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淮南子之思想结构——先秦诸子思想之冲突与融合 1
1、引言 2
2、背景 2
3、思想源流 4
4、思想方式 5
5、内容大纲 6
6、结论 15
第二章 淮南子之思想范畴 21
1、引言 22
2、本论 23
3、儒家 28
4、法家 31
5、阴阳家 33
6、结论 34
第三章 淮南子之道论 41
1、引言 42
2、道 43
二之一、道之意义与性征 43
二之二、道与太一 53
3、道与万物 59
三之一、道生万物之意义 59
三之二、道生万物之次序 62
三之三、道与气、阴阳 68
4、结论 77
第四章 淮南子之修养论 87
1、引言 88
2、修养之意向与境界 89
3、修养与自我 94
三之一、形体 94
三之二、精神 98
4、修养与社会 104
四之一、社会各种制度 105
四之二、社会之价值观 108
5、修养与自然万物 110
6、结论 112
第五章 淮南子之知识理论 119
1、引言 120
2、知与智 121
二之一、知与智之字义 121
二之二、先秦知与智之意义 122
二之三、淮南知与智之意义 124
3、知识理论——知识之对象与分类 125
三之一、道家 125
三之二、儒家 130
三之三、法家 135
三之四、淮南子 140
4、认识理论 153
四之一、道之认识 153
甲、道家修道以知道 153
乙、淮南子道之体认 155
四之二、经验之认识论 168
甲、墨子经验认识论 168
乙、荀子之心学 171
丙、韩非实证论 175
丁、淮南子之认识理论与评议 179
四之三、学 192
甲、道家之绝学 193
乙、法家之禁学 195
丙、儒家之劝学 197
丁、淮南之重学 201
5、总结论 213
第六章 淮南子对先秦法家之法之批判 227
1、汉人对法家之抨击 228
2、法之来源与目的 231
3、法之性征 234
4、法之功能 253
5、法与人性论 265
6、法治与德治之争 272
7、结论 286
第七章 淮南子的无为思想 299
1、引言 300
2、道家之无为 305
3、儒家之无为 311
4、法家之无为 327
5、结论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