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数据网络与蜂窝网络 1
1.2 无线互联网的历史 2
1.3 无线与有线的差异 3
1.4 无线互联网:不同的模型 4
1.5 分层通信模型 6
1.6 无线数据网络技术概述 9
1.6.1 WPAN 10
1.6.2 WLAN 11
1.6.3 WMAN 13
1.7 蜂窝网络技术概述 15
第2章 无线生态系统 18
2.1 无线标准化过程 18
2.2 IEEE 18
2.3 IETF 20
2.4 3GPP 22
2.5 3GPP2 24
2.6 国际电信联盟 25
2.7 Wi-Fi联盟 29
2.8 WiMAX论坛 30
2.9 蓝牙SIG 31
2.10 总结 32
第3章 无线个域网 33
3.1 蓝牙 33
3.1.1 LE蓝牙 42
3.1.2 蓝牙应用示例 45
3.1.3 蓝牙性能 45
3.2 ZigBee 46
3.2.1 IEEE 802.15.4 46
3.2.2 ZigBee联盟和规范 60
3.2.3 802.15.4的性能 69
3.3 UWB 69
第4章 无线局域网 73
4.1 最初的802.11规范 73
4.1.1 802.11无线网络 74
4.1.2 最初的802.11媒体访问控制 75
4.1.3 最初的IEEE 802.11物理层 81
4.1.4 最初的IEEE 802.11部署 83
4.2 IEEE 802.11b 83
4.2.1 IEEE 802.11b 5.5Mbps HR-DSSS PHY 84
4.2.2 IEEE 802.11b 5.5Mbps HR-DSSS接收机 84
4.2.3 IEEE 802.11b 11MbpsHR-DSSS PHY 85
4.2.4 IEEE 802.11b DSSS帧结构 85
4.3 IEEE 802.11a 86
4.4 IEEE 802.11g 89
4.5 IEEE 802.11e 89
4.5.1 IEEE 802.11e MAC 90
4.5.2 混合协调功能 90
4.5.3 EDCF中的QoS支持 90
4.5.4 EDCF中的信道接入 91
4.6 IEEE 802.11n 92
4.6.1 IEEE 802.11n PHY增强 93
4.6.2 MIMO 93
4.6.3 三类MIMO技术:空间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赋形 93
4.6.4 信道结构 95
4.6.5 802.11n调制和编码方案 102
4.6.6 IEEE 802.11n MAC增强 108
4.7 IEEE 802.11安全模型 113
4.7.1 有线等效加密 113
4.7.2 802.11i 115
4.7.3 WiFi安全接入 116
4.8 其他的WLAN技术 116
4.8.1 高性能无线局域网 116
4.8.2 WAPI 119
4.9 IEEE 802.11WLAN技术的性能 119
4.9.1 最初的IEEE 802.11 MAC性能分析 119
4.9.2 IEEE 802.11b物理层标准的性能 120
4.9.3 802.11g性能 122
4.9.4 IEEE 802.11a性能 123
4.9.5 IEEE 802.11的性能 123
4.10 IEEE 802.11未来的发展 126
扩展阅读及在线资源 127
第5章 WMAN 128
5.1 固定WiMX技术概览 131
5.1.1 IEEE 802.16网络概述 133
5.1.2 IEEE 802.16 MAC层 134
5.1.3 IEEE 802.16物理层 149
5.1.4 系统配置 161
5.2 应用 161
5.3 演进 162
5.4 WiMAX到蜂窝技术的过渡 162
扩展阅读 163
第6章 第二代蜂窝通信 164
6.1 历史视角 164
6.2 第二代蜂窝通信技术概述 165
6.3 2G部署 166
6.4 本章概览 166
6.5 GSM介绍 166
6.5.1 GSM的历史 168
6.5.2 GSM早期历史 169
6.5.3 阶段1、阶段2、 阶段2+概述 171
6.5.4 GERAN以及向3GPP的演进 172
6.5.5 GSM版本概述 172
6.6 GSM技术概要 175
6.6.1 CS域和PS域 176
6.6.2 GSM网络架构 176
6.6.3 标识符和地址 184
6.6.4 空中接口整体架构 187
6.6.5 GSM物理和逻辑信道 191
6.7 GSM物理层 198
6.7.1 物理层参考配置 198
6.7.2 信道编码和交织 199
6.7.3 突发建立 200
6.7.4 调制 201
6.7.5 PHY附加功能 201
6.8 GSM空中接口信令 202
6.8.1 GSM层2信令:LAPDm 203
6.8.2 GSM层3信令 203
6.9 GPRS概述 204
6.9.1 GPRS附着 205
6.9.2 GPRS移动性管理状态模型 207
6.9.3 PDP上下文 208
6.9.4 服务质量的配置 209
6.9.5 路由、隧道和封装 210
6.9.6 无线资源操作模式 212
6.9.7 GPRS协议架构 214
6.9.8 分段和封装 215
6.9.9 GPRS物理层 216
6.9.10 RLC/MAC层 218
6.9.11 GPRS LLC层 224
6.9.12 GPRS SNDCP层 226
