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湖北 3
第一节 萎痹封闭的地方政治局面 3
一 因循窳败的吏治 5
二 传统经济基础上的商贸活动 11
三 士绅、农民及地方财政状况 23
第二节 内忧外患揭开序幕 41
一 私盐的普遍流行 41
二 鸦片泛滥与林则徐禁烟 45
三 湖北与鸦片战争 49
四 崇阳钟人杰起义 53
第二章 农民群众与王朝政权的生死搏斗第一节 农民战争在湖北风起云涌 59
一 太平军四取阳夏、三克武昌 59
二 太平军在鄂东继续战斗与湖北各地民众的零星起事 67
三 捻军和太平军余部的活动 75
四 太平军在湖北的行政措施和文化政策 80
第二节 胡林翼重建旧秩序 88
一 整军经武,讲求战略战术 88
二 厉行保甲团练,控制地方基层 93
三 百计筹款以供军需 97
四 整肃吏治,选用“正士” 105
五 胡林翼的治术和为政作风 109
六 人口减少和士人思想变化 113
第三章 湖北被纳入国际市场边缘 121
第一节 外国政治经济势力侵入湖北 121
一 开埠和建立租界 121
二 洋行和商号的滥觞 129
三 外商工厂、外轮公司及外国银行 134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湖北的活动 143
一 建立教堂,传教布道 143
二 开办学校、医院、孤儿院,创办报刊 155
第三节 妥协、仿效、蜕变和反抗的多重序曲 168
一 官府和商人的反应 169
二 群众、士绅与西方势力的冲突 176
第四章 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改革 199
第一节 地方政府职能的扩大 199
一 新机构的设置和专业分工 199
二 罗致人才和改造士绅官吏 203
第二节 近代工业体系的奠基 208
一 以汉阳铁厂为核心的重工业发端 209
二 官办轻工业的发展演变 219
第三节 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出现 230
一 传统教育机构及其改革 231
二 各类新式学堂的赓续开办 237
三 派遣留学生及创办官报 245
第四节 现代武装力量的建立 250
一 裁汰旧营,编练新军 250
二 培养军事干部 254
第五节 过渡人物的思想性格 260
一 忠心卫道,甘当鹰犬 260
二 从争持到依赖“均势” 264
三 《劝学篇》与“中体西用”论 271
第五章 外部影响的扩大和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第一节 帝国主义加强对湖北的全面渗透 279
一 租界扩大及其多方面的影响 279
二 洋行激增与日本侵略势力的强化 288
三 外人在鄂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307
第二节 湖北财政的长期困局 324
一 地方政府整理财政的措施 325
二 收不抵支,问题丛集 330
第六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裂变第一节 新式民营工业的出现 343
一 环境与时代的催生 343
二 清末湖北民营工业统计 347
三 清末湖北民营工厂分析 362
第二节 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 372
一 清末湖北商业发达的原因 372
二 湖北商业繁盛的表现 377
三 商业贸易作用和问题的分析 386
第三节 转型期的社会群体 394
一 士绅的分化 394
二 商人的崛起 402
三 新式学生和新军的躁动 412
第七章 体制内外变革活动的曲折行进 421
第一节 学生、新军、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421
一 学生群体的爱国进步活动 421
二 革命小团体的先后组建 425
三 共进会、文学社的成立、发展和联合 439
四 城乡群众和会党分子的自发反抗 447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扩大和体制内外斗争的汇合 457
一 商人群体的温和抗争 457
二 新士绅领导的湖北立宪运动 459
三 各界卷入的拒债保路风潮 464
四 进步和革命书报的宣传活动 473
第八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浪潮的涨落 485
第一节 革命武装斗争在湖北的胜利 485
一 武昌起义的迅速成功 485
二 阳夏光复和省内外部分地方反正 496
三 激烈的武汉保卫战及其影响 506
四 湖北各界群众和外地对首义壮举的支持 523
第二节 前期湖北军政府 535
一 军政府的组成和人事、机构状况 535
二 各项革命政策和《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546
第三节 辛亥革命在首义之区的失败 552
一 列强的“助北压南”和袁世凯的剿抚兼施 553
二 武昌集团的形成和北伐中止 562
第九章 清末湖北的科技、文化及风俗习惯第一节 文化设施与科技应用 575
一 书局、舆图局和图书馆 575
二 工业技术的应用和军工产品 580
第二节 清末文人著述 584
一 杨守敬的古地理学和曹廷杰的边疆地理研究 584
二 张裕钊和樊增祥的诗文 589
三 谔谔多士的谠论鳞爪 597
第三节 晚清大众文化和民间风俗 606
一 民间戏剧和各种说唱 607
二 清末湖北风俗的变易 613
大事记 625
参考文献 647
索引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