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杜学文 3
序二 劳模精神的价值启迪&郭新民 7
第一章 徒步南委泉 23
1.扑棱,扑棱,纺花车随着娘的手臂悠悠转动 23
2.黑色的天幕,印下了两个青年劳动英雄的身影 27
3.大生产之歌盖过高山大地,贴着江河巨流,摧枯拉朽,雷霆万钧,人心为之一震,山河为之一亮 34
4.他对着南委泉的池子照了照,自己的影子就晃动起来了,仿佛老家水涨洼的泉水也在里面闪亮着 37
5.邓小平在和李顺达、郭玉恩握手时说:太行山区的劳模英雄了不起,把群众组织起来的精神要得,要得 45
第二章 筹谋互助组 48
1.面对门外拥挤的乡亲,郭玉恩说,你们稍等等,让我吃口饭 48
2.把南委泉学到的知识头一回运用了一下 52
3.给县委汇报工作 55
4.知识和实际结合,再经过加工后,就变成了本事 58
5.锅里增饭,互助组增人 59
6.县里召开参军参战支前动员大会,郭玉恩踊跃报名参军 61
第三章 反攻大行动 65
1.大雪天,走来一伙人,诧异地看着郭玉恩互助组的组员们往地里堆雪 65
2.正值春耕下种时,郭玉恩却要赶着牲口,到外村给人犁地 67
3.成立农业技术小组,研究选种、浸种的新办法 69
4.把国事、村事、民事,一肩担起来 70
第四章 欢庆协奏曲 73
1.欢庆的人流像百里滩滚滚洪流,向县城涌去 73
2.“上党战役”,川底民兵班支前作战勇敢受表扬 76
3.川底村获得秋季大丰收,《新华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 76
4.丢碗成了习惯,郭玉恩吃饭时间也要串门谈论事情,回家的时候,总是空着手回来 78
第五章 追寻互助组 81
1.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大年的感觉,就好比穿上了一身厚墩墩用新布料做的棉衣,暖和、舒服 81
2.拉直,绷紧,用手轻轻一逮,一放,一条直直的线就出来了,比用尺子划上还直 83
3.丰收后,郭玉恩把金灿灿的“金皇后”分给大家 85
4.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土改工作 87
5.英雄台前逢英雄,小摊饱尝潞城甩饼 88
第六章 慎重搞土改 94
1.你是你,我是我,我怎能和你一样啊 94
2.川底村里没地主,郭玉恩从此被家家户户夸为好人 95
3.不让分田冲击种田,受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的表扬 97
第七章 迎接新中国诞生 100
1.川底村党支部成员带头南下,郭玉恩积极荐送,别泪奔涌 100
2.新中国成立日,平顺县集会的人流漫过青羊山 101
3.研究新技术,川底村成立技术委员会 102
第八章 朝晖映太行 104
1.头上的天大了,眼前的路宽了,群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104
2.欢度社会主义胜利年 106
3.东山上的一抹朝晖以扇形的光芒直射于林莽之间,慢慢,就通亮了大地 107
4.下头是奋力试办,上头是激烈的争论,两条线平行地在历史的天空穿行着 113
第九章 兴办合作社 116
1.“二杰”相遇——赵树理和李琳 116
2.村公所的灯光这一夜最亮,从外面看,像着了一片火 119
3.定出、讨论、通过了共和国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章程 121
4.小广场,这阵儿最“火爆” 127
5.“问题萎子”来了 131
6.一个“包”字捅了“篓子” 134
7.郭玉恩对娘说,我这才把饭咽下肚里呀 137
8.李顺达从北京回来,正赶上参加长治地区合作社试办成功经验交流大会,对拔了头筹的郭玉恩,从心底发出由衷的钦佩 144
9.沙地栈李顺达搭台拜师,郭玉恩慷慨讲演 145
10.县剧团到川底村唱了三天大戏 148
第十章 社员划“大船” 152
1.问题“篓子”越漏越好,可“船”不能漏,它要扩大容量,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152
2.社旗飘扬,合作社扩社增人 154
3.夯实农业社管理根基,实行“四固定” 157
4.修水渠,刀把地成了大难题 157
5.赵树理解释他穿的地主服:过去的地主打倒了,我还穿这样的衣服,说明我是今天的“地主”——土地的主人 159
