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人员素质导论 心理健康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荆怀福,张海芹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7176862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诠释了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的意义及行政人员心理维护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干预策略。对提高行政人员心理卫生意识和心理素质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前言 1

1.行政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1

1.1研究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1

1.1.1研究行政人员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政府或企事业工作效率 1

1.1.2研究行政人员心理健康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

1.1.3行政人员心理健康是保持个体良好生活品质的前提 3

1.1.4研究行政人员心理健康有助于行政人员事业的成功 3

1.1.5研究行政人员心理健康有助于行政人员身体的健康 3

1.2心理健康的含义 4

1.2.1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4

1.2.2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5

1.2.3心理健康的判定依据与心理健康的等级界定 5

1.2.4心理亚健康状态 7

1.3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 8

1.3.1国外心理健康标准 8

1.3.2国内心理健康标准 9

1.4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应用 11

1.4.1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的标准 11

1.4.2对行政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理解 13

1.5我国行政人员的心身健康状况 14

1.5.1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14

1.5.2行政人员身体健康现状 15

1.6提高行政人员心理素质的策略 16

1.6.1政府在提高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素质中的作用 16

1.6.2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策略 17

2影响行政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28

2.1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因素 28

2.1.1遗传因素 28

2.1.2身体机能及大脑损伤 29

2.1.3生理过程代谢失常 30

2.2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30

2.2.1心理冲突 30

2.2.2心理压力 31

2.2.3人格特征 31

2.2.4适应能力 32

2.3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33

2.3.1个体先天生存环境 33

2.3.2个体后天的社会环境 33

2.4社会转型的影响 38

2.4.1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失范 38

2.4.2社会转型导致的文化堕距 40

2.4.3社会竞争激烈,心态失衡 40

2.4.4社会陌生性增加,导致归属感程度降低 40

3.行政人员的自我意识 41

3.1自我意识的概念 41

3.2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41

3.2.1从自我意识的心理形式上分 41

3.2.2从意识活动内容来分类 42

3.2.3从自我概念来分类 43

3.3自我意识的特性 44

3.3.1自我意识内容的多样性 44

3.3.2自我统合性 44

3.4自我意识的发展 45

3.4.1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45

3.4.2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 46

3.5西方心理学家的自我理论 48

3.5.1弗洛伊德的自我论 48

3.5.2艾里克森的自我论 49

3.5.3罗杰斯的自我论 50

3.6行政人员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50

3.6.1他人的反馈 50

3.6.2反射性评价 51

3.6.3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51

3.6.4社会比较 51

3.7行政人员不良自我意识的分析 52

3.7.1一般行政人员的自我萎缩心理分析 52

3.7.2高级行政人员的自我膨胀心理分析 53

3.7.3行政人员盲目“跟风”心理分析 54

3.7.4行政人员“爱面子”心理分析 54

3.8行政人员良好自我意识的调适 55

3.8.1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55

3.8.2提高行政人员自我悦纳的能力 56

3.8.3提高行政人员自我调控的能力 56

4.行政人员的人格心理 63

4.1人格的界定 63

4.2人格的特征 64

4.2.1整体性 64

4.2.2独特性 64

4.2.3稳定性 65

4.2.4功能性 65

