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弧形板坯连铸设备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拉道,黄进春,李淑贤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2473761
  • 页数:845 页
图书介绍:上册主要内容包括: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辊列设计、多点弯矫辊列设计、康卡斯特曲线辊列设计、五次方曲线辊列设计、辊列设计所用曲线的比较、连铸板坯凝固计算、板坯连铸机的驱动系统、二冷水动态控制、动态轻压下技术、连铸机运转方案、压缩铸造与电磁搅拌、结晶器振动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内容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

第1篇 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 连续铸钢及连铸机基本概念 1

1.1 连续铸钢的优越性 1

1.1.1 常规连铸机的优越性 1

1.1.2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优越性 2

1.1.3 无头轧制ESP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优越性 2

1.1.4 双辊薄带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优越性 3

1.2 连铸机的分类 3

1.3 常规连铸机的主要类型 4

1.3.1 立式连铸机 4

1.3.2 立弯式连铸机 4

1.3.3 全弧形单点矫直连铸机 5

1.3.4 全弧形多点矫直连铸机 6

1.3.5 椭圆形连铸机 7

1.3.6 水平连铸机 7

1.3.7 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 7

1.3.8 直弧形连铸机 8

1.3.9 旋转式连铸机 8

1.4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8

1.4.1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8

1.4.2 无头轧制生产线ESP 9

1.5 薄带钢连铸技术 10

1.5.1 薄带钢连铸技术的种类 10

1.5.2 双辊式薄带钢连铸技术 11

1.5.3 西马克集团的钢带连铸技术BCT? 12

1.6 其他类型连铸技术 13

2 连铸技术早期研发情况 15

2.1 先驱人物的研究情况 15

2.2 早期的开发和里程碑 16

2.3 带有振动结晶器的早期有色金属生产用连铸机 22

2.4 早期的关键理念 23

2.5 早期的固定结晶器和振动结晶器连续铸钢机 24

2.6 早期的其他技术成果及信息 26

3 试验和工业化并行的连续铸钢时代 29

3.1 试验和工业化初期的连铸技术 29

3.2 弧形结晶器连铸机的发展和演变 44

3.3 试验和工业化并行时代的总结 58

4 连铸技术快速发展的三十年 62

4.1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连铸技术的发展 62

4.2 20世纪70年代连铸技术发展简要总结 82

4.3 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研究连铸机理 83

4.4 20世纪80年代常规连铸机的典型代表 97

4.4.1 日本钢管福山5号双流板坯连铸机 98

4.4.2 两台大方坯连铸机 100

4.5 20世纪80年代连铸技术发展特点 102

4.5.1 辊列 102

4.5.2 机型 102

4.5.3 设备集成技术 103

4.5.4 中间罐容量 103

4.5.5 连铸生产技术 103

4.5.6 生产能力的提高 106

4.5.7 苏联大断面连铸机 106

4.5.8 薄板坯连铸机及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出现 107

4.5.9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完成双履带薄板坯连铸试验 107

4.5.10 双辊连铸技术 107

4.5.11 20世纪80年代北美建成异形坯连铸机 109

4.5.12 旋转立式圆坯连铸机 114

4.5.13 连铸喷淋(喷雾)结晶器 115

4.5.14 组建中国金属学会连铸委员会 115

4.5.15 20世纪80年代连铸技术的几个世界纪录 117

4.6 20世纪90年代的连铸技术 117

4.6.1 推广应用普遍的技术及新技术 117

4.6.2 开始重视供给连铸生产的钢液质量 121

4.6.3 高效连铸技术引人瞩目 124

4.6.4 20世纪90年代投产的部分宽厚板坯连铸机 129

4.6.5 薄板坯和中厚板坯连铸技术异军突起 129

4.6.6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知名连铸技术公司 139

