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编 3
第一章 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法 3
第二章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30
第三章 行政诉讼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 49
第四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64
第五章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 80
受案范围编 115
第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115
第七章 可诉性行政行为 149
第八章 不可诉行政行为 235
诉讼主体编 289
第九章 法院 289
第十章 行政诉讼原告 320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被告 373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第三人 418
第十三章 诉讼代理人 439
诉讼证据编 451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451
第十五章 举证责任 481
第十六章 证据的提供要求、调取和保全 549
第十七章 质证 580
第十八章 认证 615
诉讼程序编 665
第十九章 起诉和受理 665
第二十章 第一审程序 754
第二十一章 第二审程序 902
第二十二章 审判监督程序 928
第二十三章 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 968
第二十四章 期间、送达和费用 977
法律适用编 1005
第二十五章 法律适用基础理论 1005
第二十六章“依据法律、法规”的理论与实践 1022
第二十七章“参照规章”的理论与实践 1031
第二十八章 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1053
第二十九章 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 1068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解释方法 1094
行政裁判编 1117
第三十一章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 1117
第三十二章 形成类判决 1149
第三十三章 给付类判决 1174
第三十四章 确认类判决 1191
第三十五章 裁定 1233
第三十六章 决定 1240
执行活动编 1245
第三十七章 行政诉讼执行概述 1245
第三十八章 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 1290
第三十九章 非诉行政执行 1306
主题词索引 1347
法律法规索引 1357
司法解释索引 1359
基础理论编 3
第一章 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法 3
第一节 行政诉讼 3
一、行政诉讼的定义 4
二、中国行政诉讼的特征 10
三、行政诉讼的基础 16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 20
一、行政诉讼法的必要性 20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21
三、行政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23
四、行政诉讼法的目的与功能 26
第二章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30
第一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30
一、基本原则概述 30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 31
三、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功能 32
四、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分类 33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之一:合法性审查原则 34
一、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内容 35
二、合法性审查原则的评价 39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之二:保障诉讼权利原则 40
一、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40
二、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 41
三、直接言词原则 43
四、辩论原则 44
五、原告可以处分权利原则 46
第三章 行政诉讼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 49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目标模式概述 49
一、实体权利保护说 50
二、维护公法秩序说 52
三、纠纷解决说 53
四、程序保障说 55
第二节 决定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基本要素 56
一、国家权力的结构形态 56
二、各种国家权力的具体运用状况 57
三、对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机制的总体设计与现状 58
第三节 我国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选择及其实现 58
一、我国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选择 59
二、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实现 61
第四章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64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64
一、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渊源与流变 64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65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67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67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70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73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74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 75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变更 76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消灭 77
第四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及其运用 78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 78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运用 78
第五章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 80
第一节 旧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80
一、清末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906—1911年) 80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12年) 85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14—1927年) 86
