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浯溪&杨仕衡 编撰 1
概述 1
第一章 自然风貌 2
第一节 地理环境 2
第二节 奇峰危崖 3
第三节 嘉树葱茏 4
第四节 石涧漱玉 5
第二章 历史沿革 6
第一节 浯溪摩崖石刻的形成 6
一、元结建设浯溪 6
二、历代名人云集浯溪 12
三、杨翰落籍浯溪 13
第二节 历代营建 15
第三节 历代胜景 19
第三章 历代石刻 20
一、石刻数量 20
二、石刻汇编 21
第四章 保护管理 106
第一节 历代保护管理 106
一、官方珍惜 106
二、文人爱慕 107
三、禅寺僧人护持 107
第二节 新中国的管理 108
一、改革开放以前 108
二、改革开放以后 108
三、荣誉记载 118
第五章 陶铸与浯溪 119
第六章 浯溪的宣传与接待 125
第一节 扩大对外宣传 125
一、导游讲解 125
二、报刊文章 128
三、出版书籍 128
四、拍摄影视 129
五、举办展览 131
第二节 广招海内外游客 132
一、票价、人次 132
二、重要接待 132
三、国际交流 134
第七章 导游讲解词 135
第八章 近现代诗文选 144
一、诗词 144
二、题记 155
三、国际友人题词选 156
四、散文 156
未写完的《浯溪志》&钟上元 164
附录 浯溪新志&知祁阳县事成都宋溶辑 166
卷首 166
图 169
卷一 203
原始 203
卷二 209
磨厓 209
卷三 215
搜石 215
卷四 223
纪胜 223
卷五 230
录传一 唐宋 230
卷六 238
录传二 元明 国朝 238
卷七 246
艺文一 诗 246
卷八 254
艺文二 诗 254
卷九 262
艺文三 诗 262
卷十 272
艺文四 诗 272
卷十一 279
艺文五 赋铭 279
卷十二 285
艺文六 记 285
卷十三 292
艺文七 记 292
卷十四 299
志余 299
标点《浯溪新志》后记&蒋炼 307
第二编 文物&邓荣贵 编撰 308
概述 308
第一章 组织机构 309
第一节 单位设立的依据、宗旨及其权利与义务 309
第二节 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范围 309
第三节 人员编制 309
第四节 文物管理 309
第二章 古遗址 312
第一节 石器时代遗址 313
第二节 商周时代遗址 313
第三节 汉唐时代遗址 314
第四节 石器出土点 315
第三章 古窑址 316
第一节 汉代窑址 316
第二节 宋代窑址 317
第三节 明代窑址 317
第四章 古墓葬 318
第一节 商周墓葬 318
第二节 汉代墓葬 319
第三节 晋代墓葬 322
第四节 唐宋墓葬 323
第五节 明代墓葬 323
第六节 唐至清名人墓葬 323
第七节 现代革命烈士墓葬 327
第五章 古建筑 330
第一节 文昌塔 330
第二节 楼亭 337
第三节 桥渡 341
一、桥梁 341
二、渡口 348
第四节 寺庙祠堂 349
第五节 衙署 352
第六节 民居 352
第六章 名胜古迹 355
第一节 山石 356
第二节 岩洞 361
第三节 井泉川滩 365
第四节 古树名木 367
第五节 祁阳八景故址 369
第六节 学宫八景故址 372
第七章 碑刻 374
第八章 近现代革命文物 382
第一节 历史事件旧址及纪念性建筑 382
第二节 革命人物故居 384
第三节 革命文物收集 385
一、文献收集 385
二、实物收集 387
第九章 附录 389
第一节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389
第二节 馆藏珍贵文物 392
第三节 中共祁阳县委、县政府关于文物保护的部分文件 397
第三编 群众文化&蒋钟谱 编撰 403
概述 403
第一章 组织机构 405
第一节 文化馆的设置与变迁 405
一、馆名和馆址 405
二、文化馆历年来的人员设置 407
第二节 财政拨款 408
第三节 以文补文 409
第四节 业余文艺活动组织 409
一、演出团队 409
二、农村幻灯放映站 411
三、农村俱乐部 411
四、农村文化站 412
五、农村文化中心 413
第二章 业务活动 414
第一节 馆办活动 414
第二节 辅导活动 417
一、辅导农村俱乐部 417
二、辅导农村业余剧团 417
三、辅导农村文化站 418
四、辅导农村文化中心 419
五、辅导业余作者 419
六、辅导民间艺人 420
第三章 文艺演出 422
第一节 春节文艺活动 422
