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简论诗歌 1
第一节 从词义上说诗、歌和诗歌 1
第二节 诗歌的起源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 2
一 诗歌的起源 2
二 诗歌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
第三节 诗歌的基本特征 3
一 语言精炼 4
二 思想深刻 7
三 感情丰富 8
四 景致生动 9
五 音韵铿锵 10
六 意境高雅 11
第四节 比兴体和诗歌习用的若干表现方法 13
一 诗歌可以使用语言艺术的一切表现方法 13
二 比兴体的含义 14
三 比兴的方式 15
(一)明喻 16
(二)暗喻(隐喻) 16
(三)借喻(借代) 16
(四)比拟 17
(五)双关与歇后 18
四 与比兴体相关的其他手法 19
(一)夸张 19
(二)委婉 20
(三)排比 20
(四)对偶 21
(五)烘托 21
五 诗歌所常用或所特有的其他表现方法 22
(一)白描勾画 22
(二)象征想象 23
(三)回环反复 23
(四)断续跳跃 24
(五)语法独特 25
(六)倩影朦胧 26
第二章 我国诗歌的发展源流 29
第一节 我国诗歌特有的优良传统 29
第二节 先秦时代的诗歌——《诗经》和《楚辞》 32
一 先秦阶段的一般情况 32
二 《诗经》 34
(一)《诗经》是我国四言诗的楷模 34
(二)《诗经》的章法和押韵方式是我国格律诗的雏形 34
(三)《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美好语言为后代诗人所乐于继承 35
三 南方民歌和《楚辞》 35
(一)南方民歌的特色 35
(二)《楚辞》对我国诗歌的影响 36
第三节 两汉乐府与五言诗 37
一 两汉的一般情况 37
二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 37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新体诗” 41
一 魏晋南北朝的一般情况 41
二 本阶段诗歌的发展情况及其突出成就 41
(一)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 42
(二)两晋诗歌和陶渊明的成就 43
(三)南朝诗歌和“新体诗”或“永明体” 44
第五节 唐代诗歌——“近体诗”和五、七言古诗 45
一 唐代的一般情况 45
二 唐代文学 46
三 “近体诗”(格律诗——律诗和绝句)的形成 46
四 唐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 48
第六节 宋代文学与宋词 48
一 宋代的一般情况 48
二 宋代文学概况 51
三 词的产生和宋词的辉煌成就 52
(一)词的起源 52
(二)词的发展简况和宋词的辉煌成就 58
第七节 元代文学和元曲 60
一 元代的一般情况 60
二 元代文学概况 62
三 元曲的兴起及其基本内容 63
(一)元曲(散曲和剧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63
(二)元曲的发展简况 64
第八节 明清以后的诗歌 66
一 明清时代的简单情况 66
二 明清时代的文学和诗歌 68
第三章 律诗和绝句写作的基本规律 70
第一节 简单的说明 70
第二节 近体诗的字数和句数 72
一 关于诗歌每句的字数 72
(一)一般汉语句子中的字数 73
(二)汉语诗歌中每句的字数 76
二 关于诗歌每首的句数 78
第三节 关于诗歌的平仄 80
一 写诗应该以今音为准 80
二 声调是汉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 83
三 声调的发现、演变及其界定 84
(一)学习一点音韵学知识 84
(二)四声的发现 86
(三)四声的性质和定义 89
(四)驳“古无入声”的妄说 92
(五)什么是入声及其消失原因考 96
四 为什么要平仄相对 99
第四节 对仗 101
一 对仗是汉语所特有的语音美和结构美 101
二 对仗的种类 102
(一)工对、邻对、宽对 102
(二)借对 103
(三)错综对 103
(四)流水对 104
(五)扇面对(隔句对) 104
(六)句中自对 104
第五节 近体诗的用韵 105
一 关于诗韵的一般常识 105
二 汉语的押韵规则 106
(一)韵书的产生和韵部的合并 106
(二)汉语押韵的条件 107
(三)汉语押韵方面的难题 109
(四)韵脚在句中的位置 111
(五)韵脚在诗篇中的位置 112
第六节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写作的基本规律 113
一 近体诗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 113
(一)近体诗句内的平仄安排 113
(二)近体诗联内和联间的平仄关系——“对”和“粘” 114
二 近体诗格律的简单表述 117
第四章 近体诗的讲究、禁忌和影响 119
第一节 用字方面二三事 120
一 鉴别平仄要敏锐,储备词汇要丰富 120
(一)养成敏锐的平仄鉴别能力 120
(二)积累丰富的替换词汇 122
(三)善于利用平仄两读的词 123
(四)灵活运用古代的入声字 124
(五)数目字、方位词平仄从宽 124
二 避重字及例外情况 124
(一)强调 125
(二)顶针续麻等格式 125
(三)同形异音、同音异义者不算重字 126
第二节 论拗句 126
一 什么是拗句 127
二 拗句的补救 128
