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研究对象 1
二 研究现状 3
三 研究步骤 5
四 创新点 11
第一章 诗法的概念与辨析 14
第一节 “诗法”的概念、内涵与发展 14
一 “诗法”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14
二 诗法内涵的广义与狭义 19
第二节 诗法与其临近概念的辨析 22
一 诗法与诗律的先后关系 22
二 诗法与诗格的离合变化 24
三 诗法与诗话的分工协作 26
四 诗法与句法的差异与重叠 27
五 诗法与诗学的异同辨析 30
第二章 诗法名目与诗法体系 32
第一节 “诗法名目”的理论价值 32
一 何谓诗法名目 32
二 诗法名目的构成 34
三 诗法名目所包含的理论意义 36
第二节 古典诗法体系的现代建构 38
一 针对诗法狭义内容展开 38
二 字法、句法、章法的传统建构 40
三 针对诗歌构成的客观层面 42
四 将种种修辞方法具体对待 49
五 针对诗歌创作的整体层面与主观层面 50
第三章 结体法 56
第一节 三五七言体 56
一 诗句字数可以决定结体方式 56
二 “三五七言体”与“宝塔诗” 59
三 “三五七言体”的起源与发展 61
四 “三五七言体”的审美内涵 63
五 “三五七言体”的运用与地位 71
第二节 嵌字体 72
一 诗中嵌字现象 73
二 嵌字体的始创高峰与主要类型 74
三 嵌字体人名诗与其相关类型的辨析 77
四 嵌字体的语言特征 79
五 嵌字体的创作心态 82
六 嵌字体的审美内涵 86
七 嵌字体的固有缺陷与地位 90
第四章 命意法 92
第一节 翻案法 92
一 何谓翻案 93
二 翻案法的类型分析 95
三 翻案诗的历代梳理 101
四 对翻案法泛化的辨析 115
五 翻案诗的艺术魅力 122
六 翻案法之弊 127
第二节 生煞回薄势 130
一 此法的最初来源 131
二 “生煞回薄”之涵义 133
三 “生煞回薄势”的具体操作手法 134
四 “生煞回薄势”的美学价值 138
五 余论 144
附:古代灾害诗歌的立意构思之法 146
一 直呈伤痛与苦难 146
二 凸显伤痛的美学价值 148
三 注入悲悯情怀 150
四 运用卒章显志法 151
第五章 声法 154
第一节 换字对句法 154
一 “换字对句法”的历史梳理 154
二 “拗体”的法则与界定 156
三 “换字对句法”的审美意蕴 160
四 “换字对句法”的评价与使用 166
第二节 葫芦格、辘轳格与进退格 169
一 三种韵法的内涵与诗例 169
二 三种韵法的发展历程 170
三 其他特殊用韵法:借韵 175
四 特殊用韵法的审美内涵 177
五 关于特殊用韵法的质疑与使用 179
第六章 字法 181
第一节 束丽常格 181
一 “束丽常格”的历史梳理 182
二 “束丽常格”与相关语言手法的辨析 185
三 “束丽常格”与“省语反训”“反言省‘乎’字”的辨析 189
四 “束丽常格”的审美内涵 191
第二节 歇后格 193
一 歇后格的涵义 193
二 “歇后格”的古今使用 195
三 “歇后格”与缩脚语的辨析 198
四 “歇后格”的产生原因 200
五 “歇后格”的审美内涵 202
第三节 掉字法 204
一 命名为“掉字法”的合理性 205
二 “掉字法”与“双拟对”的辨析 208
三 “掉字法”的审美内涵 208
附:古典诗歌重复用字法面面观 214
一 形形色色的重复用字法 214
二 重复用字法的特点与运用 218
三 重复用字法的审美内蕴 221
第七章 句法 230
第一节 十字句 230
一 “十字句”的源流梳理 230
二 十字句的语言分析 238
三 “十字句”的审美内涵 241
第二节 折腰句 251
一 作为诗句节奏问题的折腰句 252
二 “折腰句”与“折腰体”的辨析 255
三 折腰句的语言分析 258
四 折腰句的审美内蕴 261
第三节 缩银法 267
一 缩银法的来源与形成 268
二 缩银法的五种类型 273
三 缩银法的本质:简妙 276
四 缩银法与相关诗法的辨析 281
五 缩银法的审美内蕴 289
第八章 章法 295
第一节 一篇血脉条贯体 295
一 唐宋时代对这一诗法的认识与发展 295
二 元明诗法著作中多样化的命名 297
三 相反的章法:“四意格”与“联环文藻” 300
四 “一篇血脉条贯体”的审美内蕴 301
五 这一诗法可能的艺术缺陷:轻浮 304
第二节 偷春格与蜂腰格 306
一 偷春格 307
二 蜂腰格 307
三 其他的对仗章法 309
四 “偷春格”与“蜂腰格”的美学内蕴 314
五 各种对仗章法的运用 317
第九章 古典诗法的特征与总论 318
第一节 必然的存在与合理的态度 318
一 从道器论到“神”与“形” 318
二 构成和谐形式的需要:技巧 321
三 当技巧被总结成固定的方法 323
四 诗法与诗才需良性互动 326
五 诗法与妙悟并非矛盾 329
六 诗法本无所谓死活 333
第二节 器中有道:古典诗法审美内涵综论 334
一 反映艺术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334
二 符合艺术美的基本内容 338
三 对应人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 340
四 从复古中寻找支持与力量 346
五 在接受过程中召唤读者的参与 351
参考文献 355
后记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