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
一、选题依据 1
二、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6
一、概念界定与内涵衍变 6
二、研究范围界定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研究路径 13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一、研究内容 14
二、创新点 15
第二章 内生性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评述 17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17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增长理论评述 17
二、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评述 20
三、内生增长理论评述 22
第二节 内生性工业化理论评述 23
一、国外研究历程及现状评述 23
二、国内研究历程及现状评述 31
第三节 增长模型内生性逻辑 37
一、增长理论内生化演进轨迹 37
二、引致新的经济增长形态 45
第三章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分析框架及路径选择 47
第一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脉络 47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反思 47
二、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支撑 48
三、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提出 52
第二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分析框架 54
一、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内生变量分析 54
二、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型构建 63
第三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67
一、内生性新型工业化主要模式 67
二、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空间差异 76
第四章 大国工业化模式比较分析 78
第一节 大国内生性工业化模式主导因素分析 78
一、先行工业化大国 79
二、赶超工业化大国 86
三、后起工业化大国 106
第二节 大国内生性工业化发展道路分析 115
一、早期经济增长阶段 116
二、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118
三、“后工业化”阶段 121
第三节 大国工业内部结构演化模式分析 122
一、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特征 123
二、工业制造业发展规律 126
第五章 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发展轨迹分析 131
第一节 工业化发展的初始条件评价 131
一、建国前发展轨迹 131
二、发展的挑战分析 132
三、发展的应战分析 134
第二节 工业化发展的演进路径分析 138
一、强制性国家工业化模式(1949~1978年) 139
二、经济转型期工业化模式(1979~2002年) 140
三、内生性新型工业化模式(2003~) 147
第三节 内生性工业化经济增长分析 149
一、工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分析 149
二、工业经济增长要素相关分析 153
三、工业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分析 156
第六章 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159
第一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必然性 159
一、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159
二、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性 160
三、需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161
第二节 内生性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方向 169
一、产业协同化之路 169
二、信息化带动之路 170
三、产业集群化之路 170
四、人力资本化之路 171
五、生态工业化之路 171
第七章 中国内生性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政府新作为 173
第一节 内生要素的制度安排 173
一、市场要素的制度安排 173
二、资本要素的制度安排 174
三、技术要素的制度安排 174
四、环境要素的制度安排 176
五、制度要素的制度安排 176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工业文明之路 178
结论与讨论 180
一、主要结论 180
二、未来研究 182
参考文献 184
后记 191
图表索引表1—1 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
表1—2 2007年世界各国经济实力排名 9
表1—3 7个样本国主要数据(2007年) 10
表4—1 1700~1760年到1811~1821年英国实际工业产量的增长(%/年) 82
表4—2 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1923~1925年=100) 89
表4—3 日本1880~1900年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 94
表4—4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棉纱的出口变动情况(单位:千日元) 95
表4—5 各种因素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美、德、日) 101
表4—6 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要素 102
表4—7 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要素 103
表4—8 前苏联投入、产出和效率指标 105
表4—9 印度劳动力部门分布(%) 109
表4—10 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理论 115
表4—11 大国人均GDP的增长率(年均复合增长率) 117
表4—12 1500~1998年大国人均GDP水平 117
表4—13 代表性通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18
表4—14 大国相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较1 120
表4—15 大国相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较2 120
表4—16 美国与IT部门有关的GDP平均增长情况 121
表4—17 美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124
表4—18 主导产业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关系 124
表4—19 1839~1963年期间总产值中制造业份额的长期变动趋势(%) 126
表4—20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构成 128
表4—21 工业化阶段与人均GDP对应表 128
表5—1 “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的大区分布表 137
表5—2 中国工业经济及其投入要素增长情况表 151
表5—3 中国工业中各投入要素贡献表(%) 152
表5—4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Pearson相关分析表 154
表5—5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Pearson相关分析表 155
表5—6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Pearson相关分析表 155
图1—1 论文研究路径 14
图3—1 技术进步的表现 57
图3—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2
图4—1 英、美、德、日人均GDP的变动(1913~1970年) 119
图5—1 1952~2006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图 153
图5—2 2006年中国第二产业总产值分布图 157
图5—3 2006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分布图 157
图7—1 新型工业文明之路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