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与道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宫哲兵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6034427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部,上部对《道德经》进行了治国政治方面的解释,下部着重分析《道德经》的哲学基础。作者以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道德经》作了全新的解释和论证,对“道”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前言 1

上部:《道德经》新译 3

导论 3

上篇 以道治国,还是以德治国 6

第一章 以道治国:建立慈爱不争、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6

一、慈爱为本,爱国爱民爱身 6

二、善于利人,不尚争斗 8

三、公平治国,长治久安 8

四、正义治国,天网恢恢 10

五、缩小贫富差距,社会和谐 11

第二章 以道治国:建立不分等级、贵贱的平等社会 14

一、实行无名分等级的平等制度 14

二、贵贱平等,领导人对百姓中一切人平等对待 15

三、建立平等的社会与平等的外交 16

四、不主宰人民,建立民主的社会 17

第三章 以德治国:德治以道为根本,道治高于德治 19

一、以德治国必须以道为根本 19

二、建立大道玄德的平等社会 20

三、统治者积德方可治国,方可长生 21

四、对儒家德治理论的批评 22

中篇 圣人治国,还是王侯治国 24

第一章 有道政治家“圣人”的道治原则 24

一、顺其自然 24

二、无为而治 26

三、清静自正 28

四、柔弱胜刚强 29

第二章 有道政治家“圣人”的崇高人格与道德修养 31

一、圣人无私,行善救人 31

二、宽容调和,善爱他人 32

三、以德报怨,为政低调 33

四、去除奢华,不积私财 34

五、圣人有直觉之知,有自知之明,自爱不自贵 35

第三章 对当权统治者王侯的奉劝与告诫 37

一、王侯腐败,贪得无厌 37

二、王侯非道,留下大祸 38

三、王侯不自傲,不留祸殃 39

四、王侯要知足,可以长生长寿 40

五、王侯要行道,实行无为 40

下篇 道家思想治国,还是儒、墨、法家思想治国 42

第一章 道家的人格、信仰以及对死而不亡的追求 42

一、道者谦虚谨慎,勤奋行道,善良慈爱,无私利他 42

二、道者穷困孤独、终生贵道的人格 43

三、道者对不入死地、死而不亡的追求 45

四、道者对大道的信仰 46

第二章 道家的治国谋略与阴柔权术 47

一、尚阴守雌,委曲求全 47

二、欲废先兴,以退为进 48

三、不以智治国,智者不敢为 49

四、杀一儆百,打仗称迫不得已,杀敌示悲哀 50

第三章 批评孔子的仁义礼智学 53

一、道治是古代最好的社会制度,丧失了道治,才有了仁义礼智的德治制度 53

二、用儒家才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 54

三、断绝对于儒家理论的学习 55

第四章 批评孔子的正名与天命 58

一、先王之道、正名与天命 58

二、不分贵贱,以德报怨 59

第五章 批评墨子 61

一、批评墨子的天帝、鬼神 61

二、批评墨子的尚贤,尚同 62

第六章 批评法家 64

一、批评法家严刑峻法,酷吏苛察 64

二、批评法家法令多而无效,兵强而早亡 65

附录一 河上公本《道德经》 66

附录二 《道德经》新译引文对应细目 78

下部:《道德经》道论 87

上篇 道、道家、道教 87

第一章 道与唯道论 87

一、道的渊源 87

二、道论的兴起 89

三、唯道论的创立 91

四、唯道论的基本观点 93

五、唯道论的理论突破 95

第二章 道的多学科立体透视 100

一、从哲学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 100

二、从科学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从无生有的产生过程 102

三、从宗教学看,道是自然性的神 106

四、从文化学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 108

第三章 道与当代宇宙论 113

一、宇宙的原始状态 113

二、宇宙的生成过程:天、地、人 114

三、天外智慧生物与神仙信仰 116

四、宇宙的归宿 117

五、大爆炸宇宙论与当代人文理论 118

第四章 道与当代道家 121

一、当代道家的定义 121

二、当代道家的思潮 124

三、当代道家与当代新儒家的异同 128

四、当代道家的兴起 129

第五章 道与当代治国之道 131

一、邓小平治国与“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131

二、邓小平治国与“不争”“守拙”的管理智慧 133

三、胡锦涛治国与“三宝”“知和日常”的管理智慧 134

第六章 道与道教的形成 137

一、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137

二、通往神灵之道 141

三、《老子》与道教经典 143

第七章 道与道教的主神结构 147

一、道教主神:三清、玉皇、太上、道 147

二、道教的主神结构处于无序状态 148

三、道教主神的结构体系初探 149

四、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151

五、螺旋上升的回归 152

第八章 道与上帝 155

一、基督教与道教的相似性 155

二、基督教与道教的相异性 156

