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质与心质学概论 1
第一节 导言 1
一、对西方心理学的思考 1
二、对中医心理学的思考 3
三、对整体心理学的思考 5
四、对灵性心理学的思考 6
五、对提出中医心质学的思考 8
第二节 心质探论 9
一、“心质”探源 9
二、心质的概念 10
三、心质相关概念的辨析 13
第三节 心质学概论 18
一、心质学概念 18
二、心质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区别 19
三、心质学分支 20
四、中医心质学的具体含义 21
第四节 中医心质学发展简史 22
一、心质学的萌芽——《易》与《书》 23
二、心质学的发展 25
三、心质学的繁荣 30
第二章 心质学的传统文化根源 35
第一节 儒家心质学 35
一、先秦时期的儒家心质学 36
二、后世儒家学者对心质学的发挥 47
第二节 道家心质学 51
一、性论 52
二、心论 54
三、情论 57
四、命论 60
五、梦论 61
六、修养论 63
第三节 佛教心质学 66
一、佛教的心性 68
二、佛教的智慧 75
三、佛教的五阴、八识 79
四、佛教的烦恼与中医学的七情 82
五、佛教的睡眠与梦 85
六、修行即治疗 90
第三章 中医心质学概述 95
第一节 中医心质学述要 95
一、中医心质学的概念 95
二、与中医心质学相关的学说 97
三、中医心质学相关概念 101
第二节 中医心质学理论来源与发展 102
一、心灵质 102
二、心识质 108
三、心意质 114
第四章 中医心质学的心质分型 123
第一节 中医心质学心质的分型原则 123
一、对已有分型的思考 123
二、确定心质分型的原则 131
第二节 各类型心质的基本特点 133
一、Ⅰ型 134
二、Ⅱ型 135
三、Ⅲ型 136
四、Ⅳ型 137
第三节 心质的影响因素 138
一、情志因素 139
二、环境因素 139
三、不良生活方式 142
第四节 阴阳学说对中医心质学的影响 143
一、阴阳与心质的关系 144
二、阴阳失调与各心质易感疾病的关系 146
三、脏腑病机多为阴阳失调 148
四、阴阳平衡与气机的关系 149
第五章 中医心质学的临床应用 152
第一节 各型心质受损状态及中医特色疗法 152
一、各型心质受损状态 152
二、中医特色疗法 155
第二节 心质疾病辨证论治 183
一、乾型(重阳型)人 183
二、兑型(太阳型)人 185
三、坤型(重阴型)人 186
四、艮型(厥阴型)人 189
五、震型(阳明型)人 190
六、离型(少阳型)人 192
七、巽型(太阴型)人 193
八、坎型(少阴型)人 196
附录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