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法律解释学的方法 1
第一节 对“法律解释”称谓的诠释 2
第二节 法律解释学方法的含义 8
第三节 法律解释学方法的内容 26
第四节 法律解释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54
第五节 法律解释学与法学的流派化发展 67
第一章 法律解释的基础:法律思维 87
第一节 法律思维的时代要求 87
第二节 法律思维的保守性 102
第三节 法律思维的类型与意义 124
第四节 推理与解释中的法律思维 148
第五节 法律思维、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161
第二章 法律解释者的立场 175
第一节 法律解释者的主体性 175
第二节 法官的意识形态:司法克制主义立场 192
第三节 司法能动主义述评 219
第三章 法律解释的独断性 295
第一节 独断性原则的哲学依据 298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独断性原则的涵义 301
第三节 法律解释学的发展与独断性原则的命运 309
第四章 法律解释的明晰性(反对解释的原则) 312
第一节 法治为什么反对解释? 316
第二节 法治反对解释的原则 329
第三节 反对解释的场景 343
第四节 对“法治反对解释”命题的进一步诠释 358
第五章 法律解释的循环性 369
第一节 循环的存在与交互:来自哲学解释学的启示 369
第二节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法律解释循环性的运作表征 373
第三节 作为读者的法官:法律解释循环性的运作主体 378
第六章 法律解释的客观性 385
第一节 传统的法律解释客观性理论 387
第二节 传统客观性理论遭遇到的挑战 391
第三节 拯救客观性的努力 396
第七章 法律解释的融贯性 408
第一节 由婚礼撞丧案说起 408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深层论证——融贯性 412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融贯性标准 418
第八章 法律解释的文义因素 421
第一节 法律解释中文义因素的变化 423
第二节 语词作为文义解释的因素 438
第三节 文义解释与社会因素 446
第九章 法律解释的合宪性因素(合宪性解释方法) 450
第一节 合宪性解释概念辨析 451
第二节 合宪性解释方法的适用原则和规则 458
第三节 合宪性解释方法在个案中的应用 461
第四节 合宪性解释方法:中国宪法司法化的路径 464
第十章 法律解释的体系因素 467
第一节 由一则交通肇事案说起 467
第二节 体系解释因素的含义 471
第三节 体系解释因素的方法论意义 475
第四节 对一起拍卖纠纷案的体系解释 479
第十一章 法律解释的目的因素 491
第一节 作为解释依据的法律目的 494
第二节 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 501
第三节 目的作为法律解释的因素 508
第十二章 法律解释的逻辑因素 510
第一节 由一起保险条款争议案说起 510
第二节 经典法律解释学说中的逻辑因素 512
第三节 重新认识法律解释中的逻辑及其方法论功能 515
第四节 对霍姆斯“逻辑——经验”命题的反思 520
第十三章 法律解释中的价值衡量 526
第一节 作为法律解释方法的价值衡量 527
第二节 价值衡量的必要性 532
第三节 价值衡量方法的适用 536
后记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