三、基督教上帝与道的相似性 157

四、基督教上帝与道的相异性 158

第九章 道与道路神 161

一、古代祭道路神:道、祖、祖道、軷 161

二、古人对五祀之一“行神”的祭祀 163

三、现代人对道路神的祭祀民俗 165

第十章 道:宗教和谐与对话 169

一、三教合一之路:道 169

二、五教合一之路:道 174

三、宗教对话与多元主义之路:道 179

中篇 道论、唯物论、唯心论 188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体系的泛化及其成因 188

一、哲学起点的泛化 188

二、研究范围的泛化 190

三、背景分析的泛化 192

四、泛化的原因 194

第二章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质疑 199

一、哲学基本问题以及两个派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199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00

三、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心主义 201

四、中国人与欧洲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同 203

五、孟子、王阳明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204

六、朱熹不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205

第三章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质疑 208

一、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208

二、早期阴阳学说不是唯物主义 210

三、早期五行学说不是唯物主义 212

四、气一元论不是唯物主义 213

五、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 215

六、恢复中国古代哲学的本来面目 218

第四章 中国古代先验论质疑 222

一、认识论是近代才有的 222

二、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说法 224

三、中国古代没有先验论 225

四、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学家不是先验论哲学家 226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反映论质疑 229

一、反映论是近代才有的,中国古代没有反映论 229

二、荀子不是反映论哲学家 230

三、王夫之不是反映论哲学家 232

四、反映论有待深入探讨 234

第六章 中国古代经验论和唯理论质疑 237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是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物 237

二、墨子不是经验论哲学家 239

三、老子、孔子不是唯理论哲学家 241

第七章 中国古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史质疑 243

一、形而上学的时代性及其与朴素辩证法的关系 243

二、中国古代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 244

三、董仲舒不是形而上学哲学家 246

第八章 陆象山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 249

一、宇宙论非唯心主义 249

二、认识论还是价值论 251

三、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 252

下篇 《道德经》辩证法的历史形成与逻辑发展 255

第一章 五行相杂说到五行生胜说 255

一、五行探源 255

二、五行相杂与相胜 256

三、五行相生与生胜 257

第二章 阴阳动因说到阴阳相合说 260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260

二、阴阳动因说与六气均衡说 260

三、阴阳相克与转化 261

四、阴阳消长与相和 262

五、阴阳与辩证矛盾观 262

第三章 他和、否和与中和 264

一、殷周“和”概念 264

二、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 264

三、晏婴的可、否相反相济 265

四、孔子的“中和学说” 266

五、中和与对立面统一 267

第四章 尚一说到不两说 270

一、尚一说与不一说 270

二、尚贰观念 271

三、物生有两 272

四、两端与两可 273

五、一二(一两)说与不两说 273

第五章 范畴演进的历史与范畴内在的逻辑 276

一、区域文化与范畴融合 276

二、《易传》与范畴融合 277

三、历史的过程与逻辑的过程 278

第六章 晚周辩证思维的发展 280

一、《易传》范畴的逻辑结构 280

二、《易传》结构与辩证矛盾观 281

二、从《易经》、《老子》到《易传》 282

第七章 辩证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 285

一、从差异、对立到矛盾 285

二、哲学发展与社会进程的对应性 286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