三 怎样看待拗句 130
第三节 造句和“粘”、“对” 130
一 诗句和语法句的关系 130
二 注意顿逗 131
三 恪守“粘”、“对”规则 132
第四节 正确看待对仗 133
一 对仗的灵活性 133
二 对仗并非愈多愈好 134
三 避免“合掌” 135
四 所谓“偷春格” 136
第五节 用韵二三事 136
一 以《诗韵新编》十八韵部为准则 136
二 适当借用古韵 137
三 韵脚从宽 138
(一)首句韵脚从宽 138
(二)兼顾古音和方言 138
(三)打破陈规 138
(四)几种特殊用韵规则 139
(五)奇句末字应避免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141
第六节 近体诗的结构安排 142
一 近体诗各联的名称及其含义 142
二 关于近体诗布局的参考意见 143
(一)“起承转合”说 143
(二)要避免公式化 143
(三)近体诗布局上应注意之点 144
第七节 近体诗的影响 144
一 对唐人诗歌的影响 145
(一)促成唐诗蓬勃发展 145
(二)使古体诗尽量律化 146
(三)引起故作古奥的倾向 146
二对(宋)词的影响 147
三 对元曲的影响 148
四 对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148
五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50
第五章 填词的基本规律 152
第一节 词是近体诗的直接产物 152
第二节 词的流派 153
一 婉约派及其分支 153
(一)以花间派为代表的脂粉派 154
(二)以晏殊为代表的闲适派 154
(三)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典雅派 154
(四)以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声律派 154
二 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 155
三 其他派别 157
第三节 词牌 157
一 词牌的意义 157
二 词牌的来历 157
三 词牌的运用 159
(一)选择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词牌 159
(二)避免选用欠雅致的词牌 159
(三)标明主题的方式 160
第四节 词的分类和分阕 161
一 令、引、近、慢 161
(一)令 161
(二)引 162
(三)近 162
(四)慢 162
二 小令、中调和长调 163
三 词的分阕 163
第五节 词的句式、字数和顿逗 164
一 词句的平仄安排 164
二 词的句式——字数和顿逗 165
第六节 词的用韵 168
一 词韵的一般规则 168
(一)韵脚平仄由词牌规定 169
(二)仄韵上去通押,入声独用 169
二 韵脚的疏密 169
(一)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式 170
(二)近似唐诗式 170
(三)韵脚疏密不等式 171
三 少数特殊押韵方式 173
第七节 填词的基本规律 175
一 填词不比作诗难 175
二 依照词谱填词 177
(一)准备比较适用的词谱 177
(二)注意词牌的造句和用韵规则 179
三 按照规律填词 179
(一)词是近体诗的直接产物 180
(二)词句是律化诗句的多重组合 180
(三)抄录范本 181
第八节 词的语言风格及其他 181
一 词是最平易而又最艰深的格律诗 181
(一)典雅而又艰深的语言 181
(二)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 182
二 重字和对仗 183
(一)关于避重字 183
(二)关于对仗和“虾须格” 184
三 自度曲和几种文字游戏 184
(一)自度曲 184
(二)唱和 185
(三)隐括 186
(四)集句 187
(五)分韵、联句及其他 188
四 关于词话 188
第九节(宋)词的影响 190
一 我国古典格律诗影响的级差 190
二 (宋)词的特殊魅力 192
第六章 谱(写元)曲的基本规律 194
第一节 “元曲”的双重含义 194
一 配乐诗歌的“词”和“曲” 194
二 什么是“元曲” 195
第二节 (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197
一 社会生活的变迁 197
二 对于僵化宋词的抵制 199
三 “诗”、“词”余韵的影响 199
第三节 元人剧曲(杂剧)和散曲 200
一 剧曲(杂剧) 200
(一)我国戏剧成长的曲折道路 200
(二)剧曲基本知识简介 202
(三)剧曲的成就和影响 204
二 散曲 206
(一)小令 207
(二)带过曲 209
(三)散套 210
第四节 谱(写元)曲的基本规律 214
一 (元)曲写作上的某些突出特点 214
(一)(元)曲是比较容易谱写的古典格律诗 214
(二)(元)曲谱写时的特殊困难 214
二 谱(写元)曲的主要步骤 216
(一)选取适当曲牌 216
(二)识别、了解和正确使用衬词 217
(三)注意平仄与对仗 222
(四)押韵新规 223
(五)写作时应注意之处 224
第五节 元曲的影响 225
附录一 典型(样板)近体诗十六首 227
附录二 常见词牌及作品六十阕 233
附录三 常见曲牌及作品五十只 253
附录四 《对韵》十七则 267
附录五 韵书示例 272
附录六 简易参考书目 275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