一、慰问演出 422
二、群龙群狮竞赛 422
三、迎春灯会 423
四、春节电视文艺晚会 423
第二节 文艺会演 428
一、文艺会演纪录 430
二、重点文艺演出 433
第三节 参加地(市)级文艺会演 435
第四章 行业群众文艺 438
第一节 企业群众文艺活动 438
一、商业局的文艺宣传队 438
二、供销社的文艺活动 438
三、农行的文艺活动 438
四、人民医院的文艺活动 438
第二节 战线文艺活动 440
第三节 职工文艺活动 441
第四节 校园文艺活动 441
一、中小学文艺活动 441
二、老年大学文艺活动 442
第五节 文化系统“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 442
第六节 工地文艺活动 442
第七节 民办群众文艺 443
第五章 文艺创作 444
第一节 创作队伍 444
一、文化馆的创作人员 444
二、业余创作队伍 444
三、加入省以上各协会会员目录 445
第二节 (1979一1984年)祁阳县首届文艺作品评奖 446
第三节 编印刊物 447
第六章 搜集整理民间文艺 451
第一节 音乐 451
第二节 舞蹈 462
第三节 美术 466
第四节 文学 467
第五节 祁阳花灯班子一览表 468
第六节 民间艺人 471
第七章 文化馆荣获省、地(市)表彰纪实 478
第一节 荣获省级表彰 478
第二节 荣获地(市)级表彰 479
第四编 宗教&桂湘 编撰 480
概述 480
第一章 佛教 481
第一节 传入和宗派 481
第二节 社团 482
第三节 佛事活动 483
第四节 僧尼 484
第五节 佛教寺庵 485
第二章 道教 492
第一节 传入和宗派 492
一、传入 492
二、宗派 493
第二节 团体和活动 494
一、团体 494
二、活动 494
第三节 器乐 诗联 498
第四节 宫观 499
第三章 基督教 506
第一节 旧时的基督教 506
一、堂区与联区 506
二、教会活动 507
第二节 新中国的基督教 508
一、主要活动 508
二、主要活动场所 509
第三节 聚会程序与礼文 510
第四节 教职人员 513
第四章 天主教 514
第一节 传入与发展 514
第二节 教区与教堂 515
一、教区 515
二、教堂 516
第三节 社会事业 517
一、兴办宝南小学 517
二、开设天主堂医院 517
三、设立慈幼院 518
第四节 新中国的天主教 518
一、教会的成立和停止活动 518
二、教产和教职人员政策和落实 518
三、恢复教务组织和活动 519
第五节 主要宗教活动 520
第六节 教职人员传略 521
第五章 宗教事务管理 523
第一节 宗教事务管理机构 524
第二节 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524
一、佛、道教 525
二、天主教 525
三、基督教 526
第三节 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527
一、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527
二、对宗教教职人员和宗教活动的管理 528
三、宗教事务管理的其它方面 529
第五编 图书馆&张高君 编撰 530
概述 530
第一章 旧时藏书 531
第一节 图书馆的萌芽 532
一、明朝的文庙 532
二、清朝文庙的藏书 532
三、清朝尊经阁藏书 533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 533
一、文昌阁 533
二、民众教育馆 533
三、第五区民众教育馆 534
四、湘涛图书社 535
五、少小图书馆 536
第二章 县图书馆诞生 537
第一节 文化馆的图书博物组 537
一、图书接收 537
二、图书博物组 537
三、管理和借阅 537
四、收集民间图书 538
五、1951年图书展览 538
六、组建农村图书室 539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539
第三节 县图书馆诞生 539
第四节 馆舍兴建 541
一、规模设施 541
二、园林建设 541
第三章 馆内机构 541
第一节 机构 541
一、外借处 542
二、普通阅览室 542
三、少年儿童阅览室 543
四、科技阅览室 543
五、采编室 543
六、业务辅导部 544
七、办公室 545
八、财务室 546
第二节 藏书 546
一、古籍 546
二、古籍珍本 546
