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2
一、春秋战国时期 2
二、秦汉晋唐时期 2
三、宋金元时期 4
四、明清时期 5
五、近代 6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7
一、诊法 7
二、辨证 8
第三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11
一、基本原理 11
二、运用原则 12
第四节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15
本章小结 16
本章习题 16
第一章 火眼金睛——望诊 19
第一节 整体望诊 20
一、望神 20
二、望色 23
三、望形态 28
第二节 局部望诊 30
一、望头面 31
二、望五官 32
三、望躯体 38
四、望四肢 41
五、望皮肤 43
第三节 望舌 45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46
二、望舌的内容 47
三、望舌方法与注意事项 57
第四节 望排出物 58
一、望痰涎 58
二、望呕吐物 59
三、望二便 59
第五节 望小儿指纹 60
一、望指纹的方法 60
二、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61
本章小结 62
本章习题 62
第二章 耳听鼻嗅——闻诊 66
第一节 听声音 67
一、正常声音 67
二、病变声音 68
第二节 嗅气味 74
一、病体气味 74
二、排出物气味 76
三、病室气味 77
本章小结 77
本章习题 78
第三章 刨根问底——问诊 80
第一节 问一般项目 82
第二节 问主诉、现病史及既往史 83
一、主诉 83
二、现病史 84
三、既往史、生活史和家族史 86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88
一、问寒热 89
二、问汗 94
三、问周身 97
四、问饮食与口味 105
五、问二便 109
六、问睡眠 114
七、问经带 116
八、问小儿 119
本章小结 120
本章习题 121
第四章 指下神功——切诊 125
第一节 脉诊 125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126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126
三、诊脉的部位 127
四、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 129
五、构成脉象的因素 130
六、正常脉象 134
七、病理性脉象 136
八、诊小儿脉 150
九、诊妇人脉 151
十、脉症顺逆与从舍 152
第二节 按诊 153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53
二、按诊的内容 155
本章小结 159
本章习题 160
第五章 各显神通——八纲辨证 164
第一节 表里 166
一、表证 166
二、里证 167
三、半表半里证 167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68
第二节 寒热 169
一、寒证 169
二、热证 170
三、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70
四、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74
第三节 虚实 176
一、虚证 176
二、实证 177
三、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177
四、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80
第四节 阴阳 183
一、阴证和阳证 183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184
三、亡阴与亡阳 185
本章小结 187
本章习题 188
第六章 五颜六色——脏腑辨证 191
第一节 肝与胆病辨证 191
一、肝血虚证 192
二、肝阴不足证 193
三、肝气郁结证 193
四、肝火上炎证 194
五、肝阳上亢证 194
六、肝风内动证 195
七、寒凝肝脉证 198
八、肝胆湿热证 198
九、胆郁痰扰证 199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99
一、心气虚证 200
二、心阳虚证 200
三、心阳暴脱证 200
四、心血虚证 201
五、心阴虚证 202
六、心火亢盛证 202
七、心脉痹阻证 203
八、痰迷心窍证 204
九、痰火扰心证 204
十、小肠实热证 205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205
一、脾气虚证 206
二、脾阳虚证 206
三、中气下陷证 207
四、脾不统血证 207
五、寒湿困脾证 208
六、湿热蕴脾证 209
七、食滞胃脘证 209
八、胃阴虚证 210
九、胃寒证 210
十、胃热证 211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211
一、肺气虚证 212
二、肺阴虚证 212
三、风寒犯肺证 213
四、风热犯肺证 213
五、燥邪犯肺证 213
六、痰热蕴肺证 214
七、寒痰阻肺证 215
八、肺热炽盛证 215
九、大肠湿热证 216
十、大肠液亏证 216
十一、大肠实热证 217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217
一、肾阳虚证 217
二、肾阴虚证 218
三、肾精不足证 219
四、肾气不固证 219
五、肾不纳气证 220
六、膀胱湿热证 221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222
一、心肾不交证 222
二、心肾阳虚证 223
三、心肺气虚证 223
四、心脾两虚证 224
五、心肝血虚证 224
六、肝火犯肺证 225
七、肝脾不调证 225
八、肝胃不和证 226
九、肝肾阴虚证 227
十、脾肾阳虚证 227
十一、脾肺气虚证 228
十二、肺肾阴虚证 228
本章小结 229
本章习题 229
第七章 动静相宜——气血津液辨证 234
第一节 气病辨证 234
一、气虚证 235
二、气陷证 236
三、气滞证 237
四、气逆证 237
第二节 血病辨证 238
一、血虚证 238
二、血瘀证 239
三、血热证 239
四、血寒证 240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240
一、气滞血瘀证 241
二、气虚血瘀证 241
三、气血两虚证 242
四、气不摄血证 242
五、气随血脱证 243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243
一、津液不足证 243
二、水液停聚证 244
本章小结 246
本章习题 247
第八章 天罗地网——经络辨证 250
第一节 十二经脉辨证 251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251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252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252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253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254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254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254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255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256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256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257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257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 258
一、督脉病证 258
二、任脉病证 258
三、冲脉病证 259
四、带脉病证 259
五、阳跷、阴跷脉病证 260
六、阳维、阴维脉病证 260
本章小结 261
本章习题 261
第九章 上下贯通——六经辨证 264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 264
一、太阳病证 265
二、阳明病证 267
三、少阳病证 269
四、太阴病证 269
五、少阴病证 270
六、厥阴病证 271
第二节 六经病的传变 271
一、合病 272
二、并病 272
三、传经 272
四、直中 273
本章小结 273
本章习题 274
第十章 步步深入——卫气营血辨证 276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分类 277
一、卫分证 277
二、气分证 278
三、营分证 279
四、血分证 279
第二节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281
一、顺传 281
二、逆传 281
本章小结 281
本章习题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