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 2
第二节 从成人精神分析到儿童精神分析 5
第三节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3
第四节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概念 16
第五节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19
第六节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26
第一篇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 33
第一章 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33
第一节 精神分析运动的创立者 33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37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观 58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65
第二章 亚伯拉罕:儿童心理发展观 70
第一节 德国首位精神分析学家 70
第二节 亚伯拉罕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75
第三节 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治疗观 85
第四节 对亚伯拉罕理论的评价 93
第三章 费伦茨:儿童心理发展观 98
第一节 费伦茨:先驱者的先驱 98
第二节 费伦茨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104
第三节 费伦茨的“临床革命” 112
第四节 对费伦茨理论的评价 123
第四章 荣格:成人心理发展理论 129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129
第二节 荣格的成人心理发展观 132
第三节 荣格的心理治疗观 145
第四节 对荣格理论的评价 148
第五章 阿德勒:儿童心理发展观与儿童教育观 151
第一节 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 151
第二节 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与儿童教育观 153
第三节 阿德勒的心理治疗观 165
第四节 对阿德勒理论的评价 168
第二篇 自我心理学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173
第六章 安娜:儿童精神分析学理论 173
第一节 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者 173
第二节 安娜的儿童精神分析观 182
第三节 儿童精神分析的应用 195
第四节 对安娜理论的评价 199
第七章 斯皮茨:生命第一年的心理发展学说 203
第一节 自我心理学的重要发展者 203
第二节 斯皮茨的自我及其发展观 208
第三节 斯皮茨的儿童心理病理学 224
第四节 对斯皮茨理论的评价 233
第八章 玛勒:生命前三年的心理发展理论 236
第一节 分离—个体化理论的提出者 236
第二节 玛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242
第三节 玛勒的儿童精神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257
第四节 对玛勒理论的评价 266
第九章 雅可布森:整合性的自我发展理论 270
第一节 自我心理学的整合者 270
第二节 雅可布森的整合性自我发展观 273
第三节 雅可布森的抑郁症病理学及其治疗观 284
第四节 对雅可布森理论的评价 290
第十章 埃里克森:人格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293
第一节 自我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集大成者 293
第二节 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观 296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治疗观 320
第四节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 322
第三篇 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327
第十一章 克莱因: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327
第一节 客体关系理论之母 327
第二节 克莱因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332
第三节 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技术 348
第四节 对克莱因理论的评价 356
第十二章 费尔贝恩: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的人格发展理论 360
第一节 纯粹客体关系理论的提出者 360
第二节 费尔贝恩的人格发展观 363
第三节 费尔贝恩的人格发展心理病理观 376
第四节 对费尔贝恩理论的评价 384
第十三章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学说的心理发展观 387
第一节 儿童精神分析的重要发展者 387
第二节 温尼科特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392
第三节 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治疗观 410
第四节 对温尼科特理论的评价 418
第十四章 克恩伯格: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422
第一节 客体关系理论的整合者 423
第二节 克恩伯格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426
第三节 克恩伯格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及其治疗观 441
第四节 对克恩伯格理论的评价 451
第四篇 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457
第十五章 霍妮:文化神经症理论 457
第一节 文化神经症理论的提出者 457
第二节 霍妮的基本焦虑观及其对人格类型的分析 459
第三节 霍妮的神经症的文化观 468
第四节 霍妮的神经症治疗观 471
第五节 对霍妮理论的评价 473
第十六章 沙利文:人际关系的自我发展理论 476
第一节 精神分析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476
第二节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观 479
第三节 沙利文的心理治疗观 488
第四节 对沙利文理论的评价 490
结语 494
第一节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争议 494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前景展望 498
参考文献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