三、二十二大类藏书 551
四、地方文献 554
五、期刊 报纸 561
第三节 业务进修 561
一、请进来教 561
二、派出去学 561
三、馆内学习和互相上课 562
四、基层图书管理员培训 562
第四节 业务服务 563
一、馆外流通服务 563
二、馆内流通服务 564
三、对重点读者进行追踪服务 565
四、与基层业务协作 566
五、现场辅导 568
六、开展各种读者活动 568
第四章 各种类型图书馆(室) 570
第一节 学校图书馆 570
一、祁阳师范图书馆 570
二、祁阳一中图书馆 571
三、祁阳二中图书馆 573
四、陶铸中学图书馆 574
五、祁阳四中图书馆 576
六、祁阳示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 576
七、祁阳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图书室 576
八、各镇中小学图书馆(室) 577
第二节 机关单位图书馆(室) 581
一、党校图书馆 581
二、农业局图书室 581
三、总工会图书室 582
四、建筑公司图书室 582
五、祁阳县草蓆厂图书馆 583
六、工商银行图书室 583
七、电影公司图书室 583
八、劳动服务公司图书室 583
第三节 乡镇图书馆(室) 583
一、铁铮图书馆 583
二、白水区万册图书馆 585
三、黎家坪区万册图书馆 586
四、观音滩区万册图书馆 586
五、大忠桥区图书室 586
六、大坪铺公社图书室 586
七、杨桥公社唐家大队图书室 586
八、大兴村图书室 586
第四节 私人藏书 586
第四章 图书工作文告 588
第六编 图书发行&文建华 编撰 598
第一章 旧时书店 600
第一节 清代书店 600
第二节 民国时城内书店 601
第三节 集镇书店 601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店 602
第一节 私营书店 602
第二节 祁阳书店 603
第三节 新华书店的成立 603
第三章 新华书店的发展 603
第一节 新华书店的搬迁 603
一、原址 603
二、迁址 603
第二节 网点 604
一、自设网点 604
二、社会发行网点 608
三、网点整顿 609
第三节 政治运动 611
一、反右运动 611
二、大跃进 611
三、文化大革命 612
第四节 发行体制改革 613
一、“一主三多一少”改革 613
二、“三放一联”改革 614
三、组建集团公司 615
四、三项制度改革 615
五、改革成果 616
第四章 营销 618
第一节 图书营销 618
一、图书进货 618
二、图书储运 619
三、图书销售 619
第二节 课本发行 623
一、中小学课本 623
二、中专教材发行 624
第三节 多元化经营 624
一、音像业 624
二、文体用品业 625
三、家用电器业 625
四、招待所 625
五、出租业 625
六、读者俱乐部 625
第四节 销售额 626
第五章 组织机构 627
第一节 改制和性质变更 627
一、改制 627
二、单位性质变更 627
第二节 机构设置 627
第三节 人员编制与领导成员 629
一、人员编制 629
二、领导成员 629
第四节 职工培训 630
一、湖南新华书店韶山职工培训班 630
二、湖南省出版发行学校 630
三、湖南省新华书店与武汉大学联办函授班、电大班 631
四、保送进高校 631
五、成效 631
第五节 职能部门 631
一、综合事务部 631
二、图书教材经营部 631
三、资产财务部 632
四、多种经营部 632
五、城乡发行部 632
六、中心门市部 632
七、工会 632
第六章 硬件建设 633
第一节 基建与扩改 633
一、人民路58号书店 633
二、新华大厦基建 633
三、黎家坪门市部改建 634
四、白水门市部基部 634
五、文明铺门市部基建 634
六、办公室和会议室装修 634
七、购买房产 634
第二节 其它硬件建设 635
一、开发信息系统 635
二、安装空调 635
第七编 报业&伍锡学 编撰 636
概述 636
第一章 民国时祁阳报纸 637
第一节 新祁阳报 637
第二节 祁阳通俗报 637
第三节 祁阳民报 638
第四节 劳动报 638
第五节 祁东三日刊 638
第六节 熊湘日报 638
第七节 大中日报 638
第二章 创刊初期的《祁阳报》 639
第一节 创刊 639
一、筹备创刊 639
二、创刊号 639
第二节 新闻业务 641
一、1956年的报道 641
二、1957年的报道 646
