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读《走出后现代——历史的必然要求》&钱中文 1
读《走出后现代——历史的必然要求》兼及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史忠义 1
前言 1
导论 1
第一单元 全球化时代的特征与思想潮流 39
全球化/后现代/现代性 39
一 全球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总论 39
二 全球化从自由竞争到组织化的发展 42
三 全球化的超越性 47
四 全球化第三阶段 50
五 非民族国家化问题(上)——跨国资本与国际联盟 55
六 非民族国家化问题(中)——“市场原教旨主义”问题 59
七 非民族国家化问题(下)——民族国家的民主改革目标 65
八 全球化第三阶段的社会结构 69
(一)失业率与工人阶级状况 70
(二)知识经济与超富阶层 73
现代性与后现代自由主义 86
一 自由概念与自由主义 87
二 马克思的自由观念 89
三 后现代的自由主义 91
四 罗尔斯的新自由主义 93
五 新自由主义的“包容”性——罗尔斯与哈耶克的区别 97
六 新自由主义自身的矛盾 101
现代性与后现代恐怖主义 104
一 由恐怖主义本源展开的论说 105
二 原教旨主义还是反教旨主义? 108
三 面对死亡与灾难的快意 111
四 信仰与宗教 116
五 宽容与新启蒙 119
无边的现代性 125
一 现代性与民族身份认同 126
二 现代性的张力 132
三 现代性与“后现代之后” 135
未来世界图景与乌托邦 140
一 对于全球化的乐观与悲观之争 141
二 罗蒂的自由主义美学乌托邦 144
三 沃勒斯坦的“有托之乡” 150
四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和“再部落化” 153
五 科斯洛夫斯基的“后现代文化” 156
六 杰姆逊的“未来文化” 158
七 阿尔布劳等的“全球主义” 160
八 小结:哈贝马斯的“社会系统自调节” 162
第二单元 后现代的思想和文化逻辑 169
一个后现代的哲学幽灵——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169
一 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 170
二 模态逻辑本质主义之悖理 173
三 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之误读 176
四 反本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79
纵横于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185
一 解构主义与虚无主义 186
二 从尼采到希利斯·米勒——“欣喜的智慧—修辞性阅读” 191
三 解构主义会不会过时?——从解构到解放 194
四 解构主义与“左派”运动 197
解构主义与后马克思文本 205
一 向马克思致敬的“好时候” 206
二 后马克思文本的权威性与阐释有效性 210
三 “不可解构”的东西与“后之后” 213
四 “后马克思文本”与文化研究 216
潮流/历史与后知识分子 222
一 在“认同逻辑”与“反抗逻辑”之间 222
二 力比多生产与话语生产 225
三 后知识分子与历史总体 229
从文本主义到文化研究 233
一 文本与文化 234
二 走向语境的文化研究 238
三 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243
(一)文化研究的源与流 244
(二)文化研究作为“后学科”——文化研究的学科间性 247
(三)文化研究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间性 251
(四)“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254
四 文化研究中的文明问题 258
(一)中西语源上的考察与比较 258
(二)文明与进步主义历史观 260
(三)文明/文化与现代/后现代 261
第三单元 美学维度与消费文化 267
美学之后现代逆转 267
一 美学“在场形而上学的遮蔽” 268
二 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科学美问题 271
(一)“科学美”的新语境 272
(二)“科学美”的理论误区 274
(三)“科学美”价值论错位在哪里? 279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 281
(一)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283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感性与理性 284
(三)“日常生活实践”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287
(四)“身体”的含义与“身体美学” 294
(五)性文化及其产业化 299
(六)身体的自由与解放 319
四 科技腾飞与艺术终结——关于高新科技与艺术的几个问题 323
(一)艺术“终结”与“进步”的概念 324
(二)超真实、符号生产与虚拟性 331
(三)存在的时间性与商品拜物教 334
(四)身体直接性与精神分裂症 337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主义——演艺圈与文化市场 340
一 文化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 341
二 后殖民文化中的中国演艺圈 343
三 演艺人——人格萎缩与心理困顿 348
四 高雅艺术与文化市场 353
多元文化景观与美学维度 357
一 红地毯下的“可可西里之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之转轨与裂变 360
二 油画人物画的三岔路——杨飞云/陈逸飞/方力钧 372
三 象牙塔之外——“另类”大众文化 378
四 尘埃何时落定?——小说《尘埃落定》的一种解读 385
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393
一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 394
二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主义 399
三 消费与生产——一种后现代文化经济的设计 403
四 符号消费与审美附加——在使用价值之外 407
五 “后阶级”社会结构与文化消费主义 415
(一)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主义 415
(二)购物的女人 422
(三)广告作为“文化暴力” 427
六 文化消费主义在中国——畸形的消费社会 434
(一)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奢侈品消费大国 435
(二)北京的消费水平比纽约还高 436
(三)“城市美化运动”与文化消费主义 440
(四)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 446
(五)消费主义/幸福总值/社会危机 453
七 人类进步文化的使命 466
(一)进步文化的人性标准 466
(二)文化消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469
第四单元 走出后现代——与前“前现代”相遇 475
社会发展模式与“卡夫丁峡谷”问题 475
一 马克思论社会发展的四种模式 477
二 发展模式的“两可性”与“定一性” 478
三 两种线性——“超历史”与“历史” 480
四 “俄国公社”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482
五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485
六 列宁主义与自由主义 489
七 国家与市场及资本主义 494
大,逝,远,反——“大道之行”与全球思维 510
一“大道之行”与“整个历史运动” 510
(一)“道”是什么 511
(二)道/行/思/知 512
(三)新儒学与现代性 516
(四)前“前现代”与后“后现代” 519
二 先秦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 524
(一)“法自然”:老子的自然观 524
(二)“天人合一”论 527
三 先秦儒家的民主思想 529
(一)“天地交”/“万物通” 529
(二)仁学的体系化——“选贤与能”与“举直错诸枉” 530
(三)民主/民本与德政 536
(四)儒法之争与秦政之失 538
(五)尧舜之世与孔孟之道 542
四 孔子的天命观与革命观 547
(一)《易经》与《易传》 547
(二)《易》之辩证法与孔子的革命论 552
(三)“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是和平主义者吗? 557
(四)中庸之道与真理之识 559
(五)“天地革而四时成”——孔子的革命思想 561
(六)“革之时”与后革命氛围 564
五 新东方与全球知识分子 567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7
(二)中心与中心主义 572
(三)“发现东方”与“消解中心主义” 576
(四)马克思论欧洲中心与世界文学 579
(五)“认识你自己”与“日三省吾身” 584
(六)“反者,道之动”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