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1
第一节 骨髓的组织学 1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 1
第三节 正常血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3
一、血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3
二、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4
(一)红细胞系统 4
(二)粒细胞系统 5
(三)淋巴细胞系统 5
(四)单核细胞系统 6
(五)巨核细胞系统 6
(六)浆细胞系统 6
(七)网状内皮细胞系统(或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6
(八)其它细胞 7
附图1-1正常人末梢血涂片大单核细胞形态模式图 8
附表1-1正常骨髓分类值 8
附表1-2各种年龄(出生—20岁)周围血相平均值 10
附表1-3各种年龄之正常骨髓相 11
第四节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法 13
一、血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13
二、骨髓分析 14
三、偶然在涂片上见到的细胞 15
四、人工形成的细胞变化 16
五、骨髓穿刺时带入之细胞 16
第五节 主要血液病的形态学特征 16
一、贫血 16
(一)增生性贫血 16
1.缺铁性贫血 16
2.溶血性贫血 17
3.急性失血性贫血 17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 17
(三)增生不良性贫血 17
(四)单纯红细胞再生不良性贫血 17
二、急性白血病 17
(一)急淋白血病 19
(二)急粒白血病(包括多颗粒早幼粒及粒单) 19
(三)急单白血病 21
(四)急性红白血病 21
(五)急性红血病 22
(六)巨核细胞白血病 22
(七)急性全骨髓增生症 22
(八)分类不明的急性白血病 23
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23
(一)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3
(二)T细胞型慢淋 23
(三)毛细胞白血病 23
(四)多发性骨髓瘤 23
(五)重链病 24
(六)Sezary氏病 24
(七)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4
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 25
(一)慢粒白血病 25
(二)慢粒的变异 25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5
(四)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6
(五)伴有髓样化生的骨髓纤维化 26
(六)分类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7
五、恶性组织细胞(网状细胞)增生病 27
六、慢性单核样细胞白血病及全身组织细胞病 27
七、恶性组织嗜硷细胞增生症 28
八、其他 28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8
(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28
(三)粒细胞缺乏症 28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28
(五)高雪氏及尼门匹克氏病 29
(六)何杰金氏病 29
(七)嗜酸性肉芽肿 29
(八)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29
附一:1978年全国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议白血病分类标准 29
附二:1978年全国血液病会议关于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草案 30
附三:1964年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有关恶性网状细胞病的诊断标准草案 31
第二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32
第一节 电子显微镜标本的制作方法 32
一、标本的采取 32
二、固定 33
三、脱水 34
四、包埋——浸透及聚合 35
五、超薄切片术 36
六、电子染色 38
第二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 39
一、细胞膜 39
二、细胞质 39
三、细胞核 43
第三节 骨髓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44
一、原血细胞 44
二、嗜中性粒细胞系统 44
三、嗜酸性粒细胞系统 45
四、嗜硷性粒细胞 46
五、单核细胞系统 46
六、巨核细胞系统 47
七、红细胞系统 48
八、骨髓中其他常见的细胞 48
第四节 周围血液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49
一、嗜中性分叶核细胞 49
二、嗜酸性细胞 49
三、嗜硷性细胞 49
四、淋巴细胞 50
五、单核细胞 50
六、红细胞 51
七、血小板 51
第五节 部分白血病细胞的超微结构 52
一、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52
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52
三、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52
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2
五、急性多颗粒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PL) 53
六、红血病及红白血病 53
七、毛细胞白血病 53
八、浆细胞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 53
九、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4
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4
第三章 血细胞染色 55
一、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 55
二、高碘酸——雪夫氏反应法 57
三、过氧化酶 59
四、非特异性脂酶 60
五、酸性磷酸酶 61
六、脂类 61
七、琥珀酸脱氢酶 62
八、酸性粘多糖 63
九、核糖核酸染色 64
十、吖叮橙荧光染色 65
十一、铁染色 66
十二、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法 67
十三、吞噬细胞染色 68
十四、中性红活体染色 68
