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
绪论 1
第一章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8
本章导读 18
第一节 人民、语言和地域 18
1.人民 19
2.语言 20
3.地域 20
第二节 建国历程 20
1.独特的历史起点——氏族—部落制 21
2.独特的文明碰撞——征服罗马帝国 23
3.通过选举而独立——德意志帝国 24
第三节 建国历程中相互制约的力量 25
1.原始民主制传统 26
2.罗马文明 27
3.封建制 29
4.世袭制倾向 30
5.大一统原则 30
小结与提示 31
第二章 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宪法演进及等级制帝国议会(911—1806年) 32
本章导读 32
第一节 “德国”、“王国”/“帝国”、“国王”/“皇帝”、“宪法”考 33
1.“德国” 33
2.“王国”/“帝国” 34
3.“国王”与“皇帝” 35
4.“宪法” 35
5.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国号及国家的象征 39
第二节 宪法演进脉络 42
1.本时期德国社会形态 42
2.王朝世系 44
3.宪法演进脉络 47
第三节 皇帝制度 50
1.国王选举 50
2.皇帝加冕 60
3.皇帝的地位与权力 67
4.皇帝与帝国或与帝国各等级 75
5.帝国宰相 77
第四节 宫廷会议 78
1.宫廷会议释义 78
2.宫廷会议特征 80
3.宫廷会议的性质及功能 81
4.宫廷会议的宪法意义 83
第五节 金玺诏书 83
1.金玺诏书的性质 84
2.金玺诏书的主要内容 84
3.金玺诏书的意义 88
第六节 1495年沃姆斯帝国议会及此后帝国议会概况 91
1.1495年沃姆斯帝国议会的背景 91
2.1495年沃姆斯帝国议会的与会者及会址 97
3.1495年沃姆斯帝国议会会议的内容 99
4.1495年沃姆斯帝国议会的会期及程序 100
5.1495年沃姆斯帝国议会的直接成果 102
6.1495年沃姆斯帝国议会的性质和宪法意义 111
7.1495年后帝国议会概况 117
第七节 第一帝国的结局 119
1.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对德帝国宪法问题的规定 119
2.1806年德帝国皇帝退位 122
小结与提示 123
第三章 第一帝国时期的领地—邦政权(911—1806年) 127
本章导读 127
第一节 第一帝国领地政体发展脉络 128
1.领地政体发展的几阶段 128
2.领地—邦的政权结构 131
3.各领地之间力量的消长 138
第二节 第一帝国领地—邦政体的宪法意义 139
1.政体探索 139
2.国家结构方面的启示 140
第三节 第一帝国领地—邦政权类型甲——西南部诸邦的等级制议会 142
1.符腾堡的等级制议会 143
2.黑森等级议会 146
3.萨克森邦议会 147
4.梅克伦堡邦议会 149
5.几点概括 150
6.等级制议会与专制君主制的关系 155
第四节 第一帝国邦政权类型乙——普鲁士专制政体 156
1.普鲁士建国历程 156
2.国王的强国梦与军国主义 158
3.压倒等级议会 163
4.强化政府体系 178
5.强国与宪法——普鲁士道路论 187
小结与提示 195
第四章 德意志邦联(1815—1848年) 196
本章导读 196
第一节 德意志邦联的创立 197
1.德意志各邦联合的必要 197
2.创立德意志邦联的力量 198
3.维也纳和会关于未来德意志政治联合体的方针 199
4.德意志邦联文件规定的邦联制度 205
第二节 德意志邦联制度的改革 208
1.1815年后德意志邦联社会概貌 209
2.19世纪前期德意志各种政治思潮 218
3.对德意志邦联的四种态度 225
4.政治、财政、军事和司法改革 226
5.经济改革 240
第三节 德意志邦联论 243
1.具有联邦制形式要素的邦联 243
2.应对而不是顺应时代要求 246
3.“德国特殊”论及梅特涅 249
小结与提示 252
第五章 邦联前期第一次和第二次立宪大潮(1814—1841年) 254
本章导读 254
第一节 邦联前期第一次立宪大潮 256
1.第一次立宪大潮的前奏——1807年威斯特法伦王国宪法 256
2.第一次立宪大潮出现的宪法的共性 259
3.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1816年5月5日基本法 263
4.巴登1818年8月22日宪法 272
5.符腾堡1819年9月25日宪法 284
第二节 第一次立宪大潮中的普鲁士斯太恩—哈登堡改革 293
1.普鲁士1806—1807年国难 294
2.斯太恩、哈登堡、洪堡 295
3.斯太恩—哈登堡改革概览 299
4.斯太恩—哈登堡改革中的行政改革 301
5.斯太恩—哈登堡改革中的立宪问题 305
6.斯太恩—哈登堡改革简评 311
第三节 邦联前期第二次立宪大潮 318
1.第二次立宪大潮概观 319
2.选王侯黑森邦1831年1月5日宪法 323
3.汉诺威王国1833年9月26日基本法 330
第四节 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论 334
1.德国由专制君主制转向立宪君主制的动因 334
2.规定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的宪法 335
3.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的基本原则 336
4.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下的基本权利 339
