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1-1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流程图 6
图表1-2 本书的技术路线图 7
图表2-1 1996—2000年围绕进入模式研究三大主题的代表文献与相关学者 13
图表2-2 环境因素与进入方式选择 15
图表2-3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决策模型 16
图表2-4 对外直接投资四维分析模型的一般形式 17
图表2-5 进入模式决定因素示意图 19
图表2-6 进入模式决策框架 20
图表2-7 进入模式的折中框架 21
图表2-8 市场进入模型 21
图表2-9 20世纪80年代交易费用观与资源基础观的比较 32
图表2-10 20世纪90年代交易费用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的比较 33
图表3-1 学术界的进入模式分类 37
图表3-2 交易与合约分析图 42
图表3-3 许可的合约(使用权、收入权)分析 43
图表3-4 不同进入模式所涉及经济物品的使用权与收入权 46
图表3-5 合约的三种基本形式 47
图表3-6 合约的两种基本形式 50
图表3-7 合资分成比率与A公司出资规模决定图 56
图表3-8 合资分成比率与B公司出资规模决定图 58
图表3-9 现有进入模式文献中的交易费用测量维度与变量指标(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衡量) 66
图表3-10 现有进入模式文献中的交易费用测量维度与变量指标(边际法的交易费用衡量) 68
图表3-11 本书对合资、独资的交易费用分类与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 69
图表4-1 政府股比管制下的出资规模决定图 96
图表4-2 “6+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整车合资合作企业 98
图表4-3 历年汽车产量及增长率(1992—2004) 99
图表4-4 合资公司的运作机制 103
图表4-5 柯马-阿姆柯合资公司向母公司支付的费用 106
图表4-6 贝克-阿姆柯合资公司向母公司支付的费用及控制机制资料 106
图表4-7 合资公司中采用各种收入机制的母公司比例数 107
图表4-8 2000年中国主要轿车车型的国产化率 113
图表4-9 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量(1953—2001) 114
图表4-10 从政府管制到市场合约的推理过程 118
图表4-11 AB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构成 120
图表4-12 AB公司合资双方的责任约定 121
图表4-13 AB公司的合资附件 123
图表4-14 AB汽车有限公司技术许可中的合同产品 123
图表4-15 AB汽车有限公司向美方支付的技术许可费 124
图表4-16 CD公司合资各方的出资与股权比例 125
图表4-17 CD公司向外方支付的费用 126
图表4-18 GH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向德国H公司支付的提成费 129
图表5-1 知识产权保护的衡量方法 135
图表5-2 知识产权的经济学与法律范畴 138
图表5-3 近几年中国汽车工业知识产权诉讼案 140
图表5-4 “合资合约+补偿性合约”的保护机制 145
第一章 导言 1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12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
第二节 折中理论及其范式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解释 17
第三节 交易费用理论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解释 23
第四节 资源基础理论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解释 29
本章小结 34
第三章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合约本质与独、合资选择 36
第一节 从合约的角度分析进入模式 36
第二节 价格理论分析框架下的进入模式选择 49
第三节 对交易费用概念的说明 61
第四节 交易费用与跨国公司独、合资选择 70
本章小结 86
第四章 政府管制下的合资合约 90
第一节 政府的管制措施与实际结果 90
第二节 履行定律与合资 102
第三节 政府管制与补偿性合约安排 115
本章小结 131
第五章 知识产权的合约保护:“合资合约+补偿性合约” 133
第一节 问题:“低保护”VS“高增长”? 133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特性与法律保护 137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合约保护:“合资合约+补偿性合约” 142
本章小结 146
第六章 结论 148
附录1 错综复杂的合资关系——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153
附录2 世界前三位大型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情况 157
附录3 中国的外商投资行业限制与股比限制 160
附录4 丰田集团各家公司及丰田相关零部件厂家在中国的合资、合作情况 164
附录5 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概况 169
参考文献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