4.3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 66

4.3.1精神分析学派 66

4.3.2特质流派 67

4.3.3巴甫洛夫学派的人格类型 69

4.3.4心理学类型论 70

4.3.5人本主义流派 70

4.4人格的结构 71

4.4.1气质 71

4.4.2性格 74

4.5人格三要素及五种基本人格 80

4.5.1什么是人格三要素 80

4.5.2五种基本人格理论 80

4.5.3具体人格类型 80

4.5.4时下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82

4.6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82

4.6.1生物遗传因素 82

4.6.2社会文化因素 83

4.6.3家庭环境因素 83

4.6.4儿童早期经验 84

4.6.5学校教育因素 84

4.6.6自然物理因素 85

4.6.7自我调控因素 86

4.7行政人员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86

4.7.1健全人格的含义 86

4.7.2行政人员常见的人格不足与干预 87

5.行政人员的情绪心理 99

5.1什么是情绪、情感 99

5.1.1情绪、情感的含义 99

5.1.2情绪发生机制 100

5.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01

5.2.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01

5.2.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02

5.3情绪的种类 102

5.3.1按情绪复杂性分类 102

5.3.2按情绪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划分情绪 103

5.3.3依据情绪状态分类 104

5.4情绪的特性 105

5.4.1情绪的生理特性 105

5.4.2情绪的两极性 106

5.4.3情绪的情境性 106

5.4.4情绪的外显性 107

5.5情绪情感的功能 107

5.5.1激励功能 107

5.5.2调节功能 107

5.5.3保健功能 108

5.5.4信号功能 108

5.5.5感染功能 108

5.6情绪健康的基本特征 109

5.6.1情绪健康的标志 109

5.6.2情绪与身心健康 110

5.7行政人员常见的消极情绪 110

5.7.1嫉妒 110

5.7.2冷漠 112

5.7.3焦虑 112

5.7.4愤怒 113

5.7.5抑郁与沮丧 113

5.7.6内疚 114

5.8行政人员不良情绪的调适 114

5.8.1认知调控法 114

5.8.2合理宣泄与转移法 116

5.8.3咨询疏导法 116

5.8.4自我激励法 117

5.8.5环境调节法 117

5.8.6生活调节法 117

5.8.7放松训练 118

5.8.8行政人员高级情感的培养 119

6.行政人员的人际关系心理 121

6.1人际关系概述 121

6.1.1人际关系的概念 121

6.1.2人际关系形成的条件 123

6.1.3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 126

6.2西方人际交往的理论 127

6.2.1舒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127

6.2.2 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 128

6.2.3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130

6.2.4米尔格伦六度分离理论 130

6.3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因素 131

6.3.1空间因素 131

6.3.2时间因素 131

6.3.3仪表风度 132

6.3.4个人特质 132

6.3.5特点相似 132

6.3.6互补因素 133

6.3.7学识与能力 133

6.4行政人员的人际关系 134

6.4.1行政人员人际关系的组成 134

6.4.2行政人员人际交往的特点 135

6.4.3影响行政人员人际关系的交往心态 137

6.5行政人员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 138

6.5.1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38

6.5.2学会良好的交往技能 139

6.5.3培养良好的个人风度 142

6.5.4纠正错误的交往态度 143

6.5.5善于协调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 143

7.行政人员的挫折心理 146

7.1挫折的含义及分类 146

7.1.1挫折的含义 146

7.1.2挫折的分类 148

7.2需要与挫折的关系 148

7.2.1需要的含义 148

7.2.2需要的分类 149

7.2.3需要与挫折的关系 150

7.3动机与挫折的关系 151

7.3.1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151

7.3.2动机的分类 151

7.3.3动机冲突 152

7.3.4挫折与动机的关系 153

7.4国内外关于挫折心理的一些理论 153

7.4.1挫折的本能学说 153

7.4.2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 154

7.4.3“挫折-攻击”理论 154

7.4.4“挫折-倒退”理论与“挫折-奋进”理论 154

7.4.5我国学者的观点 155

7.5挫折的心理行为反应 155

7.5.1积极的行为反应 155

7.5.2消极的行为反应 157

7.6行政人员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161

7.6.1行政人员挫折的主要表现 161

7.6.2行政人员受挫心理分析 162

7.7行政人员有效地应对挫折的策略 164

7.7.1树立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 164

7.7.2培养良好的耐受力 165