十五、多列氏包含体 69
十六、瑞氏染色法有关问题 69
十七、硝基四氮唑蓝染色 70
十八、热盐水试验 71
十九、陈旧血片和骨髓片的染色 72
附一:玻片的清洗 73
附二:玻璃器皿的硅化及脱硅处理 74
附三:胶原制备 74
第四章 溶血性贫血检查 75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概论 75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分类 76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内容提要 77
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检查方法 78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78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78
二、红细胞渗透脆性及37℃孵育脆性试验 79
三、自身溶血试验(之一) 82
四、自身溶血试验(之二) 83
五、热抵抗试验 84
六、酸血清试验(Ham氏试验) 84
七、酸血清试验(简易微量法) 85
八、糖水试验(定性法) 85
九、糖水试验(定量法) 86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查 87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87
简易比色法 87
微量组织化学洗脱法 88
光电比色法 89
二、红细胞谷胱甘肽(GSH)稳定试验 90
异常血红蛋白检查 92
一、抗硷血红蛋白测定 92
二、血红蛋白F酸洗脱法 92
三、血红蛋白C试验 94
四、红细胞镰变试验 94
五、不稳定血红蛋白检查(异丙醇沉淀试验) 95
六、甘油溶血试验 97
七、血红蛋白电泳 97
八、血红蛋白肽链分析 104
九、血红蛋白指纹分析 106
十、红细胞包涵体检查 108
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的检查 108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108
附:抗人球蛋白血清制备 111
方法一 111
方法二 112
二、冷溶血(Donath-Landsteiners Test)试验 112
三、冷凝集素试验 113
第五章 出血性疾病检查 115
第一节 泞血机制及泞血因子检查 115
一、血浆泞血因子国际通用代号及名称 115
二、血泞过程示意图 115
三、血浆中泞血因子理化特性 116
四、泞血因子简述 116
五、泞血因子检查 117
(一)泞血时间 117
(二)纤维蛋白原测定 118
1.简易半定量法 118
2.简易定性法 118
(三)泞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 118
(四)简易泞血酶原时间测定 119
(五)泞血酶原消耗试验 119
(六)泞血酶原时间延长的鉴别试验 120
(七)再钙化时间 121
(八)第Ⅴ因子测定 121
(九)第Ⅶ因子测定 122
(十)第Ⅻ因子测定 122
十一、抗血友病球蛋白含量测定(AHG) 122
十二、泞血活酶生成试验 123
十三、简易泞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126
十四、白陶土部份泞血活酶时间 127
十五、Stypven Time 127
十六、第ⅩⅢ因子测定(FSF) 127
附一:几种抗泞剂对抗泞血的作用 128
附二:我室诊断DIC几项常用试验 129
第二节 血管因素 129
第三节 血小板概论 130
二、血小板结构 130
图(5-1)血小板模式图 131
表(5-4)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特性 131
三、血小板寿命 132
四、血小板代谢 132
五、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他功能 135
(一)血小板泞血活性 135
(二)血小板粘附力 137
(三)血小板聚集力 137
(四)血小板的释放反应 139
(五)血小板的其他功能 139
(六)血小板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140
(七)几种常用药物对血小板的影响 141
第四节 血小板功能试验 143
一、血小板3因子(简称PF3) 143
二、血小板4因子测定 144
三、血小板渗透脆性测定 146
四、血小板形态观察 146
(一)相差显微镜活体染色观察 146
(二)瑞氏染色观察 147
五、血小板粘附力测定 148
六、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力测定 149
七、阿司匹林耐受试验 150
八、血小板伸展功能试验 151
(一)Breddin法 151
(二)我室改良法 152
九、血块收缩试验 154
第五节 血循环中抗泞物质 154
一、概论 154
二、抗泞血酶 155
三、抗泞物质检查 156
(一)泞血酶泞固时间 156
附:1.纠正试验 156
附:2.泞血酶单位与泞固时间的关系 156
(二)血清泞血酶灭能试验 156
(三)抗泞物质初步试验 157
(四)抗血浆泞血活酶测定 157
(五)抗组织泞血活酶测定 158
(六)抗泞血酶Ⅲ测定 158
(七)血浆肝素含量测定 159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 160
一、概论 160
(一)前言 160
(二)胞浆素元及胞浆素性质及作用 160
(三)各种激活因子 161
(四)抑制因子 161
(五)二相系统学说 162
(六)血中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及影响因素 163
二、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163
(一)血浆鱼精蛋白付泞试验(三P) 163
(二)血清鱼精蛋白付泞试验 164
(三)稀释三P试验 164
(四)连续泞血酶泞固时间 165
(五)全血泞块溶解试验 165
(六)优球蛋白溶解试验(加钙法) 165
(七)简易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167
(八)胞浆素元测定 167
第六章 其它试验 170
一、红细胞电泳 170
二、E-玫瑰花结微量法 171
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73
四、巨噬细胞吞噬试验(鸡血球法) 174
五、尿本周氏蛋白试验 175
(一)对甲磺酸法 175
(二)加热法 175
六、高铁血红蛋白及硫化血红蛋白检查 175
七、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检查 176
八、血小板泞集素检查 177
九、白细胞泞集素检查 177
十、冷球蛋白检查 178
十一、冷纤维蛋白元检查 179
十二、骨髓体外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自显影法观察血细胞 179
附:同位素污染物的处理 181
十三、结合珠蛋白测定法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