块的课程价值 117

二、选修模块的选课制度与方法 119

(一)网上选修 119

(二)跨校选修 121

(三)校内选修 123

三、选修模块实施中的问题与难点 126

第三部分 课堂变革视域中的观察与思考 133

第八章 教师的课堂创新与专业成长 133

一、主动参与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33

(一)实现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33

(二)追求课程价值创新教学主题 134

二、努力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135

(一)对教与学准确定位 135

(二)提升学科教学核心环节的实效性 136

(三)开拓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 140

三、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的生本课堂 145

(一)把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145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处理教学细节 146

(三)重视学生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146

四、在研修活动中不断反思成长 148

(一)在教研培训中思考 148

(二)在校本教研中行动 149

(三)在专家引领下提升 150

(四)在反思感悟中进步 151

五、问题与挑战 153

第九章 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业成长 156

一、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 157

(一)对学习的认知 157

(二)学生的情感体验 159

(三)学生的学习动机 165

二、问题与建议 167

第十章 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资源建设 170

一、网络技术平台: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空间 170

(一)网络化与“选修模块”教学 171

(二)“双课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172

(三)“双课堂”与教师的角色转换 173

(四)网络学习平台与课程资源共享 174

二、区域教育研修网络: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课堂 175

三、信息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助推器 178

(一)信息化的历程及其在新课程中的价值 178

(二)网上选修与网上研修的教育实践简评 180

第十一章 探索中的高中新课程课堂形态 183

一、课堂形态:课程改革的显示器 183

二、数量、结构、状态:课堂形态的基本变化 185

(一)参与课堂活动因素数量的变化 186

(二)参与课堂活动的因素内外部结构的变化 187

(三)课堂的基本状态的变化 189

三、六个基本变化: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的课堂形态 190

(一)课堂情境的生活化 191

(二)课堂环节趋向开放 192

(三)课堂形式的活动化 193

(四)课堂布局的多样化 194

(五)课堂样态的多元生成 196

(六)课堂媒介的信息化 197

四、课堂形态变革:教育改革的使命与挑战 199

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08年大事记 200

后记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