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因缘 11
2.1 “文化”概念的泉源与厘定 11
2.1.1 “文化”概念的哲学泉源 11
2.1.2 “文化”概念的文学泉源 14
2.1.3 “文化”概念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泉源 18
2.1.4 “文化”概念的厘定 20
2.2 文化形态与中国近现代翻译 22
2.2.1 器物文化与格致之学的翻译 23
2.2.2 制度文化与政事之书的翻译 26
2.2.3 精神文化与诗赋词章的翻译 29
2.3 社会文化背景墙与五四前后英诗汉译 36
2.3.1 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潮 37
2.3.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思潮 39
2.3.3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流变的基本走势和特点 40
第3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 54
3.1 社会文化心理与近代英诗汉译的古代性 55
3.1.1 翻译本质的双重性与中国近代翻译 55
3.1.2 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属性和近代英诗汉译的古代性 60
3.2 社会文化心理与译诗体的陌生化和传统化 67
3.2.1 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心态和诗歌翻译的矛盾心理 67
3.2.2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陌生化与传统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对话 70
3.2.3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文体的陌生化和传统化与文化的解构和重构 71
3.2.4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文体的陌生化与译诗体的叛逆性创造化 72
3.3 社会文化心理的嬗变与译诗主题的流向 74
3.3.1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救亡启蒙主题 76
3.3.2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爱国抗争主题 80
3.3.3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人道关怀主题 83
3.3.4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文学艺术主题 87
第4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功能 95
4.1 五四译诗与时代精神 95
4.1.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 97
4.1.2 五四译诗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100
4.2 五四译诗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107
4.2.1 “新诗”的缘起小考 107
4.2.2 译诗与新诗诗体重建 116
4.3 论译诗《关不住了》之新诗成立纪元性 130
4.3.1 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五四新诗运动 130
4.3.2 《关不住了》——“新诗成立的纪元”性分析 135
第5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分析 143
5.1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与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 143
5.1.1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 143
5.1.2 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 150
5.2 五四前后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诗歌翻译的互动 155
5.2.1 五四前后中国的意识形态 157
5.2.2 五四前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诗歌翻译文本选择 159
5.2.3 五四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诗歌翻译文本选择 163
5.3 译者主体性与五四英诗汉译取材 168
5.3.1 意识形态的相对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168
5.3.2 五四时期朱湘的个性化英诗汉译 172
5.4 诗学规范与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策略 180
5.4.1 广义诗学、狭义诗学和翻译诗学 180
5.4.2 诗学传统关照下的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策略 186
第6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反思 197
6.1 近代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与五四时期的白话译诗 197
6.1.1 近代文学语言的历时流变:文言、古白话与浅近文言 197
6.1.2 西方传教士的汉语改造活动与胡适白话入诗首倡说存疑 203
6.2 五四前后的诗歌翻译与新诗诗体定型难的诗学反思 215
6.2.1 新诗的发生生态埋下了诗体定型难的隐患 216
6.2.2 草创时期的扭曲引进促进了新诗诗体建设自由化与格律化对抗 219
6.2.3 诗既无常体又有常体“悖论”中的诗体适度定型观 228
第7章 结语 234
参考文献 239
附录 255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