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说 1
1.路线测量之重要 1
2.路线测量之步骤 1
第二章 草测 3
3.草测之目的 3
4.大概路线之选择 3
(甲)参考资料 3
(乙)工程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 4
(丙)地形关系 4
5.比较高度之测法 10
(甲)原理 10
(乙)仪器之构造 10
(丙)测法 14
(丁)高度计算法 15
6.距离测量、方位及其他 18
7.航空测量 20
8.草测后应报告之事项 21
习题1~4 22
第三章 初测 23
9.初测之目的 23
10.坡度及最大坡度 23
11.测量队之组织 25
12.测量之规程 26
13.测量人员之职务 31
14.视距法 40
15.初测后应制之图 41
习题5~8 41
第四章 定线 41
16.定线测量之目的 41
17.定线之条件 42
土方 42
曲线 42
坡度 43
桥梁 44
坟墓及伟大建筑 44
黏土地质 44
工厂 44
隧道 45
车站 45
山脊 45
山谷 45
山地 46
平交路 46
拥挤区域 47
名胜古迹 47
18.纸上定线 47
19.测量队之组织及任务 55
20.定线后应报告之文件 56
习题9~12 60
第五章 城市街道之测量 61
21.工作大要 61
22.导线 61
23.水准 62
24.路线之标志 62
25.改善街道之测量 62
26.钉定路栏及其坡度法 64
27.地形图 64
习题13~14 65
第六章 圆曲线 66
28.概言 66
第一节 单曲线 66
29.各部分之解释及其记号 67
30.基本公式 68
设题一 已知R,求D 68
设题二 已知D,求R 68
设题三 已知1°曲线之R1或D1,求Ra 69
设题四 已知I及R或D,求T 70
设题五 已知I及R或D,求E 71
设题六 已知I及R或D,求M 72
设题七 已知I及R或D,求C 72
计算法 73
习题15~18 75
32.公尺制曲线与英尺制曲线之换算 76
习题19~20 77
33.副角副弦计算法 77
设题八 已知副角d及R或D,求副弦C 77
设题九 已知副通弦C及R或D,求副角d 78
习题21~25 80
34.求曲线长度法 80
设题十 已知I及D,求L 82
习题26~28 82
35.定P.C.及P.T.法 82
习题29 85
36.偏角法 85
偏角法之应用 86
设题十一 已知曲度D之单曲线,求其全偏角 86
野外工作 88
(甲)全曲线可在P.C.安设 88
(乙)曲线不能完全在P.C.安设 91
(丙)经纬仪置于曲线上因障碍不能直见P.C. 92
(丁)全曲线在P.T.安设 93
(戊)曲线上中间各点均不能测量 94
(己)记录式 95
习题30~33 95
37.圆弧 96
设题十二 已知心角I及半径R,求弧长 96
圆弧上各点之安设法 97
习题34~35 102
38.切线支距法 102
设题十三 已知D及P.C.,P.T.;求各站点之切线支距 102
野外工作 105
习题36. 106
39.偏距法 106
设题十四 已知D及P.C.,P.T.;求各站点之偏距 106
(甲)曲线之首尾均为整站 106
野外工作 107
(乙)曲线之首尾均为副弦 107
(丙)曲线之起首副弦甚短 110
设题十五 已知两曲线之曲度并同一起点P.C.,求两曲线间之支距 111
设题十六 已知斜边及高,求斜边与底边之差 112
习题37 112
40.中距法 113
设题十七 已知D及两定点,求M 113
设题十八 已知R及C,求M 113
设题十九 已知R及C,求弧上各点 114
设题二十 已知D及P.C.,P.T.求中距法安设各站点 115
野外工作 116
习题38~40 117
41.长弦支距法 117
设题二十一 已知R及C求任意一定点之长弦支距 117
设题二十二 已知D及P.C.,P.T.,求用长弦支距安设站点 119
野外工作 121
习题41~42 121
42.各法之用途及价值 121
43.曲线之改移 122
设题二十三 求新P.C. 122
设题二十四 求新R. 122
设题二十五 求新P.C.及R. 124
习题43~45 124
44.定位之限制 125
设题二十六 曲线联两切线并通过一定点 125
设题二十七 已知R,I,β,求b 126
习题46 127
45.交线及切线问题 127
设题二十八 求已知曲线及直线之交点 127
