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 1
1.2.1生态恢复、生态自我修复和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1
1.2.2我国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4
1.2.3国外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8
1.3研究内容 11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3
2.1研究区概况 13
2.1.1安塞 13
2.1.2延安 14
2.1.3吴旗 14
2.2研究方法 15
2.2.1研究样地的选取及布设 15
2.2.2调查内容 15
2.2.2.1样地概况信息 15
2.2.2.2样地生境因素 15
2.2.2.3植物群落调查 15
2.2.3调查方法 16
2.2.3.1样方调查 16
2.2.3.2土样分析 16
2.2.4数据处理 17
2.2.4.1所用分析软件 17
2.2.4.2参算指标 17
2.2.4.3群落数量特征 18
第三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研究 20
3.1土壤水分变化 20
3.1.1恢复时间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20
3.1.2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 21
3.1.3不同恢复方式的土壤水分变化 22
3.1.4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3
3.2土壤养分变化 26
3.2.1植被恢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26
3.2.2植被恢复与土壤全氮、有效氮含量变化 29
3.2.2.1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全氮、有效氮剖面分析 29
3.2.2.2土壤全氮、有效氮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32
3.2.3植被恢复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变化 33
3.2.3.1植被恢复中土壤全磷、速有效磷变化 34
3.2.3.2土壤全磷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36
3.3土壤水分、养分对植被恢复的驱动力分析 37
3.3.1研究方法 37
3.3.2典型植被恢复区驱动因子分析 38
3.3.2.1安塞试区 40
3.3.2.2延安试区 42
3.3.2.3吴旗试区 44
3.4小结 46
第四章 植被恢复区植被演替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48
4.1植被演替 48
4.1.1数据分析及计算 49
4.1.2植物群落分类结果分析 51
4.1.3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演替分析 52
4.2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 53
4.2.1植被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 53
4.2.2植被自然和人工恢复对物种多样性影响 55
4.2.2.1人工恢复对物种(灌草)多样性影响 55
4.2.2.2自然和人工恢复对物种(草本)多样性影响 56
4.3小结 57
第五章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研究 59
5.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9
5.1.1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方法基础 59
5.1.2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60
5.1.3指标体系建立 60
5.2评价指标获取及建模机理 61
5.2.1指标获取与处理 61
5.2.2建模机理——灰色关联分析 61
5.2.3指标权重确定 62
5.3恢复潜力灰色关联分析计算 63
5.4植被恢复潜力评价及其评价指标分析(安塞) 65
5.4.1植被恢复潜力评价 65
5.4.2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分析 66
5.5小结 67
第六章 植被恢复分区初探 68
6.1分区原则 68
6.2技术路线与方法 68
6.2.1技术路线 68
6.2.2方法 69
6.3参数设计与结果输出 70
6.4小结 72
第七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环境影响研究 74
7.1植被恢复与重建背景 74
7.2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的现状与问题 76
7.2.1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概况 76
7.2.2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79
7.3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环境影响分析 81
7.3.1植被恢复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82
7.3.2植被恢复重建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84
7.3.3植被恢复重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6
7.3.4植被恢复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87
7.4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选择与对策 89
7.4.1封山育林(草) 89
7.4.2人工植树种草 91
7.4.2.1树草种的选择 91
7.4.2.2植树种草技术措施 92
7.4.3飞播造林种草 95
7.5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96
7.5.1植被恢复或重建的含义 96
7.5.2植被恢复或重建的基本原则 98
7.5.3植被恢复重建的技术对策 99
7.6小结 101
第八章 结束语 102
8.1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研究 102
8.2植被恢复区植被演替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103
8.3植被恢复潜力评价研究 104
8.4植被恢复分区案例初探(延河流域) 104
8.5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环境影响研究 105
附表 106
参考文献 107
后记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