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4 理论基础与方法 6
1.5 本书的主要成果 6
2 《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8
2.1 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8
2.2 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的确定方法 9
2.3 信用风险的资产证券化框架 22
2.4 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确定方法 26
2.5 小结 27
3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研究 29
3.1 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 29
3.2 发行人评级与债项评级 33
3.3 债项评级与贷款分类 35
3.4 主动评级与被动评级 36
3.5 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 37
3.6 风险价值与预期不足 37
3.7 简单加总与综合度量 38
3.8 实施成本与经济效益 38
3.9 协议实施中的其他问题 39
3.10 小结 40
4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违约概率度量研究 41
4.1 违约与违约概率相关概念 41
4.2 《新资本协议》对估计违约概率的要求与原则 42
4.3 影响违约概率的主要因素 43
4.4 违约概率的度量方法与预测技术研究 45
4.5 小结 53
5 商业银行不同债务人违约概率的度量研究 54
5.1 公司类债务人违约概率的预测 54
5.2 主权债务违约概率的预测 62
5.3 因素模型对(条件)违约概率的确定 66
5.4 零售类风险暴露违约概率预测 67
5.5 资产价值和债务变化对债务人违约概率的影响研究 68
5.6 小结 71
6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违约损失率度量问题研究 72
6.1 违约损失率及相关概念 72
6.2 《新资本协议》对估计违约损失率的要求 73
6.3 违约损失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76
6.4 违约损失率的度量方法与预测技术研究 86
6.5 Moody's KMV违约损失率动态模型原理研究 98
6.6 存在抵押情形下债务违约损失率的计算 101
6.7 小结 104
7 商业银行风险及经济资本综合度量问题研究 105
7.1 问题的提出 105
7.2 金融风险度量技术 106
7.3 商业银行三大主要风险的资本度量 109
7.4 商业银行风险的综合度量 110
7.5 小结 114
8 信用衍生工具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16
8.1 信用衍生工具基本类型及交易机制 116
8.2 信用衍生工具的定价模型 120
8.3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 127
8.4 信用联系票据定价及应用分析 131
8.5 小结 144
9 基于Z分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与信用评级分析 145
9.1 引言 145
9.2 财务风险研究方法与信用评级 146
9.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测和信用评级模型 147
9.4 财务风险分析模型的应用 150
9.5 小结 152
10 基于Logit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153
10.1 引言 153
10.2 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构建 154
10.3 对模型的验证分析 157
10.4 小结 159
11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160
11.1 引言 160
1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 161
11.3 国内外银行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践 163
11.4 《新资本协议》与内部控制 164
11.5 小结 167
参考文献 168
附录 174
附录A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指引 174
附录B 研究样本中山西省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行业分类 189
附录C 样本组公司 190
附录D 定量指标体系 192
附录E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十三条原则 193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