设题二十九 128
(甲)曲线切线通过定点 128
(乙)两曲线之切线 129
46.曲线上有障碍物 130
习题47 132
第二节 复曲线 132
47.各部分之名称及其记号 132
48.安设法 133
49.公式 133
设题三十 已知Rl,Rs,Il,Is;求I,Tl,Ts 133
设题三十一 已知Ts,Rs,Is,I;求Tl,Rl,Il 134
设题三十二 已知Tl, Rl,Il,I;求Ts,Rs,Is 134
设题三十三 已知Ts,Rs,Rl,I;求Tl,Rt,Is 135
设题三十四 已知Ts,Rs,Is,I;求Tl,Rl,Il 135
设题三十五 已知Tl,Ts,Rs,I;求Il, Is,Rl 136
设题三十六 已知Tl,Rl,Rs,I;求Ts,Il,Is 136
设题三十七 已知Tl,Rl,Il,I;求Ts,Rs,Is 137
设题三十八 已知Tl,Ts,Rl,I;求Rs,Il,Is 137
50.问题 137
设题三十九 已知长弦,角度及Rs,求Rl,Il,Is,I 137
设题四十 已知长弦,角度及Rl,求Rs,Il,Is,I 138
设题四十一 以复曲线代单曲线,但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139
设题四十二 已知一单曲线,求第二曲线之半径其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139
设题四十三 已知一单曲线,求第二曲线之P.C.C.其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140
设题四十四 改变P.C.C.,但尾点在平行切线上 142
习题48 143
第三节 反曲线 143
51.联两平行切线之反曲线 144
设题四十五 已知两平行切线之垂距及反曲线之公共半径,求各曲线之中心角 144
设题四十六 已知p,Ir,求R 144
设题四十七 已知两平行切线间之垂距,P.C.至P.T.之弦长,及反曲线上之一半径R1,求第二种半径R2 145
设题四十八 已知R及p,求d 145
设题四十九 已知两平行切线间之垂距及曲线之第一曲线之半径及心角,求第二曲线之半径 146
设题五十 已知R1,R2,p,求Ir 146
52.联两相交切线之反曲线 146
设题五十一 已知T1,R1,R2,I,求I1,I2,T2 146
设题五十二 已知T1,R1,R2,I,求I1,I2,T2 148
设题五十三 求一公共半径以连不平行之两切线 148
设题五十四 已知不等之两半径,不平行之两切线,求心角 149
第七章 螺旋形和顺曲线 151
53.和顺曲线之作用 151
54.抛物螺线及立方螺旋线之方程式 152
55.立方螺旋线之公式 156
设题五十五 已知l,lc,Rc;求s,sc,及i,ic, 156
设题五十六 已知l,lc,Rc;求y,yc, 159
设题五十七 已知Rc,yc,xc,sc;求p,q, 159
设题五十八 已知I,lc,及Rc或Dc,求Ts 160
设题五十九 已知Dc及p,求安设螺旋线 161
设题六十 已知Dc及lc或p,求sc及偏角 163
56.实用之螺形线 163
57.安设螺旋线之野外工作 167
(甲)全螺旋线可在T.S.及S.T.安设 167
(乙)全螺旋线不能在T.S.安设 168
习题49~50 172
58.支距法 172
设题六十一 已知Dc及lc,求从切线引出支距以安设曲线 172
59.螺旋线之长度 175
习题51 175
60.用螺旋线改善复曲线 176
设题六十二 以螺旋线代两单曲线间之直线 176
61.用螺旋线改善单曲线 179
设题六十三 已知两单曲线,中间联以直线,求用一已定半径之单曲线,其两端联螺旋线,以之换替中间之直线 179
设题六十四 已知I及Rc,p,q,求h 180
设题六十五 已知I,Rc及h,求p及d 181
设题六十六 已知I及R1,p,h,H,求R2,q,d 182
设题六十七 已知I及R1,p,I1,求R2 183
第八章 抛物形曲线 185
62.抛物曲线之用途 185
63.抛物线之特性 185
64.支距法 186
65.中距法 188
66.竖曲线 189
习题52 195
实习例题一至十二 197
路线测量演习 199
草测 200
初测 201
定线 202
市街测量演习 202
中英名词对照表 203
附表Ⅰ~ⅩⅢ.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