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提高地震勘探精度的历程 1
第二节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发展史 4
第二章 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基本概念 12
第一节 分辨率的基本概念 12
一、严格的分辨率定义 12
二、不太严格的分辨率定义 12
三、三种相位特性带通子波的分辨率 14
四、频带上下限与分辨率的关系 14
五、关于分辨率的争议 17
六、不同频宽子波对不同厚度砂岩层的反映 17
七、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的用处 19
八、对台阶状波阻抗的反映 24
九、结论 24
第二节 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24
一、视觉信噪比 27
二、视觉分辨率 27
三、扬长避短 量体裁衣 28
第三节 关于横向分辨率 30
第三章 地层对高频信号的吸收作用及vp—Q经验公式 31
第一节 岩石吸收衰减的参数含义及公式 31
第二节 影响岩石吸收特性的因素 32
第三节 地层吸收衰减的总规律 35
一、测定吸收衰减的方法及精度 35
二、vp—Q经验公式 38
三、经验公式的理论依据 38
第四节 地层对高频信号吸收作用的典型分析 39
一、地层吸收模型的制作 39
二、新生界盆地的模型 40
三、中生界盆地的模型 43
第四章 地震仪对高频信号的可记录范围 45
第一节 地震仪的动态范围和记录高频信号的极限 45
第二节 解决高频信号可记录性的途径 46
一、高频检波器的选择 47
二、可控震源的非线性扫描 49
三、提高前置放大器的低截频 54
四、频谱整形滤波器 56
五、根本解决高频信号的可记录性的两种设想 57
六、炸药震源方面的改进 59
七、检波器埋置及接收方面的改进 59
八、组合接收方面的改进 59
第五章 高频端噪音的性质和野外接收中加以克服的方法 61
第六章 动、静校正 71
第一节 静校时差对高频信号的破坏 71
第二节 地表一致性相位校正 74
第三节 动校正误差对高频信号的损害 76
第四节 关于动校正拉伸现象 78
第五节 动、静校正的迭代改进 79
第七章 用好反褶积的重要性 80
第一节 单道反褶积的坏处 80
第二节 两步法反褶积的优点 85
第三节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88
第四节 反Q滤波及谱白化 89
一、反Q滤波 89
二、谱白化处理 92
三、可控震源的子波是零相位的吗? 93
第五节 三种常用脉冲反褶积的比较 95
第八章 倾角动校正、偏移与道内插 98
第一节 倾角动校正(DMO) 98
第二节 偏移精度的提高 100
第三节 道内插技术 102
第九章 改善信噪比谱 争取最大有效频宽 105
第一节 俄罗斯CDA技术给我们的启示 105
第二节 用好去噪手段 106
一、压制面波 107
二、认真对付随机干扰 112
三、何必把已经去掉的干扰再捡回来 115
第十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剖面的解释 121
第一节 一个完整砂岩体的模型 121
第二节 追踪砂层必须用波阻抗剖面或积分地震道 126
第三节 不能丢失低频 133
第十一章 作好波阻抗反演的几个难点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134
第一节 关于地震波极性判断问题 134
第二节 关于低频分量问题 139
第三节 关于标定的问题 140
第四节 关于子波零相位化的问题 141
第五节 关于正入射假设问题和屏弃水平叠加的设想 146
第十二章 其它地震反演方法 154
第一节 各种地震反演方法的特点 154
一、最大似然法波阻抗反演技术(Delog) 154
二、地震岩性模拟(SLIM) 155
三、L1模反褶积 156
四、广义线性反演 156
五、最大熵反褶积 158
六、最小熵反褶积 158
七、均值范数反褶积 159
八、同态反褶积 159
九、波恩反演 161
十、新的反演方法 161
第二节 关于地震波阻抗反演的多解性 161
一、反演中的多解性 162
二、高截频以上并不是真空 162
三、关于子波反褶积 167
四、真分辨率与视分辨率 168
五、宽带约束反演(BCI) 169
六、ROVIM反演程序 172
七、PARM反演程序 174
八、假分辨率 174
第三节 小结 176
一、反褶积方法的地质目标 176
二、地震道微分和差分的效果 177
第十三章 高分辨率资料的处理原则及参考流程 178
第一节 高分辨率资料的处理原则 178
第二节 高分辨率处理的参考流程 179
第十四章 展望未来 184
第一节 再谈系统工程问题 184
第二节 对今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展望 184
附录 五张总结卡片 190
参考文献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