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城市社会问题及经济学研究思潮 2
1.1 世界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的阶段性演变 2
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主要的城市社会问题 13
1.3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思潮 16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本书的主要框架 24
2.1 城市社会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24
2.2 本书的主要框架 29
第二章 人口迁移 37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含义和规律 37
1.1 人口迁移的含义 37
1.2 人口迁移的分类 39
1.3 人口迁移的规律 39
第二节 迁移决策的微观动力因素 43
2.1 两地收入差距 43
2.2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就业市场状况 48
2.3 两地间的迁移距离 53
2.4 个人的迁移网络 56
2.5 移民的个人特征与迁移决策 58
第三节 迁移决策的宏观理论 65
3.1 推力—拉力理论 65
3.2 四因素模型 66
3.3 引力模型 67
3.4 农村—城市迁移理论 69
第四节 移民的社会融合 74
4.1 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积极因素 75
4.2 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消极因素 78
第三章 城市交通拥挤 89
第一节 交通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89
1.1 交通成本与住房租金成本间的权衡 89
1.2 单中心城市下的最优人口分布与拥挤度 94
1.3 分散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交通拥挤度 95
1.4 进一步的拓展 98
第二节 交通拥挤定价理论 100
2.1 一般道路最优拥挤定价 101
2.2 “瓶颈”路段拥挤定价理论 103
2.3 交通拥挤的次优定价理论 105
2.4 拥挤定价理论的拓展 109
第三节 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交通拥挤 112
3.1 实行工作时间表差异化的成本与收益 113
3.2 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薪资水平差异化 117
3.3 进一步的拓展方向 122
第四节 公共交通 123
4.1 公共交通的起源 123
4.2 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成本—收益分析 125
4.3 公共交通与其他出行方式——交通模式的选择 130
第四章 城市住宅 145
第一节 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 146
1.1 家庭住房调整的决策过程 146
1.2 社区变迁 157
1.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167
第二节 住房可支付能力 174
2.1 最基本的指标:房价收入比与月付收入比 174
2.2 评价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其他指标 179
2.3 住宅可支付能力的国际比较 183
第三节 城市住房政策 186
3.1 住房供给政策 186
3.2 住房需求政策:消费者补贴 197
3.3 住房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对比分析 200
第五章 城市教育 208
第一节 教育的收益 208
1.1 受教育者个人的收益 208
1.2 教育的外部收益 219
第二节 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221
2.1 政府介入教育的原因 221
2.2 教育的成本分担 225
2.3 政府的教育政策 231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234
3.1 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 235
3.2 高等教育需求模型 236
第四节 过度教育 241
4.1 过度教育的含义和测量方法 241
4.2 过度教育发生率 243
4.3 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244
4.4 过度教育收益率 247
第六章 歧视 255
第一节 歧视的基本概念 255
1.1 歧视的定义 255
1.2 歧视程度的度量 256
1.3 歧视的不同分类 260
第二节 歧视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262
2.1 个人偏见 262
2.2 经济动机 267
2.3 垄断力量 272
2.4 统计性误差 279
2.5 非劳动力市场歧视 283
第三节 歧视的社会福利效应 284
3.1 歧视福利与成本的局部均衡框架 285
3.2 歧视对工资和利润影响的一般均衡框架 289
3.3 案例:歧视对非白人男性收入的影响 290
第四节 歧视理论与中国的农民工就业歧视 294
4.1 个人偏见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295
4.2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298
4.3 统计性歧视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301
4.4 小结 301
第七章 城市贫困 306
第一节 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 307
1.1 贫困的定义 307
1.2 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311
1.3 贫困程度的测定 316
1.4 城市贫困的内涵 319
1.5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320
第二节 城市贫困的经济学解释 321
2.1 劳动力市场与城市贫困 321
2.2 物质资本不足与贫困 322
2.3 人力资本匮乏与城市贫困 324
2.4 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贫困 325
2.5 公共政策与城市贫困 328
第三节 城市贫困的社会影响 329
3.1 城市贫困的代际传递 329
3.2 贫困者的有限理性 331
3.3 城市贫困的集中 332
第四节 中国的城市贫困 337
4.1 中国的城市贫困状况 337
4.2 中国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贫困 340
4.3 中国城市的农民工贫困 342
4.4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贫困 343
第八章 城市犯罪 351
第一节 什么是犯罪 352
1.1 犯罪的定义 352
1.2 犯罪的类型 354
1.3 我国城市犯罪的现状 355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经济分析 355
2.1 基本微观模型:“犯罪”是一种理性选择 355
2.2 犯罪供给曲线 358
2.3 减少犯罪带来的收益 360
2.4 最优犯罪量与最优犯罪率 365
第三节 降低犯罪的措施 369
3.1 惩罚体系 369
3.2 监狱系统 371
3.3 警察 377
3.4 受害者的自身防护 382
3.5 增加合法工作的收入 385
3.6 其他影响犯罪的因素 388
3.7 城市犯罪 392
第九章 城市老龄化 400
第一节 城市老龄化及其成因 401
1.1 老年人和老龄化 401
1.2 我国的老龄化趋势 402
1.3 老龄化的成因 404
第二节 城市老年人劳动力市场和退休 412
2.1 老年人劳动参与率 412
2.2 退休时间的选择 414
2.3 影响退休决定的因素 416
2.4 强制性退休 420
2.5 老年与贫困 424
第三节 城市老年医疗 425
3.1 老年医疗成本的快速上升 425
3.2 老年人高医疗成本的原因 426
3.3 长期护理 430
3.4 老年医疗保险 432
第四节 城市老年居住问题 434
4.1 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状况 434
4.2 共同居住的影响因素 435
4.3 共同居住的成因 438
人名索引 450
后记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