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科学与技术 典藏版 04 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勇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30512352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概论 1

1.1 污染场地的现状 1

1.1.1 发达国家污染场地的现状 1

1.1.2 中国污染场地的现状 3

1.2 污染场地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6

第2章 污染场地 11

2.1 污染场地的定义 11

2.2 污染场地的特征 12

2.3 污染场地的类型 13

第3章 污染场地的调查 17

3.1 污染场地调查阶段与方法 17

3.1.1 污染场地调查的阶段划分 17

3.1.2 发达国家污染场地的调查研究 18

3.1.3 污染场地调查使用的方法 20

3.2 污染场地现场勘探与钻孔设置 21

3.3 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取样分析 22

3.3.1 土壤和包气带的取样 23

3.3.2 地下水的取样 23

3.4 地层介质的刻画与污染源的辨析 27

3.4.1 地层介质的3D刻画 27

3.4.2 污染源位置的确定 29

第4章 污染场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1

4.1 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运移 31

4.1.1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运移 31

4.1.2 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 33

4.1.3 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弥散理论 34

4.1.4 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阻滞作用 37

4.2 污染物作用的水文地球化学原理 39

4.2.1 水文地球化学概述 39

4.2.2 络合作用与氧化还原作用 41

4.2.3 吸附作用与溶解沉淀作用 45

4.2.4 化学反应动力学 49

4.3 污染场地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 50

4.3.1 污染场地生物地球化学分带原理 50

4.3.2 顺序氧化还原分带实验 51

4.4 地下环境介质的缓冲能力 56

4.4.1 地下环境介质的氧化还原缓冲能力 56

4.4.2 地下环境介质的pH缓冲能力 57

第5章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实验研究 60

5.1 NAPLs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 60

5.1.1 LNAPL污染物(以石油类为例) 60

5.1.2 DNAPL污染物 62

5.1.3 包气带不同介质及其含水率对NAPLs迁移的影响 63

5.1.4 NAPLs在包气带不同方向上的迁移规律研究 68

5.2 重金属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 78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78

5.2.2 结果与讨论 79

第6章 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 81

6.1 污染风险评价概述 81

6.2 污染风险评价模型 82

6.2.1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 82

6.2.2 几种常用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价模型 84

6.2.3 其他与污染场地风险评价有关模型 86

6.3 污染场地风险评价的层次递进方法 89

6.4 风险评分和分级模型方法 92

6.4.1 风险评分和筛析方法 92

6.4.2 分级模型方法 96

6.5 地下水污染评价模型 104

6.5.1 地下水污染风险的估算 104

6.5.2 地下水中污染羽扩展的评估 104

6.5.3 地下水污染的数值模拟 105

6.5.4 HSSM模型 110

6.6 地下水污染的预警 113

6.6.1 预警的概念 113

6.6.2 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设计 115

6.6.3 系统开发环境 117

第7章 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策略 120

7.1 污染场地概念模型 120

7.2 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策略 122

7.3 污染场地修复的标准 125

7.4 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 132

第8章 污染场地的控制技术 134

8.1 污染源的控制 134

8.2 污染羽的控制 134

8.2.1 水动力控制 134

8.2.2 地下阻滞、拦截系统 135

第9章 污染场地的异位处理技术 142

9.1 开挖-处理 142

9.1.1 污染土体的开挖 142

9.1.2 固化/稳定化 144

9.1.3 安全填埋 145

9.1.4 焚烧 148

9.2 抽取-处理 150

9.2.1 污染地下水的抽取 151

9.2.2 表面活性剂强化抽取 158

9.2.3 抽取-处理技术的适用条件 158

9.3 两相抽提技术 159

第10章 污染场地的原位冲洗处理 161

10.1 原理 161

10.2 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 162

10.3 表面活性剂选择 163

10.3.1 临界胶束浓度 163

10.3.2 表面活性剂的其他特性 164

10.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依据 165

10.3.4 表面活性剂选择实验 166

第11章 污染场地的原位空气扰动技术 167

11.1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 167

11.1.1 概述 167

11.1.2 技术原理 168

11.1.3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 171

11.1.4 土壤气相抽提修复的设计 172

11.2 地下水原位空气扰动技术 181

11.2.1 概述 181

11.2.2 技术原理 182

11.2.3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 186

11.2.4 AS修复的设计 189

11.2.5 AS修复气流影响区域及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195

11.2.6 表面活性剂强化AS修复机理 206

11.2.7 AS及SEAS修复实验 210

第12章 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 217

12.1 GCW技术的发展 217

12.2 GCW系统类型和优缺点 218

12.2.1 UVB系统 218

12.2.2 NoVOCsTM系统 219

12.2.3 DDC系统 220

12.2.4 GCW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 220

12.3 循环井地下水循环实验 222

12.4 循环井地下水污染修复实验 225

第13章 地下可渗透反应屏障技术 232

13.1 地下可渗透反应墙 232

13.1.1 概述 232

13.1.2 技术原理 233

13.1.3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 236

13.1.4 PRB修复的设计 238

13.2 PRB修复污染地下水实验 243

第14章 地下原位反应带修复技术 250

14.1 概述 250

14.2 技术应用及优缺点 251

14.3 原位反应带修复的设计 252

第15章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259

15.1 概述 259

15.2 技术原理和过程 260

15.2.1 原位高锰酸盐氧化 260

15.2.2 原位Fenton氧化 265

15.2.3 原位臭氧氧化 271

15.2.4 原位过硫酸盐氧化 273

15.3 技术应用的优缺点 277

第16章 原位化学还原修复技术 278

16.1 金属还原反应 278

16.2 连二亚硫酸盐还原反应 279

16.3 工业糖浆还原六价铬机理及动力学实验 282

16.3.1 实验方法和过程 282

16.3.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84

16.4 纳米零价铁原位还原反应修复实验 290

16.4.1 纳米铁的制备 290

16.4.2 淀粉改性纳米铁原位反应模拟实验 291

第17章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297

17.1 概述 297

17.1.1 原位微生物修复 297

17.1.2 原位微生物修复与污水生物处理的差异 299

17.1.3 原位微生物修复的优缺点 301

17.2 地下水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301

17.2.1 初步筛选评估 302

17.2.2 适用性的详细评估 303

17.3 地下水污染原位微生物修复设计 307

17.3.1 设计原理 307

17.3.2 系统设计 309

第18章 污染场地的监测自然衰减 315

18.1 概述 315

18.2 MNA适用性初步评估 318

18.3 MNA效果的详细评价 325

18.4 污染场地运行情况长期监测 340

18.5 应急方案 342

第19章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筛选 344

19.1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流程 344

19.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和方法 346

19.3 污染场地修复的组合技术方案 348

19.4 未来需求及研究方向 350

第20章 实例研究 354

20.1 污染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354

20.2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355

20.3 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预报 358

20.4 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 360

20.5 污染地下水的抽取-处理 362

20.5.1 抽取-处理 362

20.5.2 抽取-处理-回注 365

20.5.3 污染地下水抽取的强化技术 375

20.6 含水层原位空气扰动/循环井修复 377

参考文献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