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领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
二 中外领事关系的确立 3
三 研究框架及方法 6
第一章 日本在华领事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9
一 中日互等领事制度的建立 9
二 日本在华片面领事制度的确立 16
第二章 华中领事馆的开设及沿革 21
一 上海等领事馆的开设及沿革 21
二 汉口等领事馆的开设及沿革 24
三 领事馆警察署的设立 28
第三章 领事与华中居留民 33
一 华中居留民的人口与职业构成 33
二 居留民组织及其活动 42
三 领事对不法居留民的庇护 50
第四章 领事与华中日租界 55
一 租界的开辟和扩展 55
二 领事——“国中之国”的最高统治者 60
三 租界——日本侵略华中地区的据点 65
第五章 领事裁判权(上) 72
一 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 72
二 日领与治外法权 77
三 日本在华领事裁判权体系 82
四 领事裁判权实施情形 86
第六章 领事裁判权(下) 94
一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华告日案例——上海苏佑泰案 94
二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日告华案例——以商标纠葛为中心 106
三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混合案件——上海美日中商标案 113
四 领事裁判权案例分析:非讼案件——汉口田种香案 118
五 领事裁判权的弊害 121
第七章 领事与“条约权益”的维护 126
一 内河航行权 126
二 关税协定权 135
三 居住营业权 141
四 内地旅行权及测绘 146
第八章 领事与情报 152
一 领事的情报机构 152
二 领事的情报调查 157
三 领事报告的报知体制 163
第九章 战时中日领事关系 168
一 战时中日领事关系的性质 168
二 中华民国驻日使领的撤退 170
三 日满领事关系 179
四 汪满领事关系 186
第十章 伪政权驻日使领的外交 192
一 伪政权驻日使领机构及其法律地位 192
二 汪伪使领馆的对日“外交” 199
三 汪伪大使馆与欧亚诸国驻日使馆的往来 209
第十一章 日领在汪伪辖区内的活动 216
一 居留民及领事馆的撤退与复归 216
二 居留民“被害”调查 221
三 领事馆警察事务 227
四 占领地的宣抚工作 235
第十二章 日本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撤废 241
一 清末民初中日法权的交涉(1902~1927) 241
二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日法权的交涉(1928~1931) 255
三 伪满治外法权的撤废(1931~1937) 262
四 汪伪政府治外法权的撤废(1937~1945) 272
第十三章 日本在华领事群体分析 279
一 领事群体的数量及地域分布 279
二 领事群体的教育背景及中国观 286
三 领事群体的外交行为模式 292
四 领事群体的协调机制 303
结语 315
附录一 日本外务卿、外务大臣历任表 318
附录二 近代日本驻华大公使表(含汪伪) 321
附录三 大正年间(1913~1926)日本驻华领事官表 324
一 大正年间日本驻华领事官高等官表(1913~1926) 324
二 大正年间日本驻华领事官判任官表(1913~1926) 345
附录四 日本驻中国各地总领事表(华中地区除外) 368
一 广州总领事馆(1909年10月升格) 368
二 间岛总领事馆 369
三 吉林总领事馆(1919年5月升格) 369
四 济南总领事馆(1919年5月升格) 370
五 青岛总领事馆 371
六 天津总领事馆(1902年1月升格) 372
七 哈尔滨总领事馆 374
八 福州总领事馆(1919年5月升格) 375
九 奉天总领事馆 376
十 香港总领事馆(1909年10月升格) 378
附录五 日本驻华中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79
一 上海总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79
二 杭州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79
三 苏州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0
四 芜湖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1
五 南京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2
六 汉口总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2
七 九江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3
八 宜昌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3
九 沙市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4
十 重庆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4
十一 长沙领事馆警察署长历任表 385
参考书目 386
后记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