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1
谈谈《中国历史文选》及《中国历史文选导读》(代序) 1
一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 1
(一)课程设置 1
(二)目的要求 1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2
(四)学时比例 3
二 典籍概述导读 7
(一)典籍概述学习要求 7
(二)要籍介绍学习要求 8
(三)参考书目 9
(四)补充内容 10
1.二十五史补编书目表 10
2.编年体 24
3.诸子典籍的特点与史学价值 38
4.六经皆史说 55
三 文章选讲导读 57
序篇 58
四库全书总目 58
史部总序 58
第一单元 纪传体文选 61
史记 61
秦始皇本纪 61
平准书 66
孔子世家 71
魏其武安侯列传 79
货殖列传序 85
汉书 87
百官公卿表序 87
食货志上 89
张骞传 105
儒林传序 110
后汉书 114
党锢列传序 114
三国志 126
诸葛亮传 126
宋书 132
谢灵运传论 132
第二单元 编年体文选 136
左传 136
召陵之盟 136
通鉴 137
黄巢入长安 137
明实录 142
申诫公侯榜文 142
第三单元 纪事本末文选 144
明史纪事本末 144
削夺诸藩 144
第四单元 别史、杂史文选 152
逸周书 152
克殷解 152
国语 156
越王勾践灭吴 156
战国策 161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61
第五单元 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文选 167
通典 167
历代盛衰户口 167
通志 175
通志总序 175
唐大诏令集 178
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 178
第六单元 地理、方志文选 182
洛阳伽兰记 182
永宁寺 182
元和郡县志 188
京兆府序 188
第七单元 史论、史评、史考文选 194
史通 194
二体 194
文史通义 198
书教下 198
第八单元 传记、笔记文选 203
高士传 203
弦高 203
世说新语 204
汰侈 204
容斋随笔三则 207
簷曝杂记 210
军机处 210
第九单元 经书文选 213
周易 213
系辞 213
尚书 220
牧誓 220
诗经 232
七月 232
礼记 240
大同 240
孟子 246
齐桓晋文之事章 246
左传 249
郑伯克段于鄢 249
第十单元 子书文选 257
墨子 257
非攻上 257
商君书 259
更法 259
明夷待访录 263
原君 263
第十一单元 诗文集文选 267
韩昌黎全集 267
张中丞传后叙 267
临川先生文集 271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271
龚自珍全集 276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276
四 通论补充十题 282
第一题 文字、音韵、训诂 283
导读要点 283
汉字形体演变表 287
古汉语声、韵、调的流变 314
历史名词特殊读音表 334
第二题 古汉语语法常识 344
一 常用副词、连词和疑问代词惯用式对照表 344
二 成语的特点和来源 350
三 复句分析与插说 353
第三题 天文、历法、纪年 359
一 天文 359
二 历法 366
三 纪年 369
第四题 考证、辨伪、辑佚 376
一 考证 376
二 辨伪 379
三 辑佚 381
第五题 职官、选举 385
一 职官 385
历代中央官制 385
历代地方官制 393
历代几项重要制度 396
二 选举 406
中国古代科举制以前的官吏选拔 406
隋唐以来历代科举 410
科举之利弊与废除 416
第六题 历代政区制度 418
中国奴隶社会的行政区划 418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的萌芽与郡县制的初步形成 419
秦朝郡县制的完全确立与健全 420
两汉州、郡、县三级制的建立 423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的演变与混乱 425
隋唐时期政区制度的重大调整与变化 428
宋代路制的创设 431
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与政区制度的特点 436
明代的布政司、府、州、县制 437
清代省制的变化与政区的调整 439
第七题 宗法 441
宗法制度的产生和基础 441
宗法继承制度 446
第八题 谥法 451
附录 谥法解 458
第九题 姓氏名字号 465
姓与氏 465
名与字 474
号 479
关于少数民族的姓名 480
第十题 避讳 482
避讳的起源 482
避讳的类别 483
避讳的方法及后果 486
附录一:古代帝王的特殊称谓 488
附录二:历代帝王避讳字表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