7.7.3掌握一些具体的应对挫折的有用方法 166

7.7.4客观评价自我,确立相应抱负 168

7.7.5创设挫折情境,增强承受能力 168

8.行政人员的心理压力 169

8.1压力与压力反应 169

8.1.1压力的内涵 169

8.1.2压力反应 170

8.2压力研究的历程 171

8.2.1生物学模式 171

8.2.2生物—心理模式 171

8.2.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72

8.3压力源、分类及评估 172

8.3.1什么是压力源 172

8.3.2压力源的分类 172

8.3.3应激源的测定及危害评估 173

8.4压力与健康 174

8.4.1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174

8.4.2压力为什么会诱发身心疾病 175

8.4.3心身疾病的分类 176

8.4.4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及影响因素 176

8.5行政人员心理压力的原因与表现 178

8.5.1行政人员压力的原因分析 178

8.5.2行政人员心理压力的表现 179

8.6行政人员应对压力的策略 180

8.6.1认识压力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我们应对压力有重要意义 180

8.6.2端正人生态度,发挥心理压力的动力作用 180

8.6.3积极进行应激训练,防患于未然 181

8.6.4利用合理化效应安慰自己 181

8.6.5克服消极的断言、进行积极的暗示 181

8.6.6加强营养与锻炼 181

8.6.7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82

8.6.8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 182

8.6.9注意睡眠卫生,减少失眠 182

9.行政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及预防 189

9.1行政人员职务犯罪 189

9.1.1行政人员职务犯罪的含义 189

9.1.2行政人员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 190

9.2职务犯罪的种类 192

9.2.1贪污犯罪 192

9.2.2贿赂犯罪 193

9.2.3挪用公款罪 193

9.2.4玩忽职守罪 193

9.2.5泄露国家秘密罪 194

9.3职务犯罪的特征和当前职务犯罪的十大特点 195

9.3.1职务犯罪的五个特征 195

9.3.2当前职务犯罪的十大特点 197

9.4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200

9.4.1政治层面的原因 200

9.4.2经济层面的原因 201

9.4.3社会关系层面的原因 202

9.4.4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202

9.5行政人员职务犯罪心理 204

9.5.1贪婪心理 204

9.5.2侥幸心理 204

9.5.3特权心理 204

9.5.4攀比心理 205

9.5.5投机心理 205

9.5.6从众心理 205

9.5.7图报心理 206

9.5.8冒险心理 206

9.5.9矛盾心理 206

9.5.10逃罪心理 207

9.5.11对抗心理 207

9.5.12补偿心理 208

9.6职务犯罪的预防 208

9.6.1加强体制改革创新,合理配置权力 208

9.6.2赋予独立监督职能,以权力约束权力 209

9.6.3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以权利制约权力 210

9.6.4加大打击力度,强化警示作用 211

9.6.5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权力行使者的免疫力 212

9.6.6建立和完善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213

10.心理异常与主要治疗技术 214

10.1什么是异常心理 214

10.2常用的异常心理判别标准 214

10.2.1心理测验标准 214

10.2.2社会常态标准 215

10.2.3社会适应标准 215

10.2.4主观经验标准 215

10.3异常心理类型 216

10.3.1辨认异常 216

10.3.2控制异常 218

10.3.3神经症(神经官能症) 222

10.3.4性变态或性倒错 222

10.4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222

10.4.1精神分析疗法 222

10.4.2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224

10.4.3认知疗法 229

10.4.4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233

10.4.5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234

10.4.6催眠疗法 235

11.行政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干预 241

11.1行政人员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心理干预 241

11.1.1偏执型人格障碍 241

11.1.2分裂型人格障碍 242

11.1.3反社会性人格 243

11.1.4回避型人格障碍 245

11.1.5依赖型人格障碍 246

11.2常见的神经症与心理干预 247

11.2.1抑郁症 247

11.2.2恐惧症 259

11.2.3焦虑症 261

11.2.4强迫症 264

11.2.5神经衰弱 266

11.2.6癔症 267

11.2.7疑病症 272

11.3常见的性变态或性倒错 272

11.3.1异性装扮癖 272

11.3.2易性癖 274

11.3.3恋物癖 275

11.3.4露阴癖 277

11.3.5窥阴癖 277

11.3.6施虐与受虐色情癖 277

参考文献 280

作者简介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