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体系 1
第一节 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 1
一、原始建筑的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1
二、木构架建筑的两大技术渊源 4
第二节 木构架建筑的发展推力 6
一、诸家学说 6
二、综合推力说 7
第三节 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若干特性 11
一、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 11
二、正统性、持续性和高度成熟性 12
三、包容性和独特性 14
第二章 单体建筑形态及其审美意匠 17
第一节 单体建筑的基本形态 17
一、平、立、剖面构成 17
二、基本型:一明两暗 20
三、“正式”和“杂式” 23
第二节 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 26
一、台基的原始功能和派生功能 26
二、台基形态与构成机制 29
三、程式演进与台基石权衡的完善 38
第三节 单体建筑的“中分”——屋身 45
一、屋身立面与内里空间 45
二、外檐装修与内檐装修 59
第四节 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 70
一、屋顶的单体形态 70
二、屋顶的组合形态 75
三、屋顶的审美意匠 81
第三章 建筑组群形态及其审美意匠 86
第一节 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 86
一、庭院式布局 86
二、非庭院式布局 90
第二节 庭院单元的基本类型 95
一、居住型庭院(A型庭院) 95
二、宫殿型庭院(B型庭院) 96
三、寺庙型庭院(C型庭院) 97
四、园林型庭院(D型庭院) 98
五、过渡型庭院(E型庭院) 99
六、交叉型庭院 99
第三节 庭院式组群的构成机制 102
一、组群总体构成 103
二、庭院单元构成 115
第四节 庭院式组群的空间特色和审美意匠 126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 126
二、突出组群的时空构成 129
三、突出多层次的复合空间 132
四、突出“单体门”的铺垫作用 139
第四章 “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 153
第一节 宗庙为先:礼制性建筑占主导地位 153
一、坛、庙、宗祠 154
二、明堂 158
三、陵墓 161
四、朝、堂 161
五、阙、华表、牌坊 163
第二节 尊卑有序:建筑等级制被突出强调 167
一、严密的等级系列 169
二、理性的列等方式 174
第三节 述而不作:建筑创新意识受严重束缚 178
一、明堂现象 179
二、斗栱现象 182
三、仿木现象 192
第五章 “因”——中国建筑的“物理”理性 198
第一节 环境意识:因地制宜 198
一、风水:环境意识的扭曲表现 199
二、贵因顺势——风水环境的调适意识 205
三、体宜因借——文人哲匠的环境意向 209
第二节 构筑方式:因材致用 219
一、土木共济,发挥构架独特机制 219
二、就地取材,形成多元构筑形态 225
三、因物施巧,创造有机建筑形象 234
第三节 设计意匠:因势利导 246
一、总体规划例析:颐和园 246
二、空间布局例析:北京紫禁城 256
三、香道景观例析:乐山凌云寺 269
第六章 建筑意境及其生成机制 273
第一节 建筑意象与建筑意境 273
一、建筑意象 273
二、建筑意境 275
第二节 建筑意境的构景方式 278
一、组景式构成 278
二、点景式构成 284
三、观景式构成 288
第三节 建筑意境的强因子:山水意象 293
一、山水意象化的儒道基因 294
二、山水意象的多元意蕴 295
三、隐逸生活与山水意象的高雅化 298
第四节 建筑意境客体的召唤结构 300
一、第一层次虚实——实境与虚境 301
二、第二层次虚实——实景与虚景 306
第五节 建筑意境接受的鉴赏指引 313
一、诗文指引 314
二、题名指引 318
三、题对指引 323
余论:中国建筑的“硬”传统和“软”传统 329
后记 337
改版后记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