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为生活而艺术”的基础 1
第一章 “为生活而艺术”之观念和文化基础:“为生活而艺术”之目的 2
“为生活而艺术”之文化内涵 3
传统艺术与解读 3
现代艺术与解读 4
当代后现代艺术与解读 5
“为生活而艺术”:由三种世界观构成的内容 6
“为生活而艺术”之目的、目标和教育前提 6
“为生活而艺术”的课程设置 7
“为生活而艺术”的重点:创造性、视觉文化和新技术 7
“为生活而艺术”的综合性教育 8
“为生活而艺术”之教学策略 8
聚焦主题的教学 9
艺术学科和技法在主题教学中的作用 10
主题还是话题?亲身参与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1
为生活而进行的艺术教育的主题 11
对话与合作探索 11
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批评性分析 12
历史及其他背景的研究 12
视觉研究及艺术创作的技法 13
创造性表达 13
真实世界的问题 14
国家标准、评估与“为生活而艺术” 14
艺术课堂之外:美学实践、道德的理解与行为及社会重建主义 16
结论 17
供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8
参考书目 19
第二章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为生活而艺术”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理论:我们为什么要关注? 22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为生活而艺术”模式 23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是什么 23
本真性的教育指导之目标和特征 24
构建本真性的艺术教育与学习 25
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和社区的建构 25
近观:一堂联系现实世界的课程 26
知识的建构 27
近观:结构主义 29
近观:主题教育 31
获取渊博知识 32
本真性教育指导的评估 35
以艺术为实践的本真性学习的例子 36
结论 38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38
参考读物 39
第二部分:“为生活而艺术”之教与学策略第三章 艺术教育与视觉文化 42
视觉文化导论 43
视觉文化教育 44
视觉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根源:历史视角 45
心理学根源:我们看什么和怎样看 45
人类学根源 51
语境主义者根源 51
当代倾向:VCAE 52
关注的核心 52
近观:人种学的关注 54
VCAE的内容 55
近观:VCAE的教育学架构 56
设计艺术和被建构环境 58
广告 59
佐证:对环境广告的评论 60
内容基础:环境广告的目的和美学 60
广告和环境 63
询问环境广告的问题 63
结论 64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64
参考读物 65
第四章 个性表达和创造性 66
个人和社会的创造力 67
艺术的个人表达和创造性 67
创造力的社会本质 68
创造性特质及艺术指导:一种社会的视角 69
有创造性个体的个性特质 69
创造性是有价值的吗? 69
奇克森特米哈伊的十个矛盾性特质 70
作为认知的创造力:隐喻的关键作用 73
作为创造力核心的隐喻 73
文化的隐喻 74
学生艺术中作为创造性活动的隐喻 74
隐喻和创造性的阐释 74
近观:”共同研究法” 75
近观:变化的解决问题(MPS) 76
在学校建立有创造力的环境 77
克服对创造力的阻碍 77
合作解决问题和个体研究 78
结论 80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80
参考读物 81
第五章 美学 82
什么是美学? 83
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83
“美” 83
从美学角度回答 84
定义和评价美术理论 84
谈论艺术 87
美学家在做什么? 87
在课程中运用美学:决定你自己的价值观 87
形式主义 88
情境主义 88
有效的兼收并蓄 90
作为批评性研究的美学:一门研究课程 91
这是艺术吗?谢丽·利文的案例 92
近观:谢丽·利文是艺术家吗? 92
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94
近观:从学生的角度看艺术是什么? 95
审美和艺术经验 95
附加活动 97
结论 99
研究及讨论的问题 99
参考读物 100
第六章 艺术批评 101
什么是艺术批评以及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102
观看作品:风格问题 102
观看作品之外的东西:在情境中确定意义 102
艺术批评的一些前提 103
教育性的艺术批评 104
指导模式 105
分析模式 105
一种女权主义对话模式 109
近观:伊丽莎白·加伯的女权主义艺术批评原则 114
艺术批评的原则化方式 114
活动:艺术批判 115
附加活动 艺术批评策略 116