4.7 20世纪90年代常规连铸机的典型代表 142

4.7.1 日本钢管福山6号直弧形板坯连铸机 142

4.7.2 德国迪林根5号立弯式板坯连铸机 147

4.7.3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异形坯连铸机 150

4.8 三十年间水平连铸技术的发展 150

4.9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连铸技术的发展 155

4.9.1 中国连铸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155

4.9.2 发生在中国连续铸钢领域的重要事件 157

4.10 连铸技术发展综合性指标基本情况 162

5 21世纪的连续铸钢技术 168

5.1 连铸发展过程的里程碑技术 168

5.2 连续铸钢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 170

5.2.1 总体数据 170

5.2.2 大断面连铸机 173

5.2.3 中国国产化液压振动装置的应用 186

5.2.4 全弧形板坯连铸机并没有过时 186

5.2.5 立式连铸机仍然是一部分特殊钢种的最好选择 187

5.2.6 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连铸机供货商 188

5.2.7 截止到2015年年底以前各个阶段中国拥有的连铸机 189

5.2.8 中国出口的板坯连铸机 190

5.2.9 中国的异形坯连铸机 191

5.2.10 进入21世纪创新技术的研发情况及推广应用 192

5.2.11 连铸生产操作技术炉火纯青 194

5.2.12 连铸生产线工程建设效率迅速提高 196

5.3 薄板坯连铸连轧及无头轧制ESP生产线 197

5.4 薄带连铸工业化应用 203

5.4.1 新日铁—石川岛播磨带钢连铸生产线 203

5.4.2 欧洲Euro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204

5.4.3 韩国浦项(POSCO)Po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205

5.4.4 美国纽柯公司Ca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205

5.4.5 中国上海宝钢BAO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207

5.4.6 西马克BCT?带钢连铸生产线 208

5.4.7 沙钢启动国内第一条工业化超薄带生产线项目 208

5.4.8 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薄带铸轧项目启动 208

5.4.9 带钢连铸生产线总结 208

5.5 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发展 210

5.5.1 钢包电磁搅拌 210

5.5.2 中间罐电磁冶金 211

5.5.3 连铸机主机电磁冶金 214

5.5.4 与普通电磁搅拌不同但未推广的E工艺 218

5.6 电渣重熔与电渣连铸技术的发展 218

5.6.1 电渣重熔 218

5.6.2 电渣连铸技术 220

5.7 短流程钢厂与连铸连轧生产线 221

5.7.1 短流程钢厂的概念 221

5.7.2 短流程中的电炉炼钢 221

5.7.3 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 221

5.8 连续铸钢的电脉冲技术 223

5.8.1 电脉冲对金属液体的正面作用 223

5.8.2 关于电脉冲对金属液体作用研究的历史 223

5.8.3 电脉冲对钢液作用的工业性试验实例 225

5.9 连铸机智能化概念 226

5.9.1 奥钢联智能化概念 226

5.9.2 达涅利的连铸技术包 227

6 连续铸钢技术发展大事记 228

6.1 世界连续铸钢技术发展大事记 228

6.2 中国连续铸钢技术发展大事记 239

6.3 中国颁布的部分连续铸钢标准 250

6.4 在中国能够看到的部分连续铸钢著作 252

7 连续铸钢的先驱人物 256

7.1 不可多得的冶金学家沃尔夫博士 256

7.2 沃尔夫博士推举的十三位连续铸造先驱人物 257

7.3 中国设计建设连续铸钢机第一人吴大珂 261

参考文献 263

第2篇 直弧形板坯连铸总体技术 271

1 基础内容 271

1.1 成套设备及其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271

1.1.1 成套设备的组成 271

1.1.2 总体设计的出发点 272

1.1.3 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272

1.1.4 总体设计的要求 274

1.2 连铸工厂的自然条件 278

1.2.1 气温 278

1.2.2 相对湿度 278

1.2.3 降雨强度 278

1.2.4 风荷量 279

1.2.5 大气压 279

1.2.6 雪荷重、冻结深度和最大地震影响系数 279

