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针灸的治疗作用 3
一、调和阴阳 3
二、扶正祛邪 4
三、疏通经络 4
第二章 针灸的治疗原则 6
一、补虚与泻实 6
二、清热与温寒 7
三、治标与治本 7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8
五、局部与整体 9
第三章 辨证纲要 10
一、八纲辨证 10
二、脏腑辨证 12
三、经络辨证 21
四、三焦辨证 25
第四章 针灸处方 27
一、选穴原则 29
二、配穴方法 31
三、特定穴的应用 33
中篇 各论 41
第一章 内科病证 41
感冒 41
中暑 48
疟疾 52
咳嗽 56
哮喘 62
肺痨 68
失音 72
呃逆 75
噎膈 79
[附]反胃 82
胃痛 82
呕吐 88
腹痛 93
泄泻 98
痢疾 103
便秘 109
脱肛 115
胁痛 118
黄疸 123
鼓胀 128
脚气 133
水肿 138
消渴 141
胸痹 146
惊悸 150
不寐 154
癫狂 158
痫证 162
郁证 166
淋证 170
癃闭 173
遗精 176
[附]阳痿 179
疝气 183
头痛 187
眩晕 194
中风 198
面痛 206
面瘫 210
痹证 214
[附]坐骨神经痛 219
痿证 221
[附]多发性神经炎 225
腰痛 226
落枕 229
漏肩风 232
第二章 妇科病证 235
月经不调 235
痛经 242
经闭 246
崩漏 250
绝经前后诸证 255
带下病 260
妊娠恶阻 265
妊娠痫证 269
滞产 271
胞衣不下 274
产后腹痛 278
恶露不下 281
恶露不绝 283
产后血晕 287
乳少 289
阴挺 293
阴痒 296
不孕 298
第三章 儿科病证 303
顿咳 303
小儿泄泻 307
疳疾 311
急惊风 315
[附]慢惊风 319
小儿痿证 320
小儿遗尿 325
痄腮 329
第四章 外科病证 333
疔疮 333
乳痈 336
痔疮 341
瘰疬 346
瘿气 351
湿疹 355
乳癖 358
肠痈 362
蛇丹 365
丹毒 369
扁平疣 372
牛皮癣 374
脱骨疽 377
破伤风 381
扭伤 385
风疹 388
斑秃 391
第五章 五官科病证 394
目赤肿痛 394
针眼 397
眼睑下垂 399
迎风流泪 401
目翳 404
近视 408
色盲 411
斜视 414
青盲 416
暴盲 419
耳鸣、耳聋 422
聋哑 425
聤耳 428
鼻渊 431
鼻衄 434
牙痛 437
咽喉肿痛 441
第六章 急救 445
高热 445
厥证 451
痉证 456
脱证 459
出血 462
剧痛证 469
下篇 新增病种 479
颤证 479
老年痴呆 485
胎位不正 492
抽动秽语综合征 497
粉刺 504
小儿多动症 509
肥胖病 514
戒毒 519
戒烟 525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527
慢性疲劳综合征 532
衰老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