三、1958年的报道 653
四、1959年的报道 661
五、1960年的报道 666
六、1961年的报道 672
七、停刊 674
八、报头 676
第三节 编辑 刊期 其他 679
第三章 复刊时期的《祁阳报》 679
第一节 复刊纪念活动 679
一、复刊 679
二、纪念活动 681
第二节 新闻业务 683
一、理论宣传 683
二、经济宣传 689
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 698
四、农业宣传 701
五、科技宣传 702
六、批评报道 706
七、读者来信 707
八、纪念陶铸及其他先烈 709
九、副刊 月末版 晚报版 周末版 714
十、征文活动 717
十一、获奖作品篇目 721
附 获奖作品选登 729
十二、报头 742
第三节 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742
一、组织机构 742
二、新闻队伍建设 746
三、重要活动 重要事件 750
第四节 生产经营管理 756
一、财政 广告 其他报业经济 756
二、发行 印刷 758
三、社址 760
第五节 再度停刊 762
第四章 企业报 社团报 766
第一节 浯溪水泥报 766
第二节 中南药机报 766
第三节 新芽 767
第四节 南风地 767
第五节 浯溪纪实 768
第六节 潇湘大纵横 768
第七节 浯溪文学 769
第八编 电影&欧阳先柱 编撰 770
概述 770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电影放映 771
第一节 财神殿放电影 771
第二节 民智电影院 771
第三节 大同俱乐部 772
第四节 星光电影院 772
第五节 南洋电影院 772
第六节 振华电影院 773
第二章 国办城镇电影院 773
第一节 祁阳县电影院 773
一、院址三迁 773
二、设备更新改造 774
三、甲级电影院 774
第二节 文明铺电影院 775
第三节 黎家坪电影院 775
第四节 国办集镇电影院 775
一、白水集镇电影院 775
二、大忠桥集镇电影院 775
三、黎家坪集镇电影院 775
第三章 国办农村放映队 777
第一节 发展队伍 777
第二节 巡回放映 778
第三节 祁阳电影三队 779
第四节 国办农村放映队撤销 780
第四章 乡(镇)村与个体队 781
第一节 乡办电影队 781
一、8.75毫米电影队 781
二、16毫米电影队 782
第二节 村办个体电影队 783
一、村办电影队 783
二、个体电影队 783
三、放映队名录 784
第三节 厂矿农林院队 785
一、16毫米电影队 785
二、8.75毫米电影队 786
三、35毫米影剧院 786
第五章 普及与售票放映 786
第一节 普及规划放映 786
一、规划 786
二、设点 787
三、“死点活放” 787
第二节 农村放映网整顿 788
第三节 售票放映 789
一、售票放映点 789
二、集镇电影院 791
第六章 影片放映与技术 792
第一节 放映设备 792
第二节 培训与革新 793
一、技术培训 793
二、技术比武 793
三、技术革新 794
第三节 影片放映 795
一、影片发行 795
二、文革期间放映 796
三、“观众潮”与“放映热” 798
四、县电影公司组织汇映与展映 799
五、县电影院组织放映 801
第七章 电影宣传与幻灯 802
第一节 电影宣传 802
一、社会媒体 802
二、宣传资料 803
三、阵地宣传 804
四、映前宣传 805
五、映间解说 805
第二节 影评 806
一、影评队伍 806
二、影评活动 807
第三节 幻灯宣传 807
一、幻灯机 807
二、幻灯材料与工具 808
三、绘画制作 808
四、幻灯特技 808
五、艺术手法 809
六、表演形式 809
七、发展幻灯 809
八、幻灯活动 810
九、幻灯汇演 811
第四节 业余电影宣传员 813
第五节 宣传资料选录 814
一、影评作品 814
二、影片介绍作品 815
三、幻灯节目 817
第八章 管理机构与改革 821
第一节 县电影公司 821
一、公司沿革 821
二、公司产业 821
三、人才资源 822
四、祁阳县电影公司历届负责人名录 822
五、管理设计 822
第二节 区(片)电影站 823
一、设站 823
二、管理 824
三、嬗变 825
第三节 改革与效益 828
一、改革历程 828
二、企业效益 830
第九编 广播电视&汪根生 编撰 831
概述 831
第一章 广播 833