1.3 炼钢条件、产品大纲、机型 279

1.3.1 炼钢条件 279

1.3.2 产品大纲 279

1.3.3 板坯连铸机机型 281

1.4 板坯连铸机主要参数 281

1.4.1 连铸机流数 281

1.4.2 炉机匹配、拉坯速度与连铸机初步机长 282

1.4.3 浇注准备时间 291

1.4.4 作业率 291

1.4.5 连浇炉数 292

1.4.6 金属收得率 292

1.4.7 热装热送比 293

1.4.8 板坯冷却时间 293

1.4.9 主要设备环境温度 293

1.4.10 主要设备的使用寿命 294

1.5 年产量计算 296

1.6 生产消耗 300

1.7 业主的基本条件和需求 302

1.7.1 业主拥有的各种能源介质的主要参数 302

1.7.2 业主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302

1.7.3 业主对装机技术及控制水平的要求 303

2 辊列设计的前提条件 306

2.1 确定基本参数 306

2.1.1 确定机型与垂直段长度 306

2.1.2 确定结晶器长度 308

2.1.3 选取板坯弯曲矫直方式 308

2.1.4 确定连铸机主半径 309

2.1.5 确定其他参数 310

2.2 辊列设计的两个重要理念 313

2.2.1 考虑防止周期性结晶器液面波动 313

2.2.2 避开危险区域铸造速度 314

3 多点弯矫辊列设计 317

3.1 辊列草图的完成 317

3.1.1 求弯曲点和矫直点处的凝固壳厚度 317

3.1.2 求弯曲点一点弯曲和矫直点一点矫直时两相界应变 317

3.1.3 求弯曲点多点弯曲和矫直点多点矫直时两相界应变 317

3.1.4 求各弯曲点的弯曲半径和各矫直点的矫直半径 318

3.1.5 几何尺寸计算 318

3.1.6 确定导辊直径 320

3.1.7 初步确定辊距 322

3.1.8 画辊列草图 323

3.1.9 连铸机的最终机长 323

3.1.10 初步布置驱动辊 323

3.1.11 喷水冷却区的划分 324

3.2 辊列的校核 325

3.2.1 直弧形连铸机角度 325

3.2.2 两相界综合应变 325

3.2.3 板坯窄面结晶器下口鼓肚量及窄面足辊确定 328

3.2.4 辊子强度校核 329

3.2.5 辊子挠度 330

3.2.6 内弧辊间隙 330

3.2.7 扇形段上抽间隙校核 331

3.3 辊列图的完成 332

4 康卡斯特曲线辊列设计 333

4.1 概述 333

4.1.1 历史 333

4.1.2 基本概念 333

4.1.3 专有曲线设计辊列的基本优点 334

4.2 辊列设计过程 334

4.2.1 曲线参数计算 334

4.2.2 举例说明设计过程 337

4.2.3 三次方曲线的精确衔接 351

4.2.4 三次方曲线的近似衔接与精确衔接的比较 352

4.2.5 板坯连铸机辊列图绘制 353

4.3 辊列图的自动生成 353

4.3.1 运行平台及文件类型 353

4.3.2 界面及功能按钮 355

4.3.3 参数输入 362

4.3.4 数据检测 363

4.3.5 实际应用举例 363

5 回旋曲线辊列设计 365

5.1 概述 365

5.2 回旋曲线的导出 365

5.3 回旋曲线作为连铸机弯曲、矫直区域的专有曲线 367

5.3.1 总体解决方案 367

5.3.2 回旋曲线与康卡斯特曲线的比较 368

5.3.3 工程应用精度分析 370

5.4 相关参数描述 370

5.4.1 变量的意义 370

5.4.2 各参数的确定 375

5.5 实例 380

5.6 辊列的计算机优化 389

6 五次方曲线辊列设计 395

6.1 相关参数的意义 395

6.2 曲线的建立 395

6.3 验证方法 396

6.4 矫直曲线验证结果 397

6.5 结论 398

7 辊列设计所用多种曲线的比较 399

7.1 概述 399

7.2 弯曲或矫直曲线若干方案 399

7.2.1 曲率在接点处连续的曲线 400

7.2.2 曲率变化率在接点处连续的曲线 402

7.2.3 曲线上曲率变化率最大值最小时的曲线 404

7.2.4 算例 407

7.2.5 结论 408

7.2.6 高速铁路用高次缓和曲线 408

8 连铸板坯凝固计算 410

8.1 凝固壳厚度 410

8.1.1 凝固壳厚度计算方法 410

8.1.2 基本假定 410

8.1.3 一维传热的偏微分方程 410

8.1.4 方程的无因次化 411

8.1.5 解方程 412

8.1.6 凝固壳厚度计算公式的导出 414

8.1.7 结晶器出口凝固壳厚度计算 415

8.1.8 二次冷却区凝固壳厚度计算 417

8.1.9 凝固壳厚度计算举例 418

8.2 二次冷区喷嘴喷射区域理论换热系数 419

8.2.1 传热方程及其解的形式 419

8.2.2 求C0、C1、C2 419

8.2.3 换热系数hi 421

8.2.4 二次冷却水量在板坯长度方向上的分配 422

8.2.5 求某个冷却区喷水冷却区域的平均换热系数 422

8.3 二次冷却区水量与压缩空气量 425

8.3.1 某个冷却区喷淋冷却区域的平均理论换热系数重新梳理 425

8.3.2 计算Xn 426

8.3.3 其他参数梳理 426

8.3.4 修正理论换热系数 427

