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分析 1
国民生产总值 1
国内生产总值 2
国民收入核算总量指标 3
消费函数 5
储蓄函数 7
乘数理论 8
投资函数 10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2
财政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13
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15
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16
IS—LM模型 19
财政政策在IS—LM模型中的运用 21
货币政策在IS—LM模型中的运用 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分析 2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25
二部门经济分析 26
三部门经济分析 28
四部门经济分析 29
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30
总需求分析 32
总供给分析 33
通货膨胀 35
失业 36
经济周期 38
经济增长 39
经济增长模式 41
经济增长因素 43
二、产业结构与宏观经济管理 45
产业结构及其分类 45
世界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46
世界产业结构十大发展趋势 4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50
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2
产业的市场绩效指标 54
产业组织政策 55
中小企业政策 56
宏观经济管理 58
宏观经济管理原则 59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60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 61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62
宏观调控 63
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65
经济运行机制 66
市场机制 67
宏观计划机制 69
宏观经济预测 70
宏观经济决策 71
宏观经济计划 72
经济发展战略 73
可持续发展 75
公平与效率 76
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78
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80
国家重点投资的七大行业 82
中国十大经济热点地区 82
国家支持与禁止支持的企业类型 83
西部大开发的涵义 85
西部大开发的特色产业 86
西部大开发的分类援助政策 87
三、知识经济 90
知识和知识经济 90
知识经济的运行模式 91
知识经济社会 92
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4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95
初级产业的重塑 96
第二产业的改造 97
服务经济 99
闲暇产业 100
金融业 101
信息产业 102
软件产业 104
人力资本 105
知识经济与教育 106
知识生产力 108
知识经济与法制环境 109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10
中国的绿色产业 111
知识经济与“两个转变” 113
全球网络化 114
知识经济型企业 115
企业的知识经济投资战略 117
知识经济的资本运营策略 118
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 119
知识经济与风险投资 121
知识经济企业的市场战略 122
知识经济与新企业文化 123
政府如何促进知识经济 125
知识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126
知识经济与知识分子 127
中国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128
四、财政管理 130
财政 130
财政作用 131
财政职能 132
财政制度 134
国家预算 135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137
国家预算体系 138
国家预算制度 140
国家预算编制原则 141
国家预算编制方法 142
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 144
国家信用 145
公债种类 146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147
公债的负担 148
公债的管理 150
国债市场 151
国债与财政赤字 152
预算外资金 152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54
社会公共需要 155
公共物品 156
公共物品的分类 157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58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59
财政支出的分类 161
转移性支出 162
社会保险 163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 164
社会福利 165
医疗健康保险制度 165
经常消耗性支出 166
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内容 167
政府采购制度 168
政府采购主体 170
政府采购方式 171
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 17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174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思路 175
财政收入的分类 177
税式支出 178
财政政策 179
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原理 181
财政体制改革 182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89
费改税 184
财政管理 185
财政检查 186
国有企业年报审报制度 188
五、市场 191
市场 191
市场发育 192
市场发育成熟的标志 193
市场发育的文化基础 194
市场发育的法律基础 195
市场体系 196
商品市场 197
消费品市场 198
生产资料市场 200
劳动力市场 201
金融市场 202
房地产市场 203
技术市场 205
信息市场 206
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 207
文化市场 208
产权市场 209
市场功能 211
市场调节 212
市场均衡 213
市场竞争 214
市场非价格竞争 216
市场管理 217
市场宏观调控 219
市场微观管理 220
市场规则 222
市场主体组织 223
市场中介组织 225
市场调控组织 226
市场秩序 227
市场空间 229
市场局势 230
市场监督 231
企业面临“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233
企业应对机遇和挑战的根本措施 234
企业应对“入世”的紧要任务 236
六、审计监督 238
审计 238
审计关系 239
审计对象 239
审计职能 240
审计作用 241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241
审计分类 242
审计组织体系 243
会计师事务所 244
审计人员 245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46
独立审计准则 246
会计报表审计 247
审计业务约定书 249
审计计划 250
审计抽样 251
审计证据 253
审计工作底稿 254
审计报告 255
错误与舞弊的审计 257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258
审计重要性 259
分析性复核 261
利用专家的工作 262
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263
期初余额的审计 264
期后事项的审计 265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 267
持续经营的审计 268
违反法规行为的审计 269
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 271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 272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273
考虑内部审计工作 274
管理当局声明 275
与管理当局的沟通 276
验资 278
管理建议书 279
小规模企业审计的特殊考虑 280
盈利预测审核 281
合并会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282
特殊目的业务审计报告 284
政府审计机构的审计程序 285
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程序 286
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程序 287
七、统计 289
统计 289
统计研究方法 290
标志和统计指标 290
总量指标 291
相对指标 292
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293
结构相对指标与比较相对指标 294
强度相对指标与动态相对指标 295
平均指标 296
算术平均数 297
调和平均数 298
几何平均数 299
众数和中位数 300
标志变异指标 301
动态数列 302
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 303
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305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306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308
统计指数 309
指数体系 310
统计表和统计报表 311
统计分析 312
统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313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