6.9.13 GPRS GMM/SM层 226
6.10 GSM安全 227
6.10.1 保密 227
6.10.2 认证 227
6.10.3 加密 227
6.11 EDGE增强 228
6.11.1 自适应调制编码 228
6.11.2 增量冗余 230
6.12 GSM演进 230
6.12.1 GERAN(Rel-5) 231
6.12.2 EDGE演进(Rel-7) 232
6.12.3 VAMOS(Rel-9) 236
6.13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应用 237
GSM扩展阅读 238
致谢 239
第7章 第三代蜂窝通信 240
7.1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宽带码分多址接入 240
7.1.1 W-CDMA历史背景 240
7.1.2 W-CDMA演进 242
7.1.3 UMTS/WCDMA技术概述 243
7.1.4 UMTS密钥特点 249
7.1.5 WCDMA物理层 253
7.1.6 高速分组接入(HSPA) 258
7.1.7 WCDMA的应用 263
7.1.8 其他UMTS读物推荐 263
7.2 移动WiMAX 263
7.2.1 WiMAX网络参考模型 264
7.2.2 固定WiMAX和移动WiMAX技术 265
7.2.3 移动WiMAX的OFDMA物理层 266
7.2.4 高级天线系统 269
7.2.5 移动WiMAX的新前向纠错 270
7.2.6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270
7.2.7 移动WiMAX切换支持 271
7.2.8 移动WiMAX的安全机制 271
7.2.9 新MAC信息 271
7.2.10 带宽请求机制 272
7.2.11 带宽分配机制 272
7.2.12 移动WiMAX设备类型和分类 272
7.2.13 移动WiMAX中的睡眠模式 273
7.2.14 TDD和FDD 273
7.2.15 移动WiMAX的信道带宽 274
7.2.16 移动WiMAX的工作频段 275
7.2.17 多播和广播服务 275
7.2.18 移动WiMAX总结 276
7.3 CDMA2000 276
7.3.1 CDMA2000的历史背景 276
7.3.2 CDMA2000的演进 277
7.3.3 技术概述 280
7.3.4 1XAdvanced 292
7.3.5 1XAdvanced的发展 294
7.3.6 CDMA2000 EV-DO 294
7.3.7 1XEV-DO Revision B 304
7.3.8 DOAdvanced 304
7.3.9 CDMA2000的应用 305
致谢 305
参考读物推荐 305
第8章 第四代蜂窝通信 306
8.1 LTE 306
8.1.1 LTE发展历程 307
8.1.2 LTE版本总结 309
8.1.3 3GPP术语介绍 311
8.1.4 系统架构演进 311
8.1.5 用户设备 313
8.1.6 E-UTRAN 314
8.1.7 演进型分组核心网 315
8.1.8 与其他无线接入技术互联 318
8.1.9 承载模型和QoS概念 320
8.1.10 标识符和地址 322
8.1.11 协议架构 323
8.1.12 信道架构 325
8.1.13 LTE空中接口概述 328
8.1.14 LTE中的多天线技术 343
8.1.15 E-UTRA物理层 346
8.1.16 E-UTRA无线协议概述 352
8.1.17 LTE应用 356
8.1.18 扩展阅读 359
8.2 LTE-Advanced 359
8.2.1 载波聚合 360
8.2.2 MIMO空间复用技术增强 361
8.2.3 中继 361
8.2.4 增强对异构网络部署的支持 362
8.2.5 扩展阅读 364
8.3 IEEE 802.16m 364
致谢 365
第9章 移动互联 366
9.1 何谓移动互联 366
9.2 网络层的分析 367
9.2.1 寻址 367
9.2.2 路由 369
9.3 传输层 378
9.3.1 TCP概述 378
9.3.2 TCP的变体和选项 383
第10章 无线关键技术趋势 388
10.1 MIMO 389
10.1.1 MIMO引言 389
10.1.2 MIMO技术概述 390
10.2 多载波调制 393
10.2.1 OFDM背景 393
10.2.2 OFDM调制 394
10.2.3 OFDM正交性 395
10.2.4 实际OFDM信号的生成和接收 395
10.2.5 循环前缀 396
10.2.6 OFDM的优点和缺点 397
10.2.7 OFDMA 398
10.3 认知无线电 399
10.4 跨层无线电 402
10.5 网络编码 402
10.5.1 网络编码方法 403
10.5.2 网络编码在无线系统中的应用 404
第11章 构建无线互联网 406
11.1 性能指标 406
11.1.1 数据速率 406
11.1.2 通信范围 407
11.1.3 电源效率 408
11.1.4 频谱效率 408
11.1.5 移动性支持 409
11.1.6 安全 409
11.1.7 管理 410
11.2 结论 410
参考文献 411
缩略词 427
索引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