8.3.5 换热系数与水量密度的关系 427

8.3.6 水量计算 428

8.3.7 比水量计算 429

8.3.8 第i个冷却区域内弧平均水量密度 429

8.3.9 压缩空气量计算 429

8.3.10 关于板坯表面温度的说明 430

8.4 喷水冷却区域辊子间平均换热系数hi的计算 431

8.4.1 计算公式 431

8.4.2 求板坯与辊子间接触长度?以及内外弧辊子平均直径 431

8.4.3 计算鼓肚量δi 433

8.4.4 计算直接喷水冷却区域换热系数hs 434

8.4.5 AB间的平均换热系数hsl 435

8.4.6 ?间的平均换热系数hs2 435

8.4.7 辊子接触区域总换热系数hsr 435

8.4.8 举例 439

8.5 自然冷却区(非板坯喷水区)辊子间平均换热系数hci计算 439

8.5.1 计算公式 439

8.5.2 举例 440

8.6 板坯表面各辊距间的平均温度计算 440

8.6.1 基本关系式 440

8.6.2 两辊距间的平均温度Tsm 440

8.7 鼓肚应变 441

8.7.1 应变计算公式 442

8.7.2 鼓肚变形曲线 442

8.7.3 鼓肚应变 443

8.8 辊子错位应变 444

8.8.1 变形曲线 444

8.8.2 辊子错位时两相界应变 445

8.9 矫直阻力与矫直力矩 445

8.9.1 矫直阻力计算公式 445

8.9.2 矫直力矩Mi的计算 446

8.10凝固计算常用公式 447

8.10.1 液相线及固相线温度 447

8.10.2 碳当量 452

8.10.3 高温铸坯弹性模量 454

8.10.4 换热系数和水量密度公式 456

8.11 钢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与弹性模量 461

8.11.1 固相时 461

8.11.2 两相区 461

8.11.3 液相时 461

8.12 对旧有连铸二冷水计算公式的评价 461

8.12.1 计算公式 461

8.12.2 举例比较与结论 463

8.12.3 对其他经验性二冷水计算方法的评价 464

9 板坯连铸机的驱动系统 466

9.1 拉坯阻力的计算 466

9.1.1 结晶器内的拉坯阻力 466

9.1.2 鼓肚阻力 466

9.1.3 辊子旋转阻力 467

9.1.4 板坯自重产生的下滑力 467

9.2 引锭的计算 468

9.2.1 引锭长度 468

9.2.2 引锭重量 469

9.2.3 引锭保持力 469

9.2.4 引锭被保持时的接触应力 469

9.2.5 驱动辊压下油缸活塞直径确定 470

9.3 拉坯力的计算与电机功率的确定 470

9.3.1 鼓肚力所允许的拉坯力 470

9.3.2 确定电机功率 473

9.3.3 实际拉坯力计算 473

9.3.4 拉坯力的平衡 474

9.3.5 驱动辊数量的最终校核 477

9.4 弯矫反力 479

9.5 分段辊配置 481

9.5.1 扇形段辊子结构 481

9.5.2 分段辊配置 483

9.5.3 其他注意事项 485

10 二冷水动态控制 486

10.1 计算前提 486

10.1.1 冷却区划分及有关参数 486

10.1.2 最大拉速、钢种分类、冷却方式、板坯表面温度 486

10.1.3 最大和最小水量 487

10.2 动态控制说明 489

10.2.1 二冷水计算顺序 489

10.2.2 计算结果表格分类 489

10.2.3 动态控制概念 489

10.2.4 动态控制要求 493

10.3 二次冷却区喷嘴布置 495

10.3.1 喷嘴形式 495

10.3.2 喷嘴流量与压力 495

10.3.3 水的流量与喷嘴试验流量密度 496

10.3.4 喷嘴安装高度 496

10.3.5 喷嘴的喷射角度 497

10.3.6 喷嘴的数量 497

10.3.7 喷嘴之间的距离 497

10.3.8 板坯厚度方向的喷嘴布置 500

10.3.9 喷水宽度切换 500

10.3.10 实际使用案例 502

10.3.11 几种喷嘴的特性 502

11 板坯连铸二冷区动态轻压下 511

11.1 动态轻压下技术的概况 511

11.1.1 动态轻压下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511

11.1.2 轻压下技术改善中心偏析和疏松的机理 514

11.2 轻压下时连铸机的运转与控制 515

11.2.1 动态轻压下时连铸机运转模式 515

11.2.2 扇形段控制方式 515

11.2.3 扇形段辊缝理论零点标定 517

11.3 与动态轻压下有关的计算 523

11.3.1 总压下量确定 523

11.3.2 结晶器窄面上、下口尺寸规定 525

11.3.3 最小辊缝确定 525

11.3.4 轻压下力和轻压下阻力计算 526

11.3.5 拉坯力监测 528

11.3.6 矫直反力 528

11.4 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计算机控制系统描述 529

11.4.1 动态轻压下计算机控制系统拓扑结构图 529

11.4.2 动态轻压下系统模块化设计 530

11.4.3 动态轻压下系统运行的简要流程图 530

11.5 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温度场模型 531