第一节 收音站 833
一、建国前收音站 833
二、建国后收音站 833
三、资料运用 833
第二节 广播收听 834
一、收音点 834
二、广播室 834
第三节 音响 835
一、收音机 835
二、录音机 835
三、收录机 835
第四节 祁阳县广播站 836
一、性质 836
二、财政资助 836
三、设施设备 836
四、建成开播 836
第五节 实验台 837
一、初期台址 837
二、迁移 838
第六节 广播网络 838
一、共杆传输 838
二、载波传输 839
三、专线传输 839
四、入户进展 841
第七节 广播电台 841
一、站改台 841
二、接收与传输 842
三、广播达标 842
第二章 无线电视 842
第一节 电视机 842
一、传入 842
二、普及 843
第二节 录像放映 844
一、音像市场管理 844
二、扫黄打非 844
第三节 小功率电视差转台 844
一、建设 844
二、管理 845
第四节 大华山电视调频转播台 845
一、指挥机构 846
二、社会集资 846
三、工程建设 846
四、节目转播 848
第五节 祁阳电视台 849
一、电视插播 849
二、筹办过程 850
三、建台规模 850
四、混合覆盖 851
第六节 白水电视转播台 851
第三章 有线电视 851
第一节 传送节目 852
一、节目来源 852
二、节目套数 852
第二节 用户发展进度 852
第三节 有偿服务 853
一、入户开通费 853
二、收视维修费 853
第四节 维修服务 853
一、建台初线路设施 853
二、维修技术 853
第五节 光纤改造 854
一、主干线改造 854
二、支干线改造 854
三、管理与服务 854
第六节 联网 854
第四章 微波电视 855
第一节 微波种类 855
一、摸拟微波 855
二、数字微波 855
三、点对点微波 856
四、多路微波 856
第二节 祁阳多路微波电视台 856
一、设备选型 856
二、发射与接收 856
三、中转站 857
四、入户与收费 857
五、物业管理 858
第五章 广播电视宣传 858
第一节 节目分类 858
一、新闻 858
二、栏目 859
三、专题 860
四、点播 860
五、文艺 861
六、广告 861
第二节 节目设置 863
一、转播节目 863
二、广播自办节目 863
三、电视自办节目 864
第三节 宣传导向 865
一、基本属性 866
二、失实性报道 866
三、展开针对性报道 866
四、祁阳县广播站来稿用稿统计表 867
第四节 上稿节目 867
第五节 宣传创优 873
一、省优稿 873
二、市优稿 873
第六节 社会服务 877
一、广播教学 877
二、形式内容 877
三、批评监督 877
四、聚焦热点 878
第六章 农村广播电视 879
第一节 广播站 879
一、起步与发展 879
二、区社广播站 880
第二节 差转台 883
第三节 有线电视台 884
一、有线电视试点 884
二、乡镇有线电视 884
三、办事处有线电视 885
四、村办有线电视 886
第四节 乡镇广播电视站的调整 886
第五节 广播电视村村通 886
第七章 队伍建设 887
第一节 局属机构职工 887
一、编制变动 887
第二节 农村广播队伍 888
第三节 业务培训 888
第四节 通讯队伍 890
一、通讯员 890
二、稿酬 890
三、通讯联络 890
第八章 组织机构 891
第一节 演绎 891
一、收音站 891
二、广播站 892
三、广播事业管理局 892
四、广播电视局 892
第二节 经济实体 893
一、广播电视服务部 893
二、电杆厂 894
三、广播电视学校 894
第九章 文告 附录 895
第十编 文学艺术 909
第一章 浯溪诗社&伍锡学 编撰 909
第一节 诗社组织 909
一、第一届理事会 909
二、第二届理事会 910
第二节 诗社书刊 911
一、《浯溪诗词》第一期 911
二、《祁阳诗词联文选》(一) 911
三、《浯溪诗词》第二期 911
四、《湘祁流韵》 911
五、《太白风》 912
六、《祁阳联萃》 912
第三节 诗社活动 913
一、孟夏采风 913
二、浯洲踏青纪游 914
三、李园笔会 915
四、太白峰诗会 916
五、八妙温泉采风 918
六、金秋寻胜活动 918
七、迎世纪诗咏 920
八、春登文昌塔纪游 921
九、参观小鲵诗会 922
十、金洞 内下采风 923
十一、滴水采风 925
第四节 其他诗事 926
一、省市诗词组织在祁阳开展活动 926
二、社员在上级诗词组织任职 927
第五节 社员作品选登 927
