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互补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民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8726854
  • 页数:1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系北大哲学系的教授,经过近50年的思考与研究系统阐释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互补性,提出了只有“两种科学——两种思维文化的产生、对立到互补相融”,人类文明才能更好地发展。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1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2

第二节 百多年中西思维比较进程的概述 4

第三节 中西思维比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8

第四节 投身于两种科学交会的洪流,才能感受到那“大时代”的脉搏 13

第五节 从人类思维分合的全过程中探寻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 16

第六节 人类生存中作与息的不同需要导致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17

第七节 两种科学产生的主体依据——与不同时空相对应的人的左右脑的不同功能 22

第八节 中国从远古就走出了一条集两种科学于一身的独特之路 29

第九节 明确人类思维两源,认识两者之优缺 33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体现之一:西方人重物,中国人重心 36

第一节 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诸范畴中的基本范畴 37

第二节 西方重物,走上一条由物——私欲——对立——斗争之路 40

第三节 中国重心,走的是由心——公、善——互爱——和谐之路 47

第四节 当代脑科学开始为中西的“物”或“心”的一偏认识进行实证 52

第五节 心与物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光明大道 57

第三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二:西方人重“物”则尚“实”,中国人重“心”则贵“虚” 64

第一节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65

第二节 虚——与体验科学功能态下的特殊感识密切相关 67

第三节 “实”出自“虚”,“内视”(非常规感识)高于“外视”(常规感识) 70

第四节 实虚统一,贯穿人体 72

第五节 实与虚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73

第六节 实虚范畴的出现在认识史上的影响 76

第七节 实虚关系认识对审美艺术的影响 79

第四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三:西方人重物则分,中国人重心则合 82

第一节 分,分出了实验科学;合,合出了体验科学 82

第二节 “分”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合”的哲学是和谐哲学 88

第三节 天人之分合——最大的分与合 90

第四节 身心之合——最基本的分与合 93

第五节 身心之分在西方医学上有着突出的反映 95

第六节 身心合一的观点在中国养生、医疗上得到充分体现 97

第七节 分合的不同认识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103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四:“子”论与“气”论的对立 106

第一节 分中得“子”,合中得“气” 106

第二节 懂得“气”才能进一步懂得生命,懂得感觉与思维 109

第三节 一个借助推理,一个全赖感悟 111

第四节 从“子”与“气”的对立到“子”、“气”的 115

第五节 “子”与“气”的对立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120

第六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五:西方重智与中国重德 124

第一节 西方人重在做事则尚智,中国人重在做人则尚德 124

第二节 西方人因何尚智——在于单一实验科学的发展 126

第三节 中国人因何独具人类最高道德观念——在于“气”的体验科学的独特存在 128

第四节 德与智由对立走向统一 132

第五节 物质文化与心性文化 137

第七章 从两种科学的由对立走向互补看中西文化的相融 140

第一节 实验科学“由实入虚”带来认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141

第二节 西方实验科学家向东方求道 144

第三节 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一——脑科学 148

第四节 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二——信息科学 150

第五节 两种科学走向互补的西方代表作——《物理学之“道”》 155

第六节 “新的能量信息技术”在20世纪末突然向全世界公开亮相 164

第七节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和他提出的“东方的科学革命” 172

第八节 两种科学的走向互补导致中西文化的相融 181

主要参考书目 194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