11.5.1 功能描述 531

11.5.2 动态切片思想 532

11.5.3 连铸板坯凝固传热方程描述 533

11.5.4 有限差分方程的建立 536

11.5.5 钢的物性参数处理 538

11.5.6 连铸坯凝固传热的边界条件 541

11.5.7 程序计算流程以及参数的输入输出 542

11.5.8 温度场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543

11.5.9 对铸坯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551

11.6 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扇形段辊缝调整模型 554

11.6.1 功能描述 554

11.6.2 模型建立思想 554

11.6.3 扇形段是否轻压下判断及辊缝计算 554

11.6.4 扇形段入口辊和出口辊处连铸坯中心固相率计算 554

11.6.5 扇形段过负荷压力报警 591

11.6.6 扇形段辊缝调整模型的编程 591

11.7 扇形段辊缝测量 592

11.7.1 扇形段测量辊缝与理想辊缝对比 592

11.7.2 扇形段测量辊缝与液压缸行程关系 593

11.8 钢的高温物性参数 599

11.8.1 美国几个碳钢高温物性参数 599

11.8.2 美国几个合金钢高温物性参数 601

11.8.3 美国几个不锈钢高温物性参数 603

11.8.4 收集到的钢的高温物性参数 606

11.8.5 中外部分钢种高温物性参数 608

11.8.6 《金属凝固与铸造过程数值模拟》一书中金属的高温物性参数 618

11.8.7 《连铸过程原理及数值模拟》中的相关内容 622

11.8.8 常用钢材变形抗力 624

12 连铸机运转方案 627

12.1 引锭上装时连铸机运转方案 627

12.1.1 连铸机基本运转模式 627

12.1.2 准备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627

12.1.3 插入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629

12.1.4 保持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631

12.1.5 铸造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632

12.1.6 拉尾坯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637

12.1.7 停电时的运转方案与设备保护措施 639

12.2 引锭下装时连铸机运转方案 640

12.2.1 改进后的非动态轻压下运转模式 640

12.2.2 动态轻压下时运转模式 642

12.2.3 准备模式运转程序 642

12.2.4 送引锭模式运转程序 643

12.2.5 点动送引锭模式运转程序 645

12.2.6 引锭保持模式运转程序 645

12.2.7 引锭拉坯模式运转程序 646

12.2.8 稳定铸造模式运转程序 648

12.2.9 快速更换中间罐模式运转程序 649

12.2.10 拉尾坯模式运转程序 649

12.2.11 重拉坯模式(打滑或滞坯)运转程序 650

12.2.12 辊缝测量模式运转程序 651

12.2.13 连铸机停电时运转方案与设备保护措施 652

12.2.14 出坯区设备运转方案 653

12.3 出坯区域的板坯流程 654

12.3.1 非清理坯(包括部分热清理坯)流程 654

12.3.2 冷清理坯(合格坯)流程 655

12.3.3 人工清理后再清理的板坯流程 655

12.3.4 热清理不顺利,冷却后再次机械清理的板坯流程 655

12.3.5 人工清理后再次切割的板坯流程 656

12.3.6 清理前再次切割的板坯流程 656

12.3.7 预定热送坯(包括人工清理坯)再次切割的流程 656

12.3.8 保留坯的流程 656

12.3.9 废坯的流程 657

12.3.10 强制下线的板坯流程 657

13 压缩铸造与电磁搅拌 669

13.1 压缩铸造 669

13.1.1 压缩铸造原理 669

13.1.2 压缩铸造的受力分析 670

13.1.3 理论计算 671

13.1.4 举例 674

13.1.5 压缩铸造的控制 678

13.1.6 压缩铸造时的运转方案 679

13.1.7 压缩铸造的应用效果 682

13.2 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 683

13.2.1 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发展概况 683

13.2.2 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分类 686

13.2.3 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冶金功能 686

13.2.4 板坯连铸电磁搅拌器的安装位置 689

13.2.5 板坯连铸电磁搅拌应用效果及实例 690