四、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27—1949年) 99
第二节 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 104
一、行政诉讼制度初创时期(1949—1982年) 104
二、行政诉讼制度建立时期(1982—1989年) 105
三、行政诉讼制度的逐步完善时期(1989一现在) 108
受案范围编 115
第六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115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和法律意义 115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 115
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历史发展 116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法律意义 120
第二节 决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若干变量 121
一、行政主体行为的种类 121
二、行政行为的性质 127
三、行政行为与相对人利益的关系 132
四、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136
第三节 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若干因素 138
一、制约行政诉讼范围的因素 138
二、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依据 139
第四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表述方式 142
一、列举式 142
二、概括式 144
三、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 145
第五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 145
一、受案范围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 145
二、受案范围与相对人受影响的权益性质 148
第七章 可诉性行政行为 149
第一节 行政处罚 149
一、行政处罚概述 149
二、行政处罚的分类 150
三、关于几种特殊行为的性质 154
第二节 行政强制措施 156
一、行政强制措施概述 156
二、行政强制措施的分类 157
三、关于行政强制措施的若干有争论的问题 162
四、关于行政强制措施的几种特殊情况 164
第三节 侵犯经营自主权的行政行为 173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75
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80
三、私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81
四、三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81
五、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自主权 182
六、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经营自主权 182
七、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83
第四节 行政许可 189
一、行政许可的含义 190
二、行政许可的性质 191
三、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许可案件 193
四、其他行政许可案件 195
第五节 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198
一、不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构成 199
二、关于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的几点争论 200
三、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作为义务 205
第六节 行政给付 208
一、行政给付 208
二、抚恤金 209
三、社会保险金 211
四、最低生活保障费 212
第七节 违法要求履行义务 213
一、对于“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理解 214
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义务 214
第八节 其他可诉性行政行为 216
一、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行为 217
二、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诉性行政行为 217
第九节 关于几类特殊的可诉行政行为 219
一、关于行政裁决行为的可诉性 219
二、关于行政合同行为的可诉性 223
三、关于准行政决定的可诉性 225
第八章 不可诉行政行为 235
第一节 国家行为 235
一、国家行为的概念 235
二、国家行为的特征 237
三、国家行为排除于受案范围的基本缘由 237
四、国家行为的内容 239
第二节 抽象行政行为 241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41
二、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缘由 242
三、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243
第三节 内部行政行为 245
一、内部行政行为的概念 245
二、将内部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理由 252
三、将内部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学术探讨 253
四、涉及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几个问题 256
第四节 终局裁决行为 259
一、终局裁决行为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259
二、确定行政机关的行政终局裁决权的基本标准 260
三、目前关于行政终局裁决的制度及其评述 263
第五节 关于几类不可诉的行为 267
一、刑事司法行为 267
二、调解行为和仲裁行为 271
三、行政指导行为 276
四、重复处理行为 280
五、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282
诉讼主体编 289
第九章 法院 289
第一节 行政审判体制 289
一、行政审判体制的基本类型 289
二、中国现行行政审判体制 294
三、现行行政审判体制之改革与完善 296
第二节 管辖 303
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303
二、级别管辖 306
三、地域管辖 311
四、避免管辖冲突规则 314
五、管辖争议及异议的处理 318
第十章 行政诉讼原告 320
第一节 行政诉讼原告概述 320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20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比较研究和基本框架 330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 337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含义 337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和本质特征 338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 340
第三节 具体诉讼类型下的原告资格的认定 343
一、形成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344
二、课以具体义务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349
三、给付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351
四、确认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353
