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力》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子元久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1767085
  • 页数:1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日本最著名的教育学家金子元久领导的专家团队为日本政府设计的最近一次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本书内容是对日本高等教育的批评与反思,在高等教育日益平民化的今天,书中的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序 1

中文版前言:面对时代的呼唤 4

中文版序——东亚的大学教育模式:中国、日本和韩国 7

前言:大学的教育力量 14

一、大学教育无用吗? 14

二、社会的变革必然导致大学的变革 15

三、大学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 16

序章 大学的“教育力量”的组成部分 1

第一节 大学的教育力量 2

一、大学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影响 2

二、学生的四种类型 3

第二节 作为成长环境的大学 6

一、影响“态度”的要因——学力、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 6

二、阶段转换的两个类型 8

第三节 大学教育的构造与“射程” 10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 10

二、大学教育的方法 11

三、规定大学教育“射程”的要素 13

第四节 本书的构成 14

第一章 大学教育的源流和嬗变 17

第一节 大学的成立 18

一、历史上人类社会对大学的期待 18

二、组织文化与课程 19

三、从中世纪到现代 20

四、大学教育的三个源流 20

第二节 专业人士的培养及其枯燥性 21

一、国民教育与官僚培养 21

二、法国职业技术学院模型的影响 22

第三节 “博雅教育”的多义性及其误解 23

一、探究取向与古典取向 23

二、博雅教育的历史发展 24

第四节 “洪堡精神”及其束缚 25

一、学术性真理探求的理念 25

二、影响教师自我规定的洪堡精神 27

第五节 工业化、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27

一、高等教育的爆炸式扩大 27

二、大学的大众化与教养教育的变化 28

第二章 大学教育的美国模式 31

第一节 美国社会与大学教育 32

一、“填鸭式”教学传统 32

二、研究的出现 32

三、美国模式大学教育的形成 33

四、选修科目制度的形成和博雅教育内涵的重构 33

五、通识教育的诞生 34

第二节 美国社会与大学的使命 35

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35

二、支撑民主社会公民意识的形成 36

三、专业学术知识的传递 38

第三节 大学的教学组织 39

一、教学组织 39

二、多元性大学组织 40

三、本科教育的环境 41

四、入学与升级的制度框架 42

第四节 教学课程的三大特征 43

一、学习的幅度与阶梯 43

二、教学实践 44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学习经历的整合 45

四、普及化与国际化 46

第三章 大学教育的日本模式 47

第一节 日本大学的形成和发展 48

一、源自职业教育的起步阶段 48

二、高等教育的二元结构 49

三、战后的大学改革 50

第二节 大学理念——社会共识的缺位 51

第三节 制度与组织 52

第四节 教学课程 53

一、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53

二、薄弱的控制机构 54

三、组织的教育力量 55

第四章 大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57

第一节 知识爆炸、知识社会化和全球化 58

第二节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冲击 59

第三节 青年期的蜕变 60

第四节 大学教育的课题:目的、过程和机制 61

第五章 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和教养 63

第一节 大学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两个基本模式 64

一、职业知识模式 64

二、日本模式 66

三、日本模式的瓦解 67

第二节 核心能力与大学教育 68

第三节 重新审视教养教育的价值 70

一、基础能力与教养 70

二、如何构建日本的“教养” 72

三、通过专业教育进行教养教育 72

第六章 大学教育力量的形成和强化 75

第一节 大学教育力量产生的基础 76

一、主体性参加和深入体验的获得 76

二、如何建构学习框架 77

第二节 教育力量强化的战略选择 78

一、教育和学习框架的再构筑 78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82

三、激发动机和意义化 84

第三节 教育改革手段的清单 86

第七章 大学教育力量的基础 89

第一节 教育组织的治理结构 90

第二节 监控和改善据点 91

一、从多个角度测量大学教育的影响 91

二、教育改善的据点 92

第三节 教育力量形成的财政基础 93

第四节 有利于教育质量改善的社会机制 95

第五节 作为社会整体投资的高等教育 96

第六节 结论 98

第八章 本科阶段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99

第一节 社会和大学教育 100

一、21世纪的社会和大学教育 100

二、大学教育和职业社会的相关性 102

三、大学教育的效果 103

四、质量保障、效率和社会问责 104

第二节 重视结果的价值取向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105

一、重视结果的取向 105

二、以教育结果测量为目的的教育测验 106

三、教育结果测量和控制功能之间的联系 108

四、学习成绩测验措施中的问题 109

第三节 建立综合的评价和控制机制 110

一、古典模式 110

二、重视结果模式 112

三、教与学过程监控模式 113

第四节 结论 115

附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117

第一节 政策大转型:从稳步发展走向规模的迅速扩大 118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变化 120

一、高等教育机会的市场化 120

二、科学研究的市场化 122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金融市场的依存度加深 123

四、高等院校的治理结构 124

第三节 从中日比较的角度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26

结束语 128

参考文献 129

所参考的调查一览表 136

译后记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