13.3 扇形段辊子间插入式电磁搅拌 691

13.3.1 插入式电磁搅拌基本情况 691

13.3.2 电磁搅拌必要的推力与频率 692

13.3.3 16Hz频率转换成8Hz时必要推力的计算 699

13.4 扇形段辊式电磁搅拌 702

13.4.1 扇形段辊式电磁搅拌概况 702

13.4.2 板坯二冷区辊式电磁搅拌器的结构特点 706

13.4.3 板坯连铸机二冷区辊式电磁搅拌成套装备 711

13.4.4 应用案例 718

13.4.5 连铸板坯二冷区辊式电磁搅拌技术与轻压下技术结合应用 726

14 结晶器振动的理论与实践 729

14.1 概述 729

14.1.1 结晶器振动技术的发展历史 729

14.1.2 结晶器振动波形的类别 730

14.1.3 动态调整振动参数的液压振动装置 732

14.2 正弦波振动规律 733

14.2.1 正弦波振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733

14.2.2 正弦波振动的负滑动时间 735

14.2.3 正弦波振动的其他参数 736

14.3 李宪奎教授发明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规律 737

14.3.1 非正弦振动速度函数的建立 737

14.3.2 非正弦振动曲线位移与加速度 741

14.3.3 非正弦振动曲线负滑动时间 742

14.3.4 非正弦振动曲线其他参数 743

14.4 法国索拉克公司“三角形”振动波形 745

14.4.1 三角形振动的位移和速度曲线 745

14.4.2 三角形振动参数 746

14.4.3 有关参数分析 747

14.5 德马克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748

14.5.1 系数△计算方法(一) 748

14.5.2 计算θm的临界值和最大偏斜率 750

14.5.3 系数△计算方法(二) 752

14.5.4 负滑动时间 754

14.5.5 负滑动速度比率计算 756

14.5.6 其他参数计算 759

14.6 其他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曲线 761

14.6.1 薛百忍教授构造的结晶器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761

14.6.2 基于三角级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763

14.6.3 曾晶高级工程师构造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766

14.6.4 曾晶高级工程师对非正弦(偏斜正弦)波三角级数表达式的破解与分析 770

14.6.5 李宪奎教授提出、曾晶高级工程师整理的整体函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772

14.6.6 曾晶高级工程师构造的梯形抛物线型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774

14.6.7 张兴中教授给出的复合函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776

14.6.8 其他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简介 780

14.7 新型结晶器振动同步控制模型 783

14.7.1 模型的建立 783

14.7.2 模型的应用 786

14.7.3 结论 788

14.8 生产应用当中的振动模式 788

14.8.1 常用振动模式举例 788

14.8.2 反向控制模型 794

14.8.3 振动参数及有关参数的相互关系 797

15 总体技术中其他技术问题 802

15.1 连铸工厂的平面布置 802

15.1.1 平面布置的先决条件 802

15.1.2 考虑热送热装 802

15.1.3 连铸机在车间内的布置方式 803

15.1.4 连铸设备平面布置时的注意事项 803

15.1.5 典型的连铸生产厂平面布置举例 805

15.1.6 板坯连铸设备机械设备重量 808

15.2 蒸汽排出系统及其计算 808

15.2.1 主要设备 808

15.2.2 A钢铁公司蒸汽排出系统的技术性能 810

15.2.3 冷却室抽风机容量计算及电机功率选择 811

15.3 设计初期阶段的总体技术措施 814

15.3.1 提高板坯内部质量的措施 814

15.3.2 提高板坯表面质量的措施 819

15.3.3 提高拉坯速度的措施 820

15.3.4 提高连铸机作业率的措施 820

15.3.5 进行热装热送、直接轧制时应采取的措施 821

15.3.6 连铸机总体技术措施实例 822

15.4 能源介质 824

15.4.1 A钢铁公司用水 824

15.4.2 A钢铁公司其他介质 829

15.4.3 E钢铁公司对能源介质的品质要求 836

15.4.4 E钢铁公司能源介质主要参数和用量 838

15.4.5 E钢铁公司能源介质汇总 841

参考文献 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