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 后现代批评对小说批评传统的质疑 2
(一)“讲史小说”与“史实”的关系 2
(二)作者“本意”与文本“客观性” 4
(三)文本阅读与解构批评 5
(四)文本互涉 7
二 后现代批评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10
三 重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13
第二章 解构批评:《三国志通俗演义》文本意义之不确定性 15
一 “天意”乎?“人为”乎?——“孔明之死”叙述之意义解构 15
二 解构曹操“奸雄”之定论 22
三 刘备“仁义”形象的反讽与解构 27
四 历史叙述的反历史性——魏延的“反骨”与“闯帐” 32
第三章 “文本互涉”视野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41
一 “合纵连横”与“义利之辨”:《演义》与《战国策》、《史记》在叙述模式与主题上的文本互涉 42
二 人物:项羽/吕布/关羽之叙述的文本互涉 55
(一)从项羽到吕布、关羽 55
(二)吕布与关羽之叙述的相互指涉 60
(三)赤兔马的叙述功能 63
三 谋臣的作用 66
四 以“三”为单元的重复叙事模式 76
五 “鸿门宴”母题的再现 80
六 青蛇与白蛇的呼应 85
七 预示性叙述 88
第四章 “众声喧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多重对话”特质及其意义 90
一 孙策与于吉的对话 93
二 左慈与曹操的对话 97
三 两组对话之关系及其意义 104
四 大型对话与“复调”小说特征 107
(一)关于吴、蜀联盟的“众声喧哗” 108
(二)“仁”、“术”、“智”的多义呈现及其相互对话 114
五 叙述人的立场与小说人物对话的客观性 117
(一)“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120
(二)“眇一目、跛一足” 120
(三)“悔向辕门射戟时” 122
(四)“谁似忠心映日红” 123
(五)“三顾频烦”与“两朝开济” 125
(六)“曹操虽奸雄,又被玄德瞒过” 126
(七)“天数茫茫”与“三分成梦” 127
第五章 读者反应批评:毛氏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文本意义的建构 131
一 《读三国志法》对《三国志通俗演义》意义的建构 135
二 回评与夹批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与事件意义的延伸性建构 146
三 毛氏父子的批评视野 153
(一)通过《演义》文本内相关人物事件的对应关联,建构特定人物与事件叙述之意义 154
(二)通过与其他文本相关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联,建构《演义》文本内人物事件叙述之意义 163
第六章 结论 169
外一章 《三国演义》的平行式叙述结构 179
一 同一回中人物与人物(或事件与事件)的平行叙述 182
二 数回或数十回中人物与人物(或事件与事件)的平行叙述 185
三 小说整体结构上的平行叙述 191
参考书目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