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十五年战争的意义 1
第一篇 满洲事变 9
第一章 大日本帝国 9
军事大国 9
两面性的帝国主义与华盛顿体制 10
天皇制立宪主义 13
两条对外路线 15
第二章 十五年战争的开端 17
满蒙特殊权益 17
满蒙问题 19
满蒙领有论 21
柳条湖事件 23
第三章 战线的扩大 26
政府的不扩大方针 26
朝鲜军擅自越境 28
轰炸锦州与十月事件 30
嫩江、齐齐哈尔与辽西作战 32
第四章 上海事变与满洲国 35
犬养内阁的成立 35
第一次上海事变 36
满洲国的建立 38
五一五事件 41
第五章 排外主义与军国主义 43
支持战争的动向 43
动员民众的体系 44
民众的国家意识 46
反战斗争与满蒙放弃论 49
第六章 退出国际联盟与侵犯热河、河北省 51
承认满洲国 51
退出国际联盟 53
侵犯热河、河北省与塘沽停战协定 56
各国的反应 58
第二篇 分离华北 63
第七章 非常时期 63
“1935、1936年危机”与五相会议 63
广田外交 65
皇道派与统制派 67
国体明征 69
第八章 满洲帝国 71
“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实态 71
统治体制的强化 73
满洲经济开发与农业移民 75
反满抗日运动的展开 77
第九章 分离华北工作 80
两个协定 80
统治华北的目的 82
冀东政权与秘密贸易 84
抗日救国运动的展开 86
第十章 准战时体制 88
二二六事件 88
广田内阁与军部 89
绥远事件与西安事变 92
控制华北要求的确立 94
第三篇 日中战争 99
第十一章 日中全面战争 99
卢沟桥事件 99
扩大论与不扩大论 101
华北事变 103
从第二次上海事变到中国事变 105
第十二章 日中战争的胶着 108
战线的扩大与南京大屠杀 108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110
徐州、武汉及广东作战 113
汪兆铭工作 114
第十三章 东亚新秩序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17
防共协定强化问题 117
与美英关系的恶化 119
张鼓峰事件与诺门坎事件 1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23
第十四章 日德意三国同盟 125
日中战争与民众动员 125
日德意三国同盟的缔结 127
进驻北部法印与日荷磋商 130
汪政权的建立 131
第十五章 日美谈判 134
南进策与日苏中立条约 134
日美谈判的开始 136
德苏开战与“关特演” 138
进驻南部法印与对日石油禁运 140
第十六章 决定向美英荷开战 142
开战预定 142
东条内阁的成立 145
开战决定 147
赫尔备忘录 149
第四篇 亚洲太平洋战争 153
第十七章 开战与初战的胜利 153
开战的圣断 153
陆海军的作战计划 155
偷袭珍珠港和马来亚 160
占领东南亚要地 162
第十八章 同盟国军队的反攻 165
日本初遭空袭、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 165
瓜达卡纳尔岛战役 167
“绝对国防圈” 169
马里亚纳失陷与英帕尔溃退 170
第十九章 大东亚共荣圈 173
占领地的统治 173
掠夺、强制劳动与屠杀 175
大东亚会议 178
抗日解放斗争 179
第二十章 中国(包括满洲与台湾)、朝鲜 182
中国战场 182
毒气战、细菌战与鸦片 185
在满洲国的掠夺与动员 189
朝鲜半岛、台湾的皇民化政策与动员 190
第二十一章 日本法西斯 194
翼赞体制 194
天皇制法西斯 196
东条独裁与天皇 198
战争经济及其崩溃 200
第二十二章 战线的崩溃 203
菲律宾战役 203
雅尔塔协定与近卫奏章 205
空袭本土与硫黄岛战役 207
冲绳的丧失 209
第二十三章 波茨坦宣言与原子弹轰炸 212
本土决战体制 212
终战工作 214
波茨坦会谈 216
投放原子弹 218
第二十四章 投降 220
苏联对日宣战 220
有条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 223
投降的圣断 225
八一五事件与玉音广播、签署降书 228
终章 十五年战争的加害、受害与责任 230
主要参考文献 236
初版后记 242
再版后记 246
附录 251
卓越的学识、崇高的品格——记江口圭一先生&杨栋梁 251
江口圭一的日本“十五年战争”研究&杨栋梁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