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写作的内涵与作用 1
一、什么是写作 1
二、写作的主要作用 4
第二节 写作的特性和规律 7
一、写作的特性 7
二、关于写作规律的认识 11
第三节 大学写作教学概论 15
一、确立现代大学写作教学观 15
二、大学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 16
三、大学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19
[思考与训练] 22
第二章 写作系统的考察 25
第一节 “谁来写”:素描写作主体 26
一、写作主体的界定 26
二、引发写作行为的原因 26
三、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 31
第二节 “写什么”:走近写作客体 32
一、写作客体的界定 32
二、写作客体的属性和类型 34
三、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 37
第三节 “如何写”:触摸写作载体 38
一、标题 38
二、材料 41
三、主题 44
四、体式 53
五、语言 63
第四节 “为谁写”:对话写作受体 82
一、写作受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 82
二、写作受体的心理特征 85
三、写作主体的“受体意识” 87
[思考与训练] 90
第三章 写作主体素质的提升 96
第一节 夯实基础的生活素养 96
一、生活在写作中的作用 97
二、如何提高生活素养 99
第二节 超越自我的思想品位 102
一、思想品位在写作中的作用 103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位 106
第三节 博采厚积的学识修养 111
一、学识修养在写作中的作用 111
二、写作主体应具备的学识修养 114
第四节 或隐或显的情感 118
一、情感在写作中的作用 118
二、如何进行情感积累 122
第五节 知难而进的写作意志 124
一、写作意志在写作中的作用 124
二、应培养怎样的写作意志 127
[思考与训练] 130
第四章 写作主体能力的培养 134
第一节 洞悉幽微的观察力 135
一、观察的界说与观察力的构成要素 135
二、观察的类型与作用 137
三、如何进行观察 140
第二节 敏锐通透的感受力 143
一、感受的含义 143
二、感受的类型 144
三、感受力的培养 146
第三节 灵动飞扬的思维力 152
一、形象思维 153
二、抽象思维 158
三、灵感思维 161
四、创造思维 168
第四节 神奇曼妙的想象力 171
一、想象的含义和类别 171
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173
三、想象力的培养 176
第五节 扎实持久的记忆力 179
一、记忆的作用 179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183
[思考与训练] 187
第五章 写作过程的审视 195
第一节 引发契机的感知 196
一、写作感知的特性 196
二、写作感知的作用 199
三、写作感知的过程 202
第二节 预制蓝图的构思 206
一、构思的特性 206
二、构思的方式 210
三、构思的过程 218
第三节 心手合一的行文 232
一、行文的特性 232
二、行文的过程 234
三、如何提高行文质量 245
第四节 精益求精的修改 249
一、修改的意义和要求 249
二、修改的范围和方法 253
[思考与训练] 256
第六章 写作表达方式的选择 261
第一节 条理清晰的叙述 261
一、叙述的界定与作用 261
二、叙述的类型 267
三、叙述的要求 274
第二节 穷形尽相的描写 278
一、描写的界定与作用 278
二、描写的类型 280
三、描写的要求 297
第三节 或隐或显的抒情 299
一、抒情的方式 299
二、抒情的要求 304
第四节 精辟透彻的议论 306
一、议论的要素 306
二、议论的方法 307
第五节 客观清晰的说明 313
一、说明的类别 314
二、说明的特点和要求 318
三、常见的说明方法 320
[思考与训练] 323
第七章 写作技法的运用 327
第一节 写作技法简说 327
一、写作技法的界定 327
二、从“师法他人”到“法而无法” 329
第二节 常用传统写作技法举隅 331
一、聚焦与立骨 332
二、悬念与那辗 335
三、巧合与误会 339
第三节 常用现代写作技法举隅 341
一、意识流与蒙太奇 341
二、反讽与黑色幽默 345
三、象征与变形 349
第四节 写作技法的辩证艺术举隅 352
一、动与静 352
二、隐与显 354
三、断与续 356
四、繁与简 359
五、张与弛 364
六、抑与扬 366
第五节 变化多端的开头艺术 367
一、为什么要重视文章的开头 367
二、常见的开头技法举隅 371
第六节 意味深长的结尾艺术 376
一、言尽意存的结尾 376
二、常用的结尾技法举隅 377
[思考与训练] 381
主要参考文献 386
后记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