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旭,张胜邦,张更权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3852107
  • 页数:4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青海湟水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状况、森林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建设、植被恢复与重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等。

第一章 自然地理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 1

一、位置 1

二、行政区划 1

第二节 地貌地形 2

一、地貌地形概述 2

二、地貌分区 2

第三节 地质 3

一、地层 3

二、断裂构造 7

第四节 气候 9

一、气候特征 9

二、气温 9

三、降水 12

四、日照 15

五、风 17

六、蒸发量 19

第五节 水文 20

一、河流与水利工程 20

二、水资源分区 25

三、地表水资源量 26

四、地下水资源量 33

五、水资源总量 35

第六节 土壤 38

一、土壤分类 38

二、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43

第二章 社会经济 62

第一节 社区 62

一、机构 62

二、人口 63

第二节 经济 64

一、土地利用 64

二、国民经济 68

三、交通、通讯 69

四、贸易、旅游 70

五、文教、卫生 70

六、工矿企业 71

第三章 植物资源 72

第一节 植物区系 72

一、植物区系历史 72

二、植物区系的特征 73

第二节 植被 80

一、主要植被类型 80

二、植被的生态学特征 84

三、植被分布规律 84

四、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 86

第三节 植物种类 87

一、野生植物 87

二、栽培植物 87

第四章 动物资源 88

第一节 脊椎动物区系特征 88

一、水生动物 88

二、陆生动物 89

第二节 动物群及其生态特征 90

一、高山裸岩动物群 90

二、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90

三、草原动物群 90

四、湿地动物群 90

五、森林(灌丛)动物群 91

六、农田区动物群 91

第三节 动物数量 91

一、兽类种群数量 91

二、鸟类种群数量 91

第四节 动物资源及评价 92

一、保护动物 92

二、特有动物 93

三、经济动物 93

四、动物资源评价与保护 94

第五章 森林资源 95

第一节 森林的历史演变 95

一、地史时期的森林 95

二、历史时期的森林 96

三、近50年来的森林 98

四、人工林的发展简史 99

第二节 森林类型及分布规律 99

一、青海云杉林 99

二、祁连圆柏林 105

三、山杨林 108

四、白桦林 111

五、红桦林 116

六、糙皮桦林 120

七、青杨林 125

八、沙棘灌木林 131

九、柠条灌木林 133

十、柽柳灌木林 134

十一、杜鹃灌木林 135

十二、山生柳灌木林 136

十三、金露梅灌木林 136

第三节 森林资源及评价 136

一、森林资源 136

二、森林资源评价 149

第四节 城市森林 149

一、城市森林的概念 150

二、城市森林划分原则、性质和类型 151

三、城市森林的范围与性质 154

四、城市森林类型与特点 155

五、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原则 156

六、西宁市森林现状分析 158

七、城市森林经营对策 160

八、城市森林功能 161

第六章 草地资源 164

第一节 草地分布规律及类型 164

一、草地分布规律 164

二、草地类型与特征 164

第二节 草地资源评价 167

一、草地资源数量 167

二、草地资源等级 169

第三节 草地资源特点 169

一、草地类型多样,以高寒草甸为主体 169

二、牧草低矮,缺少割草地 169

三、以莎草草地占优势,草地耐牧性较强 169

四、牧草营养丰富,但缺少豆科牧草 170

五、天然草地生态系统脆弱 170

第七章 流域生态环境及评价 171

第一节 主要生态问题 171

一、水土流失严重 171

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174

三、自然灾害频繁 175

四、土地退化加剧 178

五、水污染严重 179

六、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 182

七、病虫鼠害猖獗 183

第二节 成因分析与发展趋势 183

一、自然因素 183

二、人为因素 185

三、发展趋势 188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193

一、环境影响要素 193

二、环境影响评价 195

三、环境保护对策 201

四、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203

第八章 流域生态产业及评价 205

第一节 生态旅游业 205

一、自然景观 205

二、人文景观 209

三、旅游资源评价 214

第二节 特色种植业 216

一、中藏药材种植 216

二、花卉种植 217

三、特色农产品 217

四、林木种苗 217

五、经济林 218

六、特色种植业评价 218

第三节 特种养殖业 220

一、鹿场 220

二、牛羊育肥 220

三、西宁野生动物园 220

四、杰森特种动物养殖 221

五、特种养殖业评价 221

第四节 绿色产品加工业 221

一、农产品加工 221

二、林产品加工 222

三、绿色产品加工业评价 223

第九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226

第一节 生态建设与保护基础理论 226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二、环境科学理论 226