第四节 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若干具体情形 354
一、关于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 354
二、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 356
三、受害人的原告资格 357
四、关于行政行为非直接针对的对象是否具有原告资格的问题 359
五、关于诉讼代表人的问题 359
六、关于社会团体能否作为原告起诉的问题 361
七、关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其他的个人或者组织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362
八、关于联合企业的组成部分有无原告资格的问题 363
九、关于股份公司不提起诉讼,股东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364
十、关于企业的原法定代表人对行政机关的撤换法定代表人的决定不服,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365
十一、关于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离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之后,能不能起诉以及由谁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365
十二、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有无诉权的问题 367
第五节 原告资格的若干疑难问题 367
一、关于行政机关能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 368
二、关于在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能否具有原告资格的问题 369
三、关于创设民众诉讼制度的问题 370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被告 373
第一节 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 373
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被告 374
二、经过复议情形下的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 382
三、共同被告 386
四、行政委托的情形下的被告 390
五、行政诉讼适格被告的承继 393
六、关于追加和变更被告 395
第二节 域外关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规则 397
一、德国的被告确认规则 397
二、美国的被告确认规则 398
三、法国的被告确认规则 400
四、日本的被告确认规则 400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规则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 401
一、关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称谓 401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标准 402
三、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谁为被告的争论 405
四、临时机构作为被告是否应当以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为标准 407
五、军事机关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408
六、关于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是否具备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问题 411
七、关于税款代征、代缴人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的问题 413
八、关于村委会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问题 414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第三人 418
第一节 第三人基本理论 418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概念和法律地位 418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意义 421
三、“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含义 422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425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426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 429
第三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确认规则 430
一、限定第三人范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430
二、关于行政主体成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可能性 434
第十三章 诉讼代理人 439
第一节 诉讼代理人概述 439
一、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439
二、诉讼代理人的法律特征 439
第二节 法定代理人 440
一、法定代理人的概念 440
二、法定代理人的范围 441
三、法定代理人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442
四、法定代理权限的消灭 443
第三节 委托代理人 443
一、委托代理人的概念 443
二、委托代理人的范围 444
三、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447
诉讼证据编 451
第十四章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451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451
一、证据的概念 451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453
三、可定案证据的标准 455
四、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459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 460
一、学理意义上的分类 461
二、实定法意义上的分类 466
第十五章 举证责任 481
第一节 举证责任概述 481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和含义 481
二、举证责任的历史发展 488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 489
第二节 举证责任的范围 494
一、关于提供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举证责任范围的问题 494
二、关于行政不作为是否属于举证责任范围的问题 496
第三节 举证责任的分配 498
一、关于举证责任的理论和实践 499
二、确定行政诉讼举证责任需要考虑的因素 504
三、行政诉讼被告的举证责任 508
四、行政诉讼原告的举证责任 518
五、行政诉讼第三人的举证责任 527
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530
一、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特征 530
二、设定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应当考虑的若干因素 531
三、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类型 532
第五节 举证时限和补充证据 534
一、举证时限 534
二、当事人补充证据 540
第十六章 证据的提供要求、调取和保全 549