5.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下的等级代议制 340
6.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下的政府 356
7.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下的司法制度 358
8.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下的司宪修宪制度 359
9.德国早期二元立宪君主制在德国宪法史上的地位 364
小节与提示 368
第六章 1848年德国革命暨德意志帝国1849年3月28日宪法 371
本章导读 371
第一节 1848年德国革命即3月运动概况 373
1.革命性质及任务 374
2.革命背景 375
3.革命过程 386
4.小德意志方案的破产和邦联制度复辟 391
第二节 立宪过程 393
1.海德堡(五十一人)会议 393
2.预备议会 395
3.德意志邦联会议的转变 399
4.各邦选举全德国民立宪会议议员 408
5.全德国民立宪会议的工作 411
6.普鲁士国王拒绝人民赋予的皇冠 417
7.全德国民立宪会议被绞杀 420
第三节 全德国民立宪会议即法兰克福立宪会议(保罗教堂) 421
1.全德国民立宪会议中形成的党团 421
2.全德国民立宪会议争论的重要问题 432
3.全德国民立宪会议的立宪程序 441
第四节 德意志帝国1849年3月28日宪法(法兰克福宪法) 444
1.宪法结构 444
2.第一章 帝国 444
3.第二章 帝国的权力 445
4.第三章 帝国元首 451
5.第四章 帝国议会 454
6.第五章 帝国法院 460
7.第六章 德国人民的基本权利 464
8.第七章 宪法保障 470
第五节 1848年德国革命暨德意志帝国1849年3月28日宪法论 473
1.1848年德国革命论 474
2.德意志帝国1849年3月28日宪法论 486
小结与提示 504
第二卷 507
第七章 普鲁士立宪君主制(1848—1866年) 507
本章导读 507
第一节 普鲁士1848年12月5日钦赐宪法 508
1.前3月时期普鲁士的宪法状况 508
2.3月革命中普鲁士国王的转变 518
3.钦定宪法 529
第二节 普鲁士1850年1月31日宪法 532
1.对3月革命的反动 532
2.普鲁士1850年1月31日宪法(Verfassungs-Urkunde für den Preuβischen Staat vom 31.Januar 1850) 540
3.1850年1月31日宪法简论 565
第三节 普鲁士1862—1866年宪法冲突和危机 578
1.“反动时期”及“新时期” 578
2.宪法冲突及任命俾斯麦接掌政府 583
3.俾斯麦化解宪法危机 599
4.宪法危机简评 628
第四节 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论 635
1.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即德国中期二元立宪君主制 636
2.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特征一:福利国家加警察国家 636
3.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特征二:大臣理政,国王拍板 638
4.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特征三:国王与议会相互制衡 639
5.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特征四:政府与议会相互分立 641
6.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特征五:众议院代表民意 643
7.普鲁士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特征六: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由于政治混战而动摇 645
小结与提示 649
第八章 俾斯麦帝国宪法 652
本章导读 652
第一节 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653
1.统一大势 653
2.北德意志联邦建立过程 655
3.北德意志联邦宪法 658
第二节 缔造俾斯麦帝国 672
第三节 俾斯麦宪法 678
1.修宪程序 678
2.宪法结构及内容 680
3.联邦制 689
4.联邦会议 701
5.帝国皇帝 707
6.帝国宰相 717
7.帝国议会 723
8.帝国法院及帝国司法体制 741
9.宪法保障制度 743
第四节 俾斯麦宪法论 751
1.确认和维护国家统一 751
2.抵御议会制 753
3.在宪法上有创新 755
4.奉行权力意志 758
5.标志着德国宪法史进入晚期二元立宪君主制 764
小节与提示 766
第九章 俾斯麦帝国(1871—1918年) 770
本章导读 770
第一节 人民权利的进展 771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772
2.权利立法 775
3.政党的兴起 779
4.俾斯麦宰相对政党的对策 794
第二节 议会制趋势 802
1.帝国议员选举制度 803
2.帝国议会的任期与会期 807
3.帝国议会的职权 807
4.议事规则 826
5.议会党团 829
6.议员制度 835
7.保守派、自由派看议会制 840
8.社会民主党看议会制 850
第三节 帝国宰相 870
1.帝国宰相的特别重要性 871
2.俾斯麦宪法下帝国宰相的特殊性 872
3.帝国行政机关的发展 874
4.帝国宰相是否对帝国议会负责 880
第四节 皇帝 882
