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晚清武汉建制和三城鼎立的城市格局 1
第一节 建制演变和两县一厅 1
第二节 武汉三镇行政、经济功能 5
第三节 城市社会反复出现的传统弊病 8
第二章 林则徐武汉禁烟 10
第一节 湖广奏稿中的禁烟策 10
第二节 武汉禁烟创举 14
第三节 湖广禁烟——广州禁烟的前奏 16
第四节 林则徐督鄂政绩 18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武汉社会矛盾的加剧 22
第三章 太平军三克武昌,四占汉口、汉阳 26
第一节 首克武汉三镇及猛烈的社会变革 26
第二节 回师西征,再克武汉 38
第三节 三克武昌,重创清军 42
第四节 武汉失守 43
第五节 九女墩的传说 46
第六节 二次西征,功败垂成 47
第七节 失败留下的沉思 52
第四章 “同治中兴”中封建统治秩序修复和文化重建 54
第一节 胡林翼抚鄂和重建封建秩序 55
第二节 汉口城堡的修建 63
第三节 文化重建 67
第四节 刘长毛的“义举”和掘金案 82
第五章 汉口开埠设关——城市发展和文明转型的端口 86
第一节 汉口开埠——灾祸与契机 86
第二节 江汉关的建立和嬗变 91
第三节 江汉关与武汉经济流程 101
第四节 报关行 103
第五节 江汉关大楼 104
第六章 汉口租界——“国中之国”的特殊城区 107
第一节 租界的划定和扩张 107
第二节 租界行政机制 113
第三节 租界的社团及其他 120
第四节 租界外的经营 123
第五节 租界的建筑和市政设施 127
第六节 租界的文明和效应 131
附:各国驻汉口领事馆、代办处一览表 136
汉口租界工部局、巡捕房一览表 138
汉口租界银行一览表 139
汉口租界波罗馆(俱乐部)一览表 140
汉口租界教堂一览表 141
第七章 开埠后的经济变局和民族经济的滞后 143
第一节 外国工厂、银行、洋行抢滩登陆汉口 143
第二节 汉口外贸发生期 146
第三节 商业、金融业在西力冲击下的适应性变化 147
第四节 武汉当局在外力冲击下的消极应对 149
第五节 招商局汉口分局和电报局的创办 151
第八章 列强对武汉的经济渗入 154
第一节 洋行和外国商号 154
第二节 外国银行的设立 164
第三节 外轮在长江的角逐 169
第四节 外资工厂 173
第九章 外国教会及其在武汉事业 177
第一节 外国宗教入传 177
第二节 教会所办文化、医疗、慈善事业 182
第三节 教会学校——西方教育体制的楔入 190
第十章 中西文明的冲突和融合 214
第一节 纷至沓来的民间外事纠纷 214
第二节 湖北当局的护权和妥协 219
第三节 民间反对外国侵略的自发斗争 222
第四节 中西文明融合大趋势 223
第五节 “中体西用”论在武汉 225
第十一章 张之洞时代的武汉城市崛起 233
第一节 江汉起宏图 234
第二节 治鄂兴汉三部曲 236
第三节 冲破阻力创业的大气度 239
第四节 初步全方位打造城市近代化 242
第五节 缺陷与局限 244
第十二章 近代工业基地在武汉建立 247
第一节 官办工厂的创建 247
第二节 私营资本主义工厂的成长 261
第十三章 京汉铁路的建设 278
第一节 沟通京师与武汉的大动脉——京汉铁路 279
第二节 粤汉、川汉铁路之筹建 282
第三节 大冶至石灰窑铁路——湖北的第一条铁路 286
第十四章 近代港口形成与轮运兴起 287
第一节 民族航运业的兴起 287
第二节 水陆联运和市内轮渡 291
第三节 近代港口和码头 293
第四节 江防 296
第十五章 东方芝加哥——中部崛起的汉口商场 298
第一节 汉口——二传手——外贸勃兴的奇迹 298
第二节 武汉兴商举措 300
第三节 汉口商业中心的位移和外延的扩展 306
第四节 汉口八大商业行帮 309
第五节 汉口茶市兴衰 312
第六节 东方芝加哥——武汉城市地位的上升 315
第十六章 近代金融和财税改革 320
第一节 票号兴衰和钱庄演变 320
第二节 公估局和洋例银 324
第三节 中国银行的建立 329
第四节 财税改革 330
第十七章 新军编练 339
第一节 江南自强军的编练 339
第二节 创建湖北新军 341
第三节 建设湖北水师 344
第十八章 政坛风云 345
第一节 哥老会起义与教案 345
第二节 甲午战争和湖北出兵 348
第三节 戊戌变法——从支持到抵制 353
第四节 “乱民”不能保国——反对义和团 359
第五节 “东南互保” 360
第六节 推行新政 362
第十九章 自立军起事 371
第一节 戊戌变法中沉闷的武汉政坛 371
第二节 从自立会到自立军 372
第三节 汉口起事失败 377
第二十章 武昌“首义”的城市背景 382
第一节 辛亥革命是一场城市革命 382
第二节 城市近代化孕育了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384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演变 388
第四节 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其请愿活动 394
第五节 新军的革命化 400
第二十一章 亡清历史契机和武汉的社会躁动 403
第一节 亡清的历史契机 403
第二节 武汉地区革命氛围的形成 407
第三节 革命党人的主动进击 409
第四节 天灾、民变与社会危机 413
第五节 革命重心北移武汉 419
第二十二章 武昌首义 422
第一节 起义的导火索——宝善里炸弹案 422
第二节 10月10日工程营的起义枪声和辎重营的起义火光 424
第三节 攻克湖广总督署 426
第四节 阳夏光复和汉口军政分府诞生 428
第五节 湖北军政府的诞生 429
第二十三章 阳夏血战 432
第一节 汉口喋血和火烧汉口 432
第二节 黄兴拜将 436
第三节 汉阳保卫战失败 437
第四节 湖北各州县光复 440
第五节 全国各省响应 443
第六节 海军反正 446
第二十四章 湖北军政府的运行机制和蜕变 448
第一节 军政府结构和机制的变化 448
第二节 军政府的历史建树 451
第三节 军政府内部矛盾及蜕变 456
第四节 黎元洪反目 460
第二十五章 武昌起义与市民参与 464
第一节 城市起义与市民参与 464
第二节 武昌起义中的武汉商会商团 471
第三节 工商界求和妥协的社会心理 476
第二十六章 停战议和 481
第一节 北伐的夭折 481
第二节 武昌危急,黎元洪出走 483
第三节 停战议和 485
第四节 武昌起义后的对外交涉 487
第二十七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与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490
第一节 成立中央政府之争 491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494
第三节 武昌集团的失落与民社的成立 494
第四节 武昌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