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类地行星构造地质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德良,沈修志,陈江峰译著
  • 出 版 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12023170
  • 页数:5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地球与类地行星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构造的空间格局和时间标志及其形成条件。全书融汇了显微构造、中小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比较行星构造等多门教材的核心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地理、地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及环境地质等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矿产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和工程地质科技人员以及广大的地学爱好者参考。

绪论 1

第一篇 构造组分 7

第一章 褶皱 7

第一节 褶皱要素 8

第二节 褶皱几何形态 10

第三节 褶皱类型 16

第二章 面理 21

第一节 劈理特征 21

第二节 劈理分类 26

第三章 线理 35

第一节 小型线理 36

第二节 大型线理 38

第四章 节理 44

第一节 原生节理 44

第二节 构造节理 47

第五章 断层 54

第一节 断层概述 54

第二节 断层的断距和位移 55

第三节 断层分类 58

第四节 断层标志 62

第五节 断层效应 77

第六章 韧性剪切带 83

第一节 剪切带 83

第二节 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85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的剪切指向标志 91

第四节 区域韧性剪切带的类型 95

第二篇 构造组合 99

第七章 相同构造要素的组合 99

第一节 褶皱的组合形式 99

第二节 节理的组合形式 102

第三节 正断层的组合形式 105

第四节 逆断层的组合形式 108

第五节 平移断层的组合形式 110

第六节 韧性剪切带的组合形式 111

第八章 不同构造要素的组合 112

第一节 拉张伸展构造 112

第二节 挤压缩短构造 120

第三节 走向滑动构造和旋扭转动构造 133

第四节 垂直构造 143

第五节 倾向滑动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 146

第六节 同一构造应力场伴生构造基本组合方式 150

第三篇 大地构造 155

第九章 板块构造基本特征 155

第一节 板块构造含义 155

第二节 板块构造边界 155

第三节 板块构造划分 158

第十章 大陆边缘 159

第一节 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 159

第二节 海沟俯冲带 165

第三节 岛弧 170

第十一章 俯冲带和碰撞带及造山带 183

第一节 俯冲带 184

第二节 碰撞带 185

第三节 B型俯冲与A型俯冲 195

第十二章 板内构造 198

第一节 热点及运移轨迹 198

第二节 大陆裂谷 201

第三节 陆内断陷盆地和古大陆高原 203

第四节 陆内造山带 204

第十三章 板块构造演化 206

第一节 大洋演化和威尔逊旋回 206

第二节 裂谷演化 209

第三节 被动大陆边缘演化 210

第四节 大陆增生 212

第四篇 类地行星构造第十四章 冲击构造 217

第一节 冲击作用 217

第二节 冲击坑类型 219

第三节 冲击坑的形成过程 222

第四节 地球的冲击构造 224

第五节 类地行星和卫星的冲击构造 227

第十五章 火山构造 234

第一节 地球的火山构造 234

第二节 类地行星和卫星的火山构造 239

第十六章 类地行星和卫星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244

第一节 月球的褶皱断裂 244

第二节 水星、金星、火星的褶皱断裂 245

第三节 其他卫星的褶皱断裂 251

第十七章 类地行星演化 254

第一节 月球的演化 254

第二节 水星的演化 255

第三节 金星的演化 255

第四节 火星的演化 256

第五节 类地行星构造演化差异的原因 256

第五篇 微观构造与构造预测第十八章 显微构造和超微构造 261

第一节 显微构造的晶体组构 261

第二节 超微构造的位错组构 262

第三节 超微构造的纳米组构 267

第十九章 构造物理和构造化学 269

第一节 构造磁学的磁性组构 270

第二节 构造声学的震波信息 271

第三节 构造力学的岩石性能 279

第四节 构造化学的组分调整 282

第二十章 构造预测的构造物理方法 284

第一节 构造物理的声学判别 284

第二节 断裂控矿性能的物理机制与异常因素 289

第六篇 构造变形机制与构造形成因素第二十一章 构造形成环境 293

第一节 构造层次 293

第二节 变形域 295

第三节 构造相 301

第二十二章 岩石微观变形机制 303

第一节 应力 303

第二节 应变 314

第三节 递进变形 317

第四节 岩石变形过程 322

第五节 弹性变形 326

第六节 塑性变形 327

第七节 断裂变形 333

第二十三章 褶皱形成机制 336

第一节 纵弯褶皱形成分析 336

第二节 横弯褶皱形成分析 340

第三节 剪切褶皱形成分析 342

第四节 柔流褶皱形成分析 343

第五节 膝折褶皱形成分析 343

第六节 褶皱形成的压扁效应 345

第二十四章 断裂形成机制 349

第一节 节理和劈理形成分析 349

第二节 正断层形成分析 357

第三节 平移断层形成分析 360

第四节 逆断层形成分析 362

第五节 推覆构造形成分析 367

第二十五章 构造形成因素分析 372

第一节 介质 372

第二节 温度 378

第三节 流体 379

第四节 围压 381

第五节 流体压力 383

第六节 时间 384

第七篇 构造运动与构造动力第二十六章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393

第一节 大陆漂移 393

第二节 海底扩张 396

第三节 转换断层 405

第二十七章 板块的球面运动与运动方向 412

第一节 板块在球面上的运动 412

第二节 现代板块的动向 413

第二十八章 地球内部热源 414

第一节 大地热流表征 414

第二节 地内热能 417

第二十九章 全球构造动力假说 421

第一节 地幔对流说 421

第二节 地幔羽说 425

第三节 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说 426

第四节 天体撞击说 427

第八篇 构造年代与构造演化第三十章 构造世代和构造序列 431

第一节 构造世代 431

第二节 构造序列 432

第三十一章 伴生构造和派生构造 437

第一节 褶皱的伴生构造 437

第二节 断层的伴生构造 439

第三十二章 关键性构造和中间性构造 442

第一节 关键性构造 442

第二节 中间性构造 442

第三十三章 构造的叠加与置换、继承与新生 444

第一节 构造叠加 444

第二节 构造置换 450

第三节 构造的继承与新生 454

第三十四章 构造复合 458

第一节 归并与交接 458

第二节 限制、包容及重叠 459

第三十五章 构造时代的确定 461

第一节 褶皱时代的确定 461

第二节 断裂时代的确定 462

第三节 构造组合时代的确定 467

第四节 中国构造发展阶段划分之异同 467

参考文献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