1.帝国主席君主化 882
2.“个人亲政”要求被制止 883
第五节 联邦制的进步 893
1.普鲁士王国政权与德意志帝国政权的部分一体化 893
2.联邦会议淡化 895
3.财政、经济、法律、军事等的统一 896
第六节 宪法突变 900
1.俾斯麦帝国为何“迟迟”没有转变为议会制国家 900
2.宪法突变 907
3.宪法突变初析 910
小结与提示 912
第十章 德国二元立宪君主制概论 916
本章导读 916
第一节 通行的立宪君主制理论 917
第二节 二元立宪君主制在德国宪法史上的地位 920
1.德国君主制的最后形态 920
2.封建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转折点 932
第三节 德国二元立宪君主制的七大特点 933
1.奉行君主原则但君权逐渐缩小 933
2.君主行使权力的自由受限制 936
3.基本权利得到承认 938
4.议会积极作为 939
5.大臣对君主负责,又向议会报告工作 941
6.司法基本独立 942
7.宪治 943
第四节 德国二元立宪君主制的前途 951
1.德国二元立宪君主制的几个前途 952
2.议会制立宪君主制为最适宜前途 955
3.深厚的代议制传统 957
4.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德国宪法走势 972
小结与提示 975
第十一章 魏玛宪法的制定(上) 977
本章导读 977
第一节 11月革命中两种宪法主张的较量 980
1.11月革命的性质 980
2.战事与宪法 984
3.两种宪法主张 1003
4.走西方议会制民主道路 1010
第二节 立宪程序 1013
1.革命政权决定选举(魏玛)全国立宪会议 1013
2.普罗斯起草宪法案 1014
3.选举(魏玛)全国立宪会议议员 1023
4.革命政权预审宪法案 1024
5.设立临时帝国总统及政府 1028
6.(魏玛)全国立宪会议正式审议并表决宪法案 1030
7.临时帝国总统签署、临时帝国政府副署魏玛宪法并颁布之 1035
第三节 (魏玛)全国立宪会议对宪法案的辩论 1036
1.民间发表的宪法文本 1036
2.“帝国”或“共和国” 1037
3.国旗颜色 1039
4.国家结构 1041
5.帝国议会 1043
6.帝国总统 1046
7.帝国政府 1052
8.大众制(直接民主制) 1053
9.帝国参议会 1054
10.帝国经济代表会议 1055
11.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1057
第四节 魏玛宪法文本 1059
第三卷 1073
第十一章 魏玛宪法的制定(下) 1073
第五节 魏玛宪法初评 1073
1.立宪程序、立宪技术及宪法体例 1073
2.魏玛宪法所建立的国体 1080
3.魏玛宪法所创立的国家结构(上)——联邦制 1082
4.魏玛宪法所创立的国家结构(下)——帝国参议会 1094
5.魏玛宪法所创立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体系 1103
6.国家机关的治理职能与宪政功能 1115
7.帝国议会——魏玛宪法所创立的代议制政体的核心机关 1118
8.帝国总统——魏玛宪法所建立的代议制政体的制衡机关 1207
9.帝国政府——魏玛宪法建立的代议制政体的执行机关 1226
10.议会制的弊端与大众制 1240
11.议会制与法治——帝国司法机关 1259
12.议会制与界别代表——帝国经济代表会议 1270
13.议会制与政党 1274
小结与提示 1279
第十二章 魏玛共和国议会制 1282
本章导读 1282
第一节 现实与宪法 1284
1.凡尔赛和约 1284
2.德国人的宪法观 1287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政党 1299
1.政党阵势 1300
2.政党的党内关系 1318
3.帝国议会各党团的基本关系 1328
4.帝国议会各党团的执政意识 1330
5.各政党的反对意识 1337
第三节 魏玛共和国帝国议员及帝国总统选举 1341
1.以“合意”论分析选举 1342
2.帝国议员选举 1343
3.帝国总统选举 1359
第四节 魏玛时代议会制时期的帝国议会 1368
1.帝国议员 1368
2.帝国议会的组织结构及议事程序 1373
3.帝国议会的会期 1383
4.帝国议会的立法表现 1386
5.帝国议会对信任权及弹劾权的运用状况 1390
6.帝国议会对监督权的运用状况 1401
第五节 魏玛时代帝国总统 1431
1.超越政党 1431
2.任免帝国政府 1435
3.解散帝国议会 1452
4.发布紧急措施(紧急命令) 1461
第六节 魏玛时代帝国政府的转变 1473
1.议会制执政联盟的组建 1473
2.议会制联盟政府的执政失败 1479
3.议会制联盟政府的其他几个问题 1488
4.总统制政府的任免及执政 1508
第七节 魏玛时代的大众制 1522
第八节 魏玛时代帝国司法机关 1530
1.法院的反议会制态度 1530
2.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1533
第九节 纳粹主义对议会制的进攻 1537
1.合宪方式的采用 1538
2.进攻目标 1539
小结与提示 1555
第十三章 魏玛议会制失败略论 1558
本章导读 1558
第一节 时乖命蹇 1559
第二节 魏玛宪法的漏洞 1561
第三节 缺乏责任意识和妥协精神 1563
第四节 策略错误 1566
第五节 对议会制缺乏信念与渴望领袖专制 1567
第六节 历史方位 1572
第七节 宪法革命的多回合特征 1574
第八节 希特勒的“贡献” 1575
小结与提示 1577
《德国代议制》第一、二、三卷内容索引 1578
跋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