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1
第一节 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祖国 1
第二节 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6
第二章 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2) 31
第一节 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 32
第二节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48
第三节 巩固人民政权与抗美援朝战争 52
第四节 社会建设、民主改革和城乡社会生活 61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工作 76
第三章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53—1956) 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84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94
第三节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106
第四节 工业化起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22
第五节 前所未有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国防建设 131
第六节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外交 142
第四章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1956—1960) 148
第一节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148
第二节 执政党整风与反“右派”斗争 161
第三节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173
第四节 纠“左”的错误与庐山会议 186
第五节 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的变动 196
第六节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统一祖国的进展 206
第五章 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0—1966) 213
第一节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3
第二节 发展文教、科技、国防、卫生、体育事业 221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236
第四节 政治调整与“四清”运动 248
第五节 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和10年建设成就 257
第六章 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10年内乱(1966—1976) 26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67
第二节 全国性内乱与健康力量的抗争 282
第三节 纠正错误的努力与挫折 297
第四节 经济的起伏与政治、文化、外交工作 308
第五节 全面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 331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42
第七章 开辟人民共和国历史新时期(1976—1982) 348
第一节 各项工作的恢复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348
第二节 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362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与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 382
第四节 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391
第五节 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411
第六节 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实施 425
第八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1987) 432
第一节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433
第二节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442
第三节 科技教育改革与文化社会发展 452
第四节 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469
第五节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 476
第九章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经受严峻考验(1987—1992) 48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 487
第二节 制定“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495
第三节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499
第四节 应对国内外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 506
第五节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519
第六节 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528
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 543
第一节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543
第二节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53
第三节 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与实施宏观调控 569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81
第五节 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 592
第六节 开创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 600
第十一章 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1997—2002) 604
第一节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05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18
第三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 631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变化与科技事业发展 649
第五节 继续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663
第六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战略 674
第七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678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2002—2009) 688
第一节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688
第二节 确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98
第三节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710
第四节 发展科技文化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719
第五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29
第六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749
第七节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65
第八节 和平发展新外交与统一祖国新进展 775
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伟大成就与今后的考验 786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791
后记 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