三、生态系统理论 227

四、生态经济理论 228

五、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229

第二节 流域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与生态地位 229

一、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229

二、湟水流域生态地位与作用 231

第三节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232

一、植被恢复与重建 232

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245

三、水利灌溉 247

四、草地建设 250

五、生态移民 253

六、农村能源 256

七、人工影响天气 257

第十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构想 259

第一节 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259

一、战略思想 259

二、指导方针 259

二、建设原则 259

第二节 基本思路与战略目标 262

一、基本思路 262

二、战略阶段 262

三、战略目标 263

第三节 生态建设布局 264

一、总体布局 264

二、工程布局 265

第十一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 267

第一节 湟水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267

一、建设范围 267

二、发展战略 267

三、建设目标 267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68

第二节 湟水流域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 268

一、建设范围 268

二、发展战略 268

三、建设目标 268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69

第三节 湟水两岸“绿色走廊”建设工程 269

一、建设范围 269

二、发展战略 269

三、建设目标 269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70

第四节 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 270

一、建设范围 270

二、发展战略 270

三、建设目标 270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71

第五节 流域退耕还林工程 271

一、建设范围 271

二、发展战略 271

三、建设目标 271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71

第六节 湟水源头林草保护与建设工程 272

一、建设范围 272

二、发展战略 272

三、建设目标 272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72

第七节 城镇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 272

一、建设范围 272

二、发展战略 272

三、建设目标 273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73

第九节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273

一、发展战略 273

二、建设目标 273

三、建设内容与规模 274

第十节 科技支撑 276

一、建设范围 276

二、发展战略 276

三、建设目标 277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77

第十一节 种苗建设 279

一、发展战略 279

二、建设目标 280

三、建设内容与规模 280

第十二节 产业建设 281

一、特色种植业 281

二、特种养殖 281

三、生态旅游 282

第十二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配套工程 284

第一节 水利灌溉配套工程 284

一、建设范围 284

二、发展战略 284

三、建设原则 285

四、建设目标 285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285

第二节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285

一、建设范围 285

二、发展战略 286

三、建设原则 286

四、建设目标 287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287

第三节 草地建设 289

一、建设范围 289

二、发展战略 289

三、建设原则 290

四、建设目标 290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290

第四节 生态移民 292

一、建设范围 292

二、发展战略 292

三、建设原则 292

四、建设目标 293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293

第五节 农村能源 293

一、建设范围 293

二、发展战略 294

三、建设目标 294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94

第六节 人工影响天气 295

一、建设范围 295

二、发展战略 295

三、建设目标 295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295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 298

第一节 投资估算 298

一、估算依据 298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98

三、总投资 300

第二节 效益评价 308

一、生态效益 309

二、经济效益 310

三、社会效益 311

四、总体评价 312

第十四章 湟水流域生态建设管理体系 313

第一节 信息管理基础 313

一、管理信息系统(MIS) 313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 314

第二节 信息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318

一、系统目标 318

二、系统设计原则 318

三、系统结构与功能 318

四、系统研制开发的技术路线 319

第三节 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319

一、数据库结构操作 320

二、数据输入 320

三、数据库操作 320

四、数据查询统计 320

五、报表输出 320

第四节 图形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321

一、结构与功能设计 321

二、二维图形数据库的设计 321

三、DTM的建立 322

第五节 模型库管理子系统 322

第六节 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23

一、生态监测分类 323

二、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326

三、流域生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27

四、空间数据库流程 328

第七节 几个主要子系统的建立 330

一、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管理子系统 330

二、气候监测信息管理子系统 332

三、水文监测信息管理子系统 336

第十五章 湟水流域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343

第一节 法律、法规保障 343

一、加强立法,有法可依 343

二、强化执法,有法必依 344

三、公众监督,违法必究 344

第二节 政策、体制保障 344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345

二、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345

三、制定和争取优惠政策,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345

四、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 345

五、加强环境污染监管 346

六、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 346

七、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保障生态用水安全 347

八、积极控制人口,逐步降低区域人口容量 347

第三节 经济杠杆与投资保障 347

一、创造环境市场发育的外部条件 348

二、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 348

三、鼓励发展环保产业 348

四、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建设和保护经费 348

五、确定合理供水价格、开征水资源调节税 348

六、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349

七、建立有利于资源利用补偿机制 349

八、发行生态环境建设彩票,面向社会筹措资金 349

九、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重建的综合决策系统 349

十、发展生态产业 349

第四节 实施科技行动计划 351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351

二、加强技术合作和环境保护设备及软科学的研究 351

三、大力推广适用技术 352

四、实施科技人员培训 352

五、实施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 352

第五节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352

一、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标准 352

二、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信息系统 353

三、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监测评价体系 353

第六节 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53

一、植被建设与管护相结合 353

二、生态建设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354

三、植被建设与生态适宜性的关系 354

四、生态建设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354

五、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54

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关系 355

七、环境改善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355

八、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355

九、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55

十、重点建设与面上治理相结合 355

十一、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355

十二、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关系 356

附件 357

一、湟水流域野生植物名录 357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357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359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360

二、湟水流域栽培植物名录 448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448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449

三、湟水流域野生动物名录 469

鱼纲PISCES 469

两栖纲AMPHIBIA 469

爬行纲REPTILIA 470

鸟纲AVES 470

哺乳纲MAMMALIA 476

四、湟水流域饲养动物名录 479

鱼纲PISCES 479

鸟纲AVES 479

哺乳纲MAMMALIA 480

主要参考文献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