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新版小序 1
引论 1
第一卷 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原初形态之百花齐放第一章 上古思想之趋势 7
第一节 原初的观念形态 7
第二节 周初之“敬”的观念 8
第三节 礼的时代与宗教人文化 9
第四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之趋势 10
第二章 孔子的仁教 12
第一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 12
第二节 仁的意义与特性 13
第三节 仁智圣的生命领域 14
第四节 由仁智圣遥契性与天道 15
第五节 义命观念与主宰性之肯定 16
第六节 宗教、义务与自我问题 17
第三章 墨子的思想 19
第一节 最高的价值规范——天志 19
第二节 权威主义的政治论——尚同 20
第三节 爱的社会之向往——兼爱 20
第四节 功利实用的文化观 21
第五节 墨学的评论 22
第六节 以质救文的方向与途径 23
第四章 孟子的心性之学 24
第一节 即心言性——性善 24
第二节 仁义内在——由仁义行 26
第三节 性命对扬——透显道德性 27
第四节 存养充扩之修养论 28
第五节 政治思想之精义 29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 30
第一节 “无”的智慧之进路 31
第二节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 31
第三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32
第四节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 34
第五节 立身之道与政治理想 34
第六章 庄子的智慧 36
第一节 老庄之同与异 36
第二节 道心显发的观照之慧 37
第三节 一死生、齐物我、泯是非 38
第四节 道家智慧的特性与意义 39
第七章 名家与墨辩 42
第一节 惠施之“合同异” 42
第二节 公孙龙之“离坚白” 44
第三节 辩者之徒的怪说 47
第四节 墨辩中哲学性的理论 49
第八章 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 52
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所涉及的意义 53
第二节 慎独、致中和 54
第三节 诚体流行,生物不测 54
第四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55
第五节 寂感之神——本体论的妙用 56
第六节 宇宙论的演生与三极之道 57
第九章 荀子的学说 58
第一节 制天用天的思想 59
第二节 化性起伪 59
第三节 以智识心——知性主体之透显 60
第四节 解蔽与正名 61
第五节 礼义之统 62
第十章 法家与秦政 63
第一节 法家的兴起与演变 63
第二节 韩非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64
第三节 韩非的政治思想 65
第四节 法家与秦政 65
第二卷 两汉魏晋:儒学转型而趋衰与道家玄理之再现第一章 汉初思想概述 69
第一节 汉初思想之先导——阴阳家与吕氏春秋 69
第二节 反法归儒与儒法之辨 70
第三节 汉代精神开国之盛音——贾谊 71
第四节 杂家中的道家——淮南子 73
第二章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 75
第一节 复古更化:理性之超越表现 75
第二节 董子春秋学要义 77
第三节 天人感应之哲学 80
第四节 人性思想略述 84
第五节 附论:扬雄之太玄与法言 87
第三章 王充的性命论 90
第一节 王充思想之特点 90
第二节 用气为性 92
第三节 性成命定 93
第四节 气性领域之全幅意义 94
第四章 人物志的才性系统 96
第一节 才性之特征与姿态 96
第二节 才质与德性(英雄、圣人) 98
第三节 艺术境界与智悟境界 99
第五章 王弼之易学与老学 101
第一节 易学三系与王弼易学之渊源 102
第二节 王弼玄理之易学 103
第三节 王弼之老学 106
第六章 向、郭之庄学与阮籍、嵇康 110
第一节 向、郭之庄学 110
第二节 阮籍之庄学与乐论 114
第三节 嵇康之名理与声无哀乐论 115
第四节 余论:道家之不足及其自处之道 117
第三卷 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异质文化之吸收与消化第一章 佛教的教义及其开展 123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123
第二节 小乘部派佛教 128
第三节 大乘佛学三系 129
第二章 佛教在中国之传衍(上) 134
第一节 佛教东传的初期概况 134
第二节 释道安与六家七宗 135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肇论大意 137
第四节 北方四宗略述 139
第三章 佛教在中国之传衍(下) 142
第一节 东晋慧远之佛教运动 142
第二节 竺道生与涅槃佛性 143
第三节 三论宗之复兴与嘉祥吉藏 145
第四节 摄论与摄论师真谛三藏 146
第五节 真常心系的代表论典:起信论 147
第四章 对佛教教理之消化:天台判教及其思想 150
第一节 天台宗简史 150
第二节 五时判教 151
第三节 天台圆教及其思想 156
第五章 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 162
第一节 玄奘回归印度之佛教运动 162
第二节 华严宗:别教中的圆教 164
第六章 佛教内的“教外别传”:禅宗的异彩 173
第一节 中国禅宗简史 173
第二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 175
第三节 禅家五宗的宗风 179
第四节 公案话头举例 181
第四卷 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第一章 北宋前三家: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 187
第一节 濂溪默契道妙:豁醒儒家形上之智慧 188
第二节 横渠思参造化:天道性命通贯而为一 191
第三节 明道盛言一本:完成儒家圆教之模型 195
第二章 程伊川之转向与洛学之南传 198
第一节 伊川不自觉的义理之转向 198
第二节 二程洛学南传的线索 201
第三章 南宋理学开为三系 205
第一节 明道开胡五峰,形成湖湘之学 205
第二节 伊川开朱子,完成一系之义理 208
第三节 象山直承孟子,而言“心即理” 212
附说:朱陆门人及其后学 218
第四章 王阳明致良知教 220
第一节 良知即天理 220
第二节 良知之感应是智的直觉之感应 221
第三节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 222
第四节 心意知物与四句教 224
第五章 王学的分化与刘蕺山之归显于密 226
第一节 王学的分化与发展 226
第二节 蕺山归显于密、以心著性 231
第五卷 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冲击与新生第一章 明清之际:三大儒的思想方向 235
第二章 民族生命受挫折、文化生命受歪曲 235
第三章 西方文化思想之冲击 235
第四章 反省与新生 235
一、西方哲学在中国 235
二、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机 235
附录 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与著作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