第一节 提供证据的要求 549
一、对证据形式的要求 549
二、对某些特殊证据的特殊要求 553
三、提交证据的要求和证据的交接要求 556
四、证据交换 557
第二节 证据的调取和保全 563
一、人民法院调取证据 563
二、证据保全 574
三、重新鉴定和勘验现场 578
第十七章 质证 580
第一节 质证概述 580
一、质证的基本原则 580
二、质证、出示证据的顺序 582
三、质证的法律效果 586
第二节 质证范围 590
一、以质证为原则 590
二、以不质证为例外 590
第三节 质证规则 592
一、交叉询问规则 592
二、证人出庭作证规则 594
三、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和专家辅助人出庭说明 610
第十八章 认证 615
第一节 认证概述 615
一、法定证据 615
二、自由心证 616
三、客观心证 618
四、客观心证的主要内容 619
第二节 认证规则 621
一、关联性规则 621
二、合法性规则 624
三、真实性规则 628
四、案卷主义规则 630
五、定案证据排除规则 637
六、最佳证据规则 643
七、自认规则 648
八、司法认知和推定规则 652
九、补强证据规则 659
诉讼程序编 665
第十九章 起诉和受理 665
第一节诉 665
一、概述 665
二、诉的构成理论以及辨正 672
三、诉讼类型 680
四、诉的变更、诉的合并与诉的分离 699
五、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交叉 703
第二节 起诉 721
一、起诉的概念和起诉要件 721
二、起诉条件与行政复议 727
三、起诉条件与起诉期限 736
四、起诉的效力 746
第三节 受理 751
一、审查起诉 751
二、对起诉的处理 752
第二十章 第一审程序 754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概述 754
一、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特点 754
二、行政诉讼的审理对象 755
三、行政诉讼审理范围的模式选择 762
第二节 审前准备程序 768
一、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768
二、审前准备程序的若干问题 771
第三节 开庭审理程序 775
一、开庭审理的概念和特征 775
二、开庭审理的方式 775
三、开庭审理的程序 777
四、关于开庭审理中的几个问题 781
第四节 简易程序 784
一、简易程序的必要性 784
二、简易程序的可行性 786
三、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787
四、简易程序的若干基本程序 788
第五节 审理中的各项制度 790
一、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 790
二、撤诉 802
三、缺席判决 820
四、诉讼保全 835
五、先予执行(先行给付) 856
六、诉讼不停止执行 870
七、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 892
八、案件移送 897
第二十一章 第二审程序 902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概述 902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902
二、第二审程序的意义 904
第二节 上诉和上诉的受理 906
一、上诉 906
二、上诉的受理 909
第三节 上诉的审理 910
一、第二审程序的审查范围 911
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程序 914
三、附带上诉和不利益变更禁止 917
四、第二审程序的裁判 919
第二十二章 审判监督程序 928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928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928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历史沿革 931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934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934
二、再审程序的启动 940
第三节 再审案件的审理 961
一、审理范围 961
二、审理程序 962
三、裁判程序 964
第二十三章 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 968
第一节 概述 968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 968
二、强制措施的意义 969
第二节 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种类和构成 970
一、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970
二、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构成 973
第三节 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 974
一、训诫 974
二、责令具结悔过 974
三、罚款 974
四、拘留 975
第二十四章 期间、送达和费用 977
第一节 期间 977
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 977
二、期间的分类和计算 978
三、期日 981
第二节 送达 982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 982
二、送达的方式 983
第三节 费用 990
一、行政诉讼费用的概念和意义 990
二、行政诉讼费用种类和标准 991
三、行政诉讼费用的预交、负担和缓减免 997
法律适用编 1005
第二十五章 法律适用基础理论 1005
第一节 法律适用概述 1005
一、法律适用的概念 1005
二、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 1006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法源 1007
一、宪法 1008
二、法律 1008
三、行政法规 1009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010
五、规章 1014
六、国际条约、协定 1018
七、司法解释 1019
第二十六章“依据法律、法规”的理论与实践 1022
第一节 法律依据 1022
一、法律作为依据的基本理由 1022
二、法律的依据地位 1023
三、法律适用的方式 1024
第二节 行政法规依据 1025
一、行政法规的立法权力来源 1025
二、行政法规作为适用依据的理由 1026
三、行政法规的效力及其适用规则 1026
第三节 地方性法规依据 1028
一、地方性法规作为适用依据的理由 1028
二、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规则 1028
第二十七章“参照规章”的理论与实践 1031
第一节 参照规章概述 1031
一、参照规章的历史演化进程 1031
二、“参照”规章的具体含义 1032
第二节 参照规章的法律规则 1037
一、合法有效的规章应当具备的条件 1037
二、确认规章合法、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1042
第二十八章 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1053
第一节 其他规范性文件概述 1053
一、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和范围 1053
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 1056
第二节 法院对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1060
一、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方式 1060
二、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后的处理 1061
三、关于行政解释和行政规则 1062
第二十九章 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 1068
第一节 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情形下的选择适用 1071
一、对于“抵触”的判断 1071
