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延安文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 1
第一章 文艺方针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 11
一 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2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建构中国共产党文艺界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规范 16
第二章 延安文学的创作实践与意义构成 25
一 延安文人与“五四”启蒙话语——关于前期延安文学(1937—1942年)的考察 26
二 文艺整风对延安文学的改造与拓展——关于后期延安文学(1942—1949年)的考察 38
第三章 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 59
一 秧歌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 60
二 周扬与《白毛女》政治主题的提炼与彰显 68
三 鲁艺文人对“民间形式”的想象与改造 76
第四章 转型的启示:丁玲创作中的性别与政治 85
一 起点:从“性别”到“政治” 88
二 深化:批判立场与潜在女性话语 97
三 改造:主流意识形态的凸显 109
第五章 周立波:革命想象与意识形态的修辞策略 119
一 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 121
二 《暴风骤雨》:新写作方式的示范与意义 131
第六章 赵树理: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 147
一 “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 149
二 民间的立场与知识分子属性 157
三 大众化叙事策略与可说性的文本 165
第七章 孙犁:在主流文学中的边缘性言说 173
一 女性、战争与美的极致 176
二 农民、土地与家园意识 190
三 知识者的文化立场:从“颂歌”到“孤愤” 203
附录 217
一 艾青:传统的叛逆者与精神乌托邦诗人 218
二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意义与缺失 261
三 走向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深处——评袁盛勇的《历史的召唤: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形成》 278
参考文献 285
后记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