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口腔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概念与任务 1
第二节 口腔疾病的用药特点 3
第二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5
第一节 机体方面因素 5
一、生理因素 5
二、心理因素 7
三、病理因素 7
四、遗传因素 8
第二节 药物方面因素 9
一、药物理化性质 9
二、药物剂型 9
三、给药方法 9
四、药物相互作用 11
五、长期用药 11
第三节 环境因素 12
一、时间因素 12
二、生活习惯与环境 12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 14
第一节 药动学基本过程 14
一、吸收 14
二、分布&(1 5
三、生物转化 16
四、排泄 16
第二节 药动学模型 17
一、房室模型 17
二、消除动力学模型 18
三、其他模型 19
第三节 药动学常见参数 19
一、表观分布容积 19
二、半衰期 19
三、消除速率常数 19
四、吸收速度常数 19
五、峰浓度与达峰时间 20
六、稳态血药浓度 20
七、生物利用度 20
八、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21
九、清除率 21
第四章 治疗药物监测 22
第一节 概述 22
一、药剂质量 22
二、患者的个体差异 22
三、给药时间间隔 22
四、给药途径 23
五、药物动力学特性 23
第二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 23
一、监测步骤 23
二、监测条件 23
三、监测指征 24
四、监测方法 24
第三节 临床常用给药方案 25
一、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25
二、口服给药方案 25
第五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27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27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27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27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28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 28
五、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形式 28
六、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和处理 30
七、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 31
八、中药不良反应 32
九、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 32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33
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33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 35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 35
一、概述 35
二、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36
第六章 药物相互作用 41
第一节 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41
一、吸收 41
二、血浆蛋白结合 42
三、肝脏生物转化 42
四、肾脏排泄 43
第二节 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43
一、生理性拮抗或协同 43
二、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 44
三、干扰神经递质的运转 44
第三节 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44
第七章 循证医学与合理用药 48
第一节 循证医学基础 48
一、提出问题 49
二、寻找证据 49
三、评价证据 50
四、利用证据 51
第二节 合理用药 51
一、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 51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52
第八章 新药临床试验分期与评价 54
第一节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展 54
一、新药的概念 54
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展 54
第二节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 56
一、临床试验前的准备与必要条件 56
二、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56
三、试验方案 56
四、临床试验相关各方的职责 56
第三节 新药临床试验分期 58
一、Ⅰ期临床试验 58
二、Ⅱ期临床试验 59
三、Ⅲ期临床试验 59
四、Ⅳ期临床试验 59
第九章 药物剂型和处方学 60
第一节 药物剂型 60
一、剂型的分类 60
二、剂型的临床意义 61
三、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61
第二节 普通制剂 62
一、溶液剂 62
二、注射剂 62
三、酊剂 62
四、乳剂 62
五、软膏剂 62
六、糊剂 62
七、栓剂 62
八、片剂 63
九、丸剂 63
十、散剂 63
十一、胶囊剂 63
十二、膜剂 63
十三、气雾剂 63
十四、颗粒剂 63
十五、滴丸剂 63
第三节 缓释、控释制剂 63
一、概述 63
二、释药原理 64
三、制剂类型 65
四、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66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 67
一、概述 67
二、发展应用 67
第五节 靶向制剂 68
一、被动靶向制剂 68
二、主动靶向制剂 69
三、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70
第六节 处方 71
一、处方的定义 71
二、处方组成 71
三、处方类型 71
四、处方制度 72
第十章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 74
第一节 抗生素 74
一、青霉素类 74
二、头孢菌素类 77
三、非典型β-内酰胺类 85
四、氨基糖苷类 91
五、四环素类 93
六、大环内酯类 95
七、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97
八、多肽类 98
第二节 合成抗菌药物 100
一、磺胺类药物 101
二、喹喏酮类 102
三、硝基咪唑类 106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07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08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109
