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版前序 1
印行记 1
引言:关于宋明理学分系之问题 1
第一章 南宋湖湘之学序论 7
第一节 南宋胡氏家学述略 7
一、胡安国及其春秋学 7
二、胡宪(籍溪) 9
三、胡寅(致堂) 10
四、胡宁(茅堂) 11
五、胡宏(五峰) 12
第二节 胡五峰开湖湘学统 12
一、五峰传略 12
二、湖湘之学一传而衰 13
三、张南轩之不善绍述 16
四、朱子之“知言疑义” 17
第二章 胡子“知言”大义综述 21
第一节 即事明道,道无不在 21
一、即事以明道:道充乎身,塞乎天地,无所不在 21
二、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 23
三、道不在性外:由好善恶恶说性体之至善 24
第二节 心与性 25
一、心之大与久,以及心之永恒遍在性 25
二、性为超越之绝对体,无善恶之对待相 29
第三节 以心著性,尽心成性 31
一、自性原则与形著原则 32
二、以心著性,尽心以成性 32
三、性之流行,心为之主 33
第四节 内在的逆觉体证 34
一、尽心以尽仁 35
二、内在的逆觉体证与识仁之体 36
三、以仁为宗,以心为用 37
第三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上) 42
第一节 朱子与李延平 42
一、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42
二、洒然自得,冰解冻释 43
三、即身以求,不事讲解 44
四、理一分殊,终始条理 44
第二节 朱子对中和问题之参究 46
一、中和问题的脉路 46
二、朱子中和旧说的义理 48
三、中和旧说下的议论及其转向之故 51
第三节 中和新说的义理间架 54
一、已发未发说:中和新说之发端 54
二、中和论定:新说之完成 56
三、有关“先涵养”与“先察识”之论辩 59
第四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中) 66
第四节 朱子“仁说”之思想 66
一、正面之申论 66
二、对龟山、上蔡之辩驳 70
三、关于“仁说”之论议 73
第五节 以《大学》为定本的义理规模 75
一、明德与明明德 76
二、穷理是“穷在物之理” 78
三、泛认知主义的格物论 81
四、格物致知与诚意之关系 82
附录:《大学》分章之研究 89
一、《大学古本》之结构形式及其问题 90
二、朱子《大学章句》及其补传 92
三、阳明之复古与诸儒有关《大学》之疑难 99
四、唐君毅先生对《大学章句》之辨证 103
第五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下) 114
第六节 心性情三分的格局 114
一、孟子“心性情才”之原义与朱子之异解 114
二、心性情三分的思想格局 117
第七节 理气论大意综述 124
一、从理同气异以言枯槁有性 124
二、理气不离不杂 126
三、理之“一”与“多” 129
四、理先气后,理生气 130
第八节 结论:简括朱子学的纲脉 134
第六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异同(上) 138
第一节 陆学渊源及其时代课题 138
一、象山小传 138
二、陆学之渊源 139
三、象山面对的时代课题 140
第二节 象山学之纲维 141
一、辨志、辨义利 142
二、复其本心,先立其大 143
三、心即理,心同理同 145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鹅湖会诗的义理 146
一、鹅湖之会 147
二、二陆鹅湖会诗所显示的义理 150
第七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异同(下) 156
第四节 朱陆异同述评 156
一、性即理与心即理 156
二、博与约 158
三、太简与支离 160
四、尊德性与道问学 161
第五节 象山与禅 165
一、朱子对象山之称赏与攻其为禅 165
二、象山辨佛 167
第六节 象山之政治思想 169
一、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169
二、理与名分 170
三、政见与政才 171
第八章 朱陆门人及其后学 175
第一节 朱子之门人与后学 175
一、蔡西山及其家学 175
二、黄勉斋及其支裔 177
三、潜庵、北溪诸子 180
四、真西山与魏鹤山 181
五、黄东发与王深宁 183
六、文信国之正气 184
第二节 象山之门人与后学 185
一、杨慈湖与甬上诸贤 185
二、傅梦泉与槐堂诸子 190
三、陆学的传衍 192
四、谢叠山之气节 193
第三节 附说:宋元之际与元儒之学 194
一、元初北方诸儒 194
二、南方民间之学 195
附录一:两宋诸儒姓字年籍及其学统系别简表 199
附录二:南宋理学三大系 208
附录三:檀岛“国际朱子会议”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