第二章 作家协会&欧阳阿鹏 编撰 947
第一节 规章 948
一、宗旨 948
二、会员的义务和权利 948
第二节 机构 948
一、县作协组织 948
二、各学校分会组织 949
第三节 主要工作 950
一、要事 950
二、辅导 951
第四节 主要作品选 952
一、专著 952
二、文论选载 953
三、报头题字 956
四、会员文章选载 956
第三章 美术&蒋艺华 编撰 967
概述 96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6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969
第三节 美术培训 971
第四节 其它活动 972
第五节 主要作者作品简介 972
附录 973
第四章 音乐&彭秋元 编撰 980
概述 980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80
第二节 主要活动 981
第三节 音乐辅导 982
第四节 作品简介 982
第五章 摄影&龙运生 编撰 983
概述 983
第一节 照相馆的出现 984
第二节 组织机构 985
第三节 摄影活动 986
一、技术培训 986
二、采风创作 986
三、影展影赛 987
第四节 摄影成果 988
一、影展影赛入选、获奖情况 988
二、摄影理论研究 989
第五节 摄影设施、设备 989
第六节 部分会员简介 990
第六章 书法&李沛生 编撰 991
概述 99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9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994
第三节 部分成果 998
第四节 附录 1000
第七章 舞蹈&李光宗 编撰 1001
概述 100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003
第二节 主要活动 1004
一、校园舞蹈 1004
二、中老年舞蹈 1007
三、幼儿舞蹈 1009
第四节 会员与作品 1010
第八章 文联&冯国喜 编撰 1013
概述 101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013
第二节 主要活动与成果 1014
第三节 作品选载 1015
第十一编 文化行政&李铁球 编撰 1020
概述 1020
第一章 机构 1021
第一节 旧时文化管理机构 1021
一、清代 1021
二、民国时期 1022
第二节 新中国的文化行政 1023
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49—1966年) 1023
二、文化大革命中(1966—1976年) 1024
三、文化大革命后(1976—2003年) 1024
第三节 职责 1028
第四节 内设机构 1028
一、办公室 1028
二、政工股 1028
三、计财股 1028
四、群众文化艺术股 1029
五、文化市场管理股 1029
第五节 下属事业单位 1029
一、乡镇文化站 1029
二、文化馆 1031
三、新华书店 1031
四、电影公司 1031
五、祁剧团 1032
六、浯溪文物管理处 1032
七、文物管理所 1033
八、图书馆 1033
九、文化市场管理站(稽查大队) 1033
第二章 队伍 1034
第一节 文化队伍的发展 1034
第二节 培训 1035
一、专业技术培训 1035
二、业务培训 1035
第三节 职称评定 1036
第四节 文化事业经费 1037
第三章 新闻出版、版权 1038
第一节 机构 1038
第二节 职责任务 1038
第三节 执法依据及管理范围 1039
一、执法依据 1039
二、管理范围 1039
第四章 文化市场 1046
第一节 文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046
一、演出市场 1046
二、音像制品市场 1053
三、娱乐市场 1056
四、雕刻艺术 1062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 1064
一、许可证制 1064
二、“扫黄打非” 1065
主要工作记略 1065
一、基础建设 1065
二、文化设施建设 1066
三、文化活动 1067
后记&欧阳友徽 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