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篇 3
第一章 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 3
第一节 天体辐射和距离测量 3
一、天体的亮度和星等 3
二、近距离天体的测距方法 6
第二节 星星的坐标和运动规律 7
一、天球和天球坐标系 7
二、天体的视运动 11
第三节 天文望远镜的类型和性能 15
一、天文望远镜的类型 16
二、天文望远镜的性能指标 20
三、望远镜的像差 22
四、电荷耦合元件CCD 24
第二章 地面观测窗口 27
第一节 红外窗口 27
一、红外线的发现和红外天文学 27
二、红外天文学的重要意义 28
三、红外调制技术 29
第二节 紫外和X射线、γ射线窗口 29
一、紫外窗口 29
二、紫外线和臭氧层 30
三、X射线和γ射线窗口 32
第三节 射电窗口 32
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 32
二、宇宙空间的电波 33
三、射电望远镜 36
第四节 宇宙线 38
一、宇宙线的发现 38
二、宇宙线的起源、加速和传播 39
三、宇宙线的地面观测 40
第三章 空间天文观测 42
第一节 红外空间观测 42
一、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IRAS 42
二、红外空间天文台 47
三、新一代红外空间望远镜Spitzer 48
第二节 紫外空间观测 49
一、国际紫外探测者 50
二、远紫外探险者 51
三、远紫外分光探险者 51
第三节 X射线的空间观测 53
一、X射线天文学 53
二、X射线的探测 54
三、主要的X射线卫星 55
第四节 γ射线的空间观测 57
一、γ射线天文学 57
二、γ射线的探测 58
三、主要的γ射线天文卫星 59
第四章 天文观测新探索 62
第一节 现代望远镜的新技术 62
一、薄镜面和多镜面技术 62
二、射电干涉技术 63
三、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 69
第二节 探索早期宇宙 74
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 74
二、21cm谱线的观测 80
第三节 宇宙中的大尺度结构 83
一、暗物质与宇宙大尺度结构 83
二、星系巡天观测 84
三、引力透镜的观测 88
第四节 引力波的观测 90
一、引力波的研究意义 91
二、引力波的探测 92
第五节 宇宙模型、超新星和γ射线暴 94
一、暗能量和宇宙模型 94
二、超新星及其观测 95
三、γ射线暴及其观测 97
实践篇 103
第五章 天文观测准备 103
第一节 天文观测的环境要求 103
一、大气视宁度和天光背景 103
二、专业天文台的选址 103
第二节 野外观测的准备 105
一、业余观测的选址 105
二、让眼睛适应黑暗 106
三、郊外观测注意事项 107
第三节 天文望远镜的组装和调试 109
一、天文望远镜支架 109
二、地平式天文望远镜 109
三、赤道式天文望远镜 110
第四节 观测及照相器材准备 113
一、双筒望远镜的选购 113
二、固定天文摄影器材准备 119
第六章 太阳系内天体的观测 124
第一节 太阳 124
一、太阳结构 124
二、光球层观测 124
三、色球层观测 126
四、太阳观测特别注意事项 127
第二节 月球 128
一、从月牙到皓月 128
二、月面地形图 129
第三节 日食和月食 132
一、日食 132
二、月食 138
三、交食 141
第四节 行星 141
一、太阳系家族 141
二、内轨道行星 144
三、外轨道行星 145
第五节 彗星 149
一、彗星的轨道 149
二、著名的彗星 149
第六节 流星和流星雨 153
一、流星现象 153
二、流星雨 153
第七节 观测和实践 157
一、黑子的观测 157
二、月食的照相观测 160
三、日食的照相观测 162
第七章 遥远天体的观测 168
第一节 恒星 168
一、恒星的形成 168
二、恒星的演化 168
三、测定恒星距离 170
第二节 变星 171
一、几何变星 171
二、脉动变星 172
三、爆发变星 173
第三节 双星 175
一、光学双星和食变双星 175
二、密近双星和X射线双星 176
第四节 深空天体 177
一、深空天体的类型 177
二、星云星团表 184
第五节 观测和实践 186
一、梅西耶马拉松 186
二、从食变双星的观测数据中找出光变周期 188
附录 190
一、世界各地著名天文台介绍 190
二、国内外优秀天文网站介绍 199
三、常用天文软件介绍 209
四、天文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