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政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俊志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9067088
  • 页数:2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内第一本选举政治学教材,主要围绕选举的理论与历史、选举制度和程序、竞选和投票行为等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 民主与选举 3

第一章 民主与选举的基本理论 3

第一节 民主、选举与投票 3

一、政体与民主 3

二、民主与选举 4

三、选举与投票 5

第二节 关于选举权性质的三种理论 6

一、作为一种权利的选举 7

二、作为一种义务的选举 8

三、作为一种权利和义务的选举 9

第三节 选举研究的发展 10

一、传统的选举研究 10

二、选举行为研究 12

三、选举制度研究 16

第二章 选举发展简史 20

第一节 古典时代的选举 20

一、部落时代的选举 20

二、古希腊时期的选举与投票 22

三、古罗马时期的选举与投票 23

第二节 中世纪的选举 26

一、中世纪的地方选举 26

二、罗马教皇的选举 28

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 30

四、等级议会的选举 31

第三节 现代选举的发展 33

一、选举职位的扩展 33

二、选举权的普及 34

三、选举制度的发展 35

四、选举规则与技术的完善 35

第三章 民主选举的原则与功能 37

第一节 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 37

一、普遍与平等原则 37

二、自由与公正原则 38

三、定期与直接选举原则 39

第二节 民主选举的功能 40

一、自下而上的功能 40

二、自上而下的功能 42

三、选举的双向功能 43

第三节 选举的局限性与负面效应 44

一、民主政体的局限性 44

二、选举本身的局限性 45

三、选举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47

四、尚待验证的社会经济功能 48

第二部分 选举制度 53

第四章 多数决制 53

第一节 相对多数决制及其变异形态 53

一、复数选区相对多数决制 53

二、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 57

三、相对多数决制的其他形态 58

第二节 绝对多数决制 59

一、二轮决选制 59

二、选择性投票制 61

第三节 多数决制的优劣 62

一、相对多数决制的优劣 62

二、绝对多数决制的优劣 63

三、多数决制的共同优劣 64

第五章 比例代表制 67

第一节 比例代表制概述 67

一、比例代表制的特点 67

二、比例代表制的历史与分布 68

三、比例代表制的分类 69

第二节 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 70

一、计票公式 70

二、影响比例性的其他变量 76

第三节 单记名可让渡投票制 79

一、制度特征 79

二、操作程序 80

三、改进途径 82

第六章 混合选举制 86

第一节 混合选举制的分布、缘起与发展 86

一、混合选举制的分布 86

二、混合选举制的缘起 87

三、混合选举制的发展 88

第二节 混合选举制的类型 92

一、联立制与并立制 93

二、偏向多数、偏向比例与平衡的混合制 95

三、偏向多数与偏向比例的混合选举制 95

第三节 混合选举制的新近变迁 96

一、采用混合选举制的两种改革模式 96

二、对混合选举制的再改革 97

三、政党联盟的差异 99

第七章 总统选举制度 101

第一节 美国的总统选举人团制度 101

一、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最初设计 101

二、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运作中的问题与改革 103

三、对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评价 105

第二节 总统选举制度比较 107

一、现代总统选举制度的发展 107

二、选民直接选举总统 108

三、选民间接选举总统 110

四、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结合 111

第二节 总统选举制度评析 111

一、相对多数决与绝对多数决的比较 112

二、总统选举制度的变化趋势 112

三、新近的理论发展 113

第八章 选举制度的政治后果 115

第一节 选举制度对比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 115

一、影响代表比例性的因素与程度 115

二、测算代表比例性程度的指数 116

三、选举制度对代表性的影响 118

第二节 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 120

一、“迪韦尔热定律” 120

二、对“迪韦尔热定律”的批判 120

三、对“迪韦尔热定律”的修正与完善 122

第三节 选举制度与选举行为 123

一、选票结构与选举模式 123

二、选票结构与策略性投票 125

三、选举制度与竞选策略 128

第三部分 选举过程 133

第九章 选举治理 133

第一节 选举管理机构 133

一、选举管理机构的设立模式 134

二、选举管理机构的构成 136

三、选举管理机构的活动原则 138

第二节 选举治理的层次与过程 139

一、选举治理的基本层次 139

二、选举管理机构的组建 140

三、选区划分与选民教育 141

四、选举登记 142

五、竞选管理 144

六、选票管理和选后事务 145

第三节 选举监督与争议处理 146

一、选举观察、监控与监督 146

二、选举争议处理模式 147

三、选举管理与选举争议处理的衔接 149

第十章 选举经费 151

第一节 竞选经费的筹集 151

一、传统政党的竞选经费筹集模式 151

二、传统资产阶级政党的竞选经费筹集模式 152

三、公共补贴与政府资助 153

四、政治行动委员会与“软钱”的出现 154

第二节 竞选经费的支出 157

第三节 竞选经费的管理 159

一、对竞选经费总额的限定 159

二、对隐形支出的约束 161

三、对捐款主体和总额的限定 162

四、强制性公开收支账目 162

第十一章 候选人挑选 164

第一节 候选人的资格 164

一、关于候选人自然条件的资格设定 164

二、关于候选人社会属性的资格设定 165

三、确保选举质量的资格条件 166

四、有效履行职责的资格条件 167

第二节 挑选候选人的主要方式 168

一、政党提名 168

二、选民签名 169

三、候选人申请 170

四、临时写入 170

第三节 影响政党挑选候选人的主要因素 170

一、规则设定主体 171

二、政党组织的集权与分权程度 172

三、政党的民主和包容程度 172

四、选区规模的大小 173

五、现任议员的连任难度 174

六、政府结构 175

第十二章 竞选过程 176

第一节 竞选方式的影响因素与历史发展 176

一、影响竞选方式的主要因素 176

二、竞选方式的发展 177

三、竞选的效果 179

第二节 竞选组织 180

一、竞选组织的类型 180

二、竞选志愿者 182

三、专业人员 183

第三节 竞选环节 185

一、竞选战略与规划 185

二、直接竞选 188

三、间接竞选 189

四、政党辅选 190

第十三章 投票行为 193

第一节 投票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式 193

一、社会心理学模式(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193

二、社会结构模式(Social Structure Model) 196

三、理性选择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 197

第二节 影响选民投票的短期因素 199

一、经济状况 200

二、大众传媒 201

三、竞选议题 202

第三节 投票与不投票 203

一、投票率 203

二、不投票 209

三、策略性投票 211

四、分裂投票 213

参考文献 216

后记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