6.赵树理身边涌起的赞美的热浪,都来源于他在这块土地上付出的一点一滴 161
第十一章 金星耀川底 170
1.小起凤指着柏树山上空的那颗星星,无比兴奋拉着郭玉恩,爹,你看,它真亮 170
2.“花团簇拥”中,赵树理却给郭玉恩推心置腹“泼凉水” 172
第十二章 大念“包字经” 176
1.与李顺达一块随中国农民参观团赴苏联基辅多偿诺夫十月胜利农庄参观访问 176
2.“庙和庙不一样,经和经也就不一样,咱还是念咱的包字经吧” 178
第十三章 包工再引申 185
1.五一农业社再扩大阵容,申冬鱼合作社一同并入 185
2.旧书记要走,新书记刚任命,郭玉恩把脚步先迈进旧书记的家 186
3.包工包产的“四步跨” 189
4.包工包产折射出集体主义的光芒 196
5.参加中国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代表全国人民赴朝慰问 198
6.“朝鲜人民能在‘焦土’上耕种,收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在肥沃的土地上丰产” 200
第十四章 盛哉五四年 202
1.和李顺达一起赴省城会见朝鲜代表团 202
2.郭玉恩人生价值的标高——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3
3.一部《三里湾》,给这个名声赫赫的劳模村涂上了文化的油彩 204
第十五章 年年新套套 210
1.死水得叫他活流,活流还得给他安上“龙头” 210
2.成立高级社,李琳点将郭玉恩 214
3.五种形式评工计酬,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218
4.眼光还必须紧盯“制度之外”——关心社员疾苦 220
5.李顺达、郭玉恩、申纪兰、武候梨向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和农民提出农业生产竞赛 220
6.川底合作社“红勤巧标兵”李天柱,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222
7.苏联专家吉洪诺夫来川底村访问 224
第十六章 燥热赤县天 226
1.“天”空尽是太阳,月亮也是太阳 226
2.夺上妻子的梳妆盒交了废铁 228
3.胡乔木来检查,批评他思想保守 231
4.没办法,郭玉恩只得用密植的笑话,戳破密植的神话 236
5.天降横祸,老父亲为集体锯树身亡 237
6.一张“富贵图”,把大跃进年景的川底村全描摹进去 238
7.下马土高炉,撤销大食堂 242
8.《山西日报》发表社论——“三个劳模传三宝” 244
9.李琳含泪离别,众劳模依依难舍 246
第十七章 元气无大碍 250
1.平顺县三年困难时期元气无大碍,主要原因,就是劳模精神这个支柱顶起了这块天 250
2.添药不换汤,但是,这汤,得让它滚起来 252
3.郭玉恩问出大寨产量的破绽,陈永贵顿感敬佩,心说这人厉害,厉害 254
4.痛失亲娘,郭玉恩哭昏在地 259
5.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视察川底大队 262
第十八章 伫立风浪里 265
1.红卫兵问他成立了组织没有,郭玉恩回答,成立了,我们的组织叫共产党 265
2.中年丧妻,郭玉恩哭倒在地:新开呀,咱一块走 267
3.李琳落难,众劳模求大老李相助遭拒 268
4.大寨,对李顺达来说,学不对,赶不对,反正怎也不对 273
5.县里给川底多下了入村知青指标,郭玉恩愉快接受 275
6.郭玉恩不唯运动看行动,大抓生产和生活,给群众盖起了全县第一处小区 278
7.李顺达受到错误批判,郭玉恩前去安慰:心胸大点,一阵泼雨浇不死人 280
第十九章 归宿清风里 284
1.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新的历史浪头打来,他无比兴奋、无限眷恋 284
2.他拄着拐杖来到李顺达墓前,老泪纵横 286
3.劳模本色不变,在郭玉恩身上,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287
4.省城治病,省委书记胡富国在山大二院等了郭玉恩三个多钟头 289
5.郭玉恩在“那边”做了一个悠远的梦 291
附录:我与《郭玉恩传》 294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