二、“抵触”的主要情形 1072
第二节 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选择适用 1078
一、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 1078
二、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的适用规则 1079
第三节 新旧法律规范的选择适用 1081
一、新旧法律规范选择适用的几种方式 1081
二、法律规范的溯及力 1082
第四节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以及规章之间冲突的选择适用 1085
一、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冲突的选择适用 1085
二、规章冲突若干情形下的选择适用 1088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解释方法 1094
第一节 法律解释概述 1094
一、行政诉讼中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1094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 1094
第二节 文义解释 1097
一、专业术语的优先性 1097
二、同一术语的解释 1098
三、通常语义的解释 1102
第三节 体系解释 1102
一、体系解释概述 1102
二、同一法律规范内部的体系解释 1103
三、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外部的体系解释 1105
第四节 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和例示解释 1106
一、历史解释 1106
二、目的解释 1109
三、例示解释 1112
行政裁判编 1117
第三十一章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 1117
第一节 判决的意义和分类 1118
一、判决的意义 1118
二、判决的分类 1123
第二节 判决制度的历史发展 1125
一、西方判决制度的历史发展 1125
二、中国判决制度的历史发展 1128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司法权力的行政诉讼判决 1132
一、司法权力独立于整个国家权力架构的历程鸟瞰 1132
二、司法权力与行政公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1134
第四节 行政诉讼判决的效力 1138
一、拘束力 1139
二、确定力 1143
三、形成力 1145
四、执行力 1147
第三十二章 形成类判决 1149
第一节 撤销判决和重作判决 1149
一、撤销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评价 1149
二、适用撤销判决的必备条件 1157
第二节 变更判决 1161
一、变更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判决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评价 1161
二、适用变更判决的必备条件 1164
第三节 舍弃、认诺判决 1169
一、行政诉讼中舍弃、认诺判决之评价及其实益 1169
二、适用舍弃、认诺判决的必备条件 1171
第三十三章 给付类判决 1174
第一节 概括的给付判决 1174
一、概括的给付判决的现实载体及其评价 1174
二、适用给付判决的必备要件 1177
第二节 课以具体义务判决 1180
一、课以具体义务判决之前提——诉之合法性 1180
二、适用课以具体义务判决的必备条件 1185
第三节 禁令判决 1189
一、禁令判决之评价及其实益 1189
二、增设禁令判决对完善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重要意义 1190
第三十四章 确认类判决 1191
第一节 一般确认判决 1191
一、一般确认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判决体系中的确立及其评价 1192
二、适用确认判决的必备条件 1199
第二节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 1205
一、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评价 1205
二、适用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的必备条件 1208
第三节 情况判决 1214
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的情况判决及其评价 1214
二、适用情况判决的必备条件 1218
第四节 维持判决 1222
一、维持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判决体系中的确立及其评价 1223
二、适用维持判决的必备条件 1227
第三十五章 裁定 1233
第一节 裁定概述 1233
一、裁定的概念 1233
二、裁定的特征 1233
第二节 裁定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1234
一、口头裁定和书面裁定 1234
二、各类裁定的适用条件 1235
第三节 行政裁定的形式和效力 1238
一、行政裁定的形式 1238
二、行政裁定的效力 1239
第三十六章 决定 1240
第一节 概述 1240
一、决定的概念 1240
二、决定的特点 1240
第二节 决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1240
第三节 决定的形式和效力 1241
一、决定的形式 1241
二、决定书的内容 1242
三、决定的效力 1242
执行活动编 1245
第三十七章 行政诉讼执行概述 1245
第一节 执行概述 1245
一、执行的概念 1246
二、执行的意义 1249
第二节 执行主体 1250
一、执行机关 1251
二、执行当事人 1252
三、协助执行人 1253
第三节 执行名义 1253
一、执行名义的概念 1253
二、执行名义的种类 1253
三、执行名义的效力 1258
第四节 执行措施 1262
一、对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强制执行措施 1262
二、非诉行政执行中的强制执行措施 1272
第五节 执行开始、中止、暂缓和终结 1273
一、执行开始 1273
二、执行中止 1276
三、执行暂缓 1280
四、执行终结 1282
五、关于执行和解 1285
第三十八章 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 1290
第一节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执行 1290
一、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机关 1290
二、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判决 1292
三、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生效判决 1293
第二节 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执行 1294
一、执行程序的发起 1294
二、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裁判的审查 1295
三、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裁判的执行措施 1296
第三十九章 非诉行政执行 1306
第一节 非诉行政执行概述 1306
一、“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含义 1307
二、行政机关对非诉行政行为的执行 1309
三、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的管辖和法律性质 1311
第二节 行政非诉执行程序 1316
一、非诉行政执行的申请 1316
二、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 1324
三、非诉行政执行的实施 1336
四、对于非诉行政执行行为的司法救济 1339
五、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完善 1341
主题词索引 1347
法律法规索引 1357
司法解释索引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