结论 118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18
参考读物 119
第七章 艺术史 120
艺术史的社会建构 121
近观:挪用和法律 123
艺术史的实践 124
艺术史学家们做些什么? 124
艺术史学家们的工具是什? 125
艺术教育史 126
近观:作为研究的访谈 127
艺术史与学生所建构的意义 128
作为真实教育的艺术史研究 129
贝叶挂毯:一个真实的艺术史的典范 130
通过艺术史发展社会意识 133
有争议的主题 133
美学讨论的难题 134
真实的艺术史的活动 136
结论 140
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141
参考读物 142
第八章 美术创作 143
美术创作的意义 144
艺术家创作具有什么意义? 144
美术创作的本质主义语言 144
艺术的情境运用 146
弥合本质主义和情境主义之间的鸿沟 146
设计一部美术创作的教程 147
运用某种材料表达象征意义进行交流的美术创作 147
美术创作作为定性的思考 147
灵感、技艺和创造过程 148
美术创作交流功能的社会因素 148
艺术自娱并娱人 148
艺术作为自我的发展 149
学生创造自己作品的意义 150
美术创作的过程 151
相信我们进行认知的双手 153
以追求质量为目的的美术教学 154
磨炼技法 154
过程与意义相结合 155
面对学生对艺术创作的恐惧 155
技法与表现的关系 157
对艺术的智力的培养 157
培养天才和作为认知方式的艺术 158
结论 159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60
参考读物 160
第九章 新技术和美术教育 162
技术和文化 163
技术,新与旧 163
计算机技术:支持者与批评者 163
新技术:艺术家、问题以及观念 164
高科技:早期 165
著作权、真实性和权力问题 165
比尔·维欧拉 167
数字化交互活动 168
新技术:问题、内容和美术教育策略 169
从实际出发:在课堂上运用新技术 169
电脑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功能 169
社会内容和新技术 172
研究比尔·维欧拉:一个应用新技术实施教学的例子 173
主要观念 173
过程 173
结论 175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76
参考读物 176
主题研究 178
“为生活而艺术”的中心议题 179
自我意识 179
地方意识 180
社区意识 180
主题定方向,艺术是驱动 180
接下来的教学单元 180
第十章 是什么推动你?研究笔记本和对自我的认识 182
综述 183
主要观念 183
内容基础 183
教学目标 185
备注 186
资料来源 186
过程 186
评估 187
参考读物 188
第十一章 对社区的理解:克瑞兹托夫·沃迪克佐克和艺术的社会责任感 190
综述 191
主要观念 191
内容基础:克瑞兹托夫·沃迪克佐克和艺术的社会责任感 191
教学目标 192
过程 193
讨论并且对社会问题和艺术进行反思 193
研究笔记 194
艺术创作 194
评估 196
参考读物 196
第十二章 对地方和社区的意识:阴云密布的海洋——希尔·博格曼(Ciel Bergman)、南希·莫瑞尔(Nancy Merril)和生态意识 197
综述 198
主要观念 198
内容基础 198
教学目标 202
资料来源 202
过程 202
对于环境问题和艺术的研究和反应 202
研究笔记 203
艺术创作 203
社区互动 204
评估 204
参考读物 205
第十三章 自我、地方、社区的观念:福莱德·威尔逊(Fred Wilson)的装置艺术以及重新构建历史故事 206
综述 207
主要观念 207
问题和设想 207
内容基础 207
教学目标 210
备注 210
资料来源 210
过程 210
评估 212
拓展和变化 212
参考读物 213
第十四章 自我与集体意识——从查尼尔·豪莱威(Chamelle Holloway)的艺术作品中探究身份问题 214
综述 215
主要观念 215
内容基础 215
教学目标 217
资料来源 217
过程 217
对于艺术及视觉工艺品的考察 218
通过艺术建构身份 219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与主题 219
艺术创作 220
评估 221
参考读物 221
第十五章 对于自我、地区及社会的意识 222
综述 223
主要观念 223
内容基础 223
“格尔尼卡儿童和平壁画计划” 223
目标和步骤 224
过程是一种文化 225
曼荼罗 226
实施正确的思想与行为 227
曼荼罗仪式的过程 227
资料来源 228
过程 229
通向曼荼罗的门径 229
社区壁画创作过程 229
完成 231
评估 232
参考读物 232
第十六章 为了生活的艺术教育 234
艺术是对意义的探索 235
为了生活的艺术教育的目的 235
文化是“为生活而艺术”的内容 236
通过本真性教学传达的意义:“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哲学 236
“为生活而艺术”的课程和教育策略 236
“为生活而艺术”的内容 237
“为生活而艺术”的目标:社区和社会的发展 238
结论 239
参考读物 239
参考书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