三、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110
四、肝、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113
五、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15
第十一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118
第一节 抗真菌药 118
一、概述 118
二、外用抗真菌药 119
三、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119
四、唑类 122
五、丙烯胺类 123
六、棘白菌素类 124
七、天然产物中的抗真菌成分 124
第二节 抗病毒药 124
一、概述 124
二、临床用药 125
第十二章 镇痛药物 133
第一节 阿片类镇痛药 133
一、概述 133
二、临床用药 134
第二节 解热镇痛药 139
一、水杨酸类 139
二、苯胺类 140
三、吡唑酮类 142
四、吲哚类和茚乙酸类 142
五、芳基丙酸类 143
六、芳基乙酸类 144
七、邻氨基苯甲酸类 144
八、烯醇类 145
九、其他类 145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物 146
第十三章 局部麻醉药物 148
第一节 概述 148
一、化学结构与分类 148
二、药理作用 148
三、临床应用方法 149
四、体内过程 149
五、不良反应 151
六、局麻药的合理应用 152
第二节 临床用药 152
一、酯类局麻药 152
二、酰胺类局麻药 153
三、其他局麻药 154
第十四章 糖皮质激素药 155
第一节 概述 155
一、体内过程 155
二、生理效应 155
三、药理作用 156
四、临床应用 157
五、不良反应 158
六、禁忌证 159
七、用法及疗程 159
八、合理应用原则 160
第二节 常用药物 160
第十五章 免疫调节药物 165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165
一、免疫抑制药特点 165
二、免疫抑制药的临床应用 166
三、免疫抑制药分类 166
四、临床用药 167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170
一、免疫增强药分类 170
二、免疫增强药临床应用 170
三、临床用药 171
第十六章 维生素类药与微量元素药 177
第一节 维生素类药 177
一、脂溶性维生素 177
二、水溶性维生素 180
三、复合维生素及其他 186
四、维生素的安全性 188
第二节 微量元素 191
一、概述 191
二、硒 192
三、锌 192
四、铁 194
第十七章 镇静催眠药与抗焦虑药 196
第一节 苯二氮?类 196
一、概述 196
二、临床用药 197
第二节 巴比妥类 200
一、概述 200
二、临床用药 202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205
第四节 抗焦虑药物 207
第十八章 促凝血药与止血药 209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止血药 210
第三节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213
第四节 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 215
第五节 局部止血药 217
第六节 含凝血因子制剂 218
第七节 中药止血药 220
第十九章 抗变态反应药 221
第一节 组胺H1受体阻断药 221
一、概述 221
二、常用药物 223
第二节 过敏活性物质阻释药 228
第二十章 消毒防腐药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一、基本概念 231
二、作用特点 231
三、作用机制 231
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32
第二节 酚类 233
第三节 醛类 235
第四节 酸类 237
第五节 碱类 238
第六节 卤素及其他化合物 239
第七节 氧化剂 241
第八节 表面活性剂 242
第九节 金属化合物与染料 244
第二十一章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 246
第一节 化疗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原则 246
一、化疗药物的分类 246
二、临床应用原则 246
第二节 头颈部肿瘤的化疗药物 247
一、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 247
二、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 250
三、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251
四、植物类抗肿瘤药物 255
五、激素类抗肿瘤药物 258
六、其他类抗肿瘤药物 259
第二十二章 牙体牙髓病治疗用药 262
第一节 防龋药物 262
一、氟化物 262
二、银化合物 265
第二节 抗牙本质敏感药物 266
第三节 盖髓术药物 267
第四节 牙髓切断术药物 269
第五节 牙髓失活剂 270
第六节 干髓剂 272
第七节 根管治疗药物 273
一、根管扩大辅助剂 273
二、根管冲洗剂 274
三、根管消毒剂 275
四、酚醛类根管消毒剂 277
五、根管充填剂 279
第二十三章 牙周病治疗用药 282
第一节 概述 282
一、用药原则 282
二、药物种类 283
第二节 牙周病的全身药物治疗 284
一、抗微生物药 284
二、宿主调节药 287
第三节 牙周病的局部药物治疗 288
一、消毒药与防腐药 288
二、含漱剂 288
三、牙周袋用药 289
四、牙周病局部缓释药物 291
五、其他 291
第四节 全身和局部抗菌治疗对比 292
一、全身抗菌治疗 292
二、牙周局部使用抗菌药 292
三、全身和局部抗菌治疗比较 292
第五节 牙周病的中药治疗 293
一、清胃消肿、凉血通便 293
二、补肾固齿 293
三、气血双补 293
四、含漱 294
第二十四章 口腔黏膜病治疗用药 295
第一节 口腔黏膜病药物治疗的特点和原则 295
一、口腔黏膜病的发病特点 295
二、口腔黏膜病药物治疗的特点和原则 296
三、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用药特点 298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临床常用药物介绍 299
一、全身用药 299
二、局部用药 304
第三节 其他与口腔黏膜病有关的内科用药 308
一、可能引起口腔黏膜反应性症状的药物 308
二、口腔黏膜病患者原发或夹杂疾病的内科常用药物 308
第二十五章 口腔科其他治疗用药 310
第一节 口腔科急诊治疗用药 310
一、外伤治疗用药 310
二、止血用药 312
三、止痛治疗用药物 313
第二节 口腔科特殊用药 314
一、造影剂 314
二、菌斑显示剂 315
三、血管硬化剂 315
四、关节内注射用药物 316
第二十六章 口腔科中医药治疗 317
第一节 口腔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317
一、口腔科疾病的中医辨证 317
二、口腔疾病的中医论治 323
第二节 口腔疾病的常用中医方剂 329
一、中医药的组方原则 330
二、中药的配伍和禁忌 330
三、口腔疾病的常用方剂 332
第三节 口腔疾病常用中草药及成药 337
一、口腔疾病外用成药及常用草药 337
二、常用内服成药及草药 339
附录一 药物剂量折算 344
附录二 肝、肾功能减退时给药方案的调整 346
附录三 常见治疗药物监测参数表 352
附录四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