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1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1
一、技术创新的基本术语 1
二、创造、创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的共同特点 5
第二节 创造力 5
一、创造力的生物基础 6
二、创造力的构成 10
三、个体创造力结构模型 12
四、创造力开发 21
思考题 25
第二章 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26
第一节 概述 26
一、创新思维的分类 26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性 29
三、创新思维阶段 32
第二节 逻辑思维 33
一、逻辑思维的涵义 33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34
三、归纳思维 35
四、演绎思维 39
五、分析与综合思维 40
六、类比思维 42
七、有序思维 42
八、收敛思维 43
第三节 非逻辑思维 43
一、想象思维 43
二、联想思维 46
三、直觉思维 48
四、灵感思维 50
五、发散思维 52
第四节 观察力 52
一、观察的涵义 52
二、观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4
三、创造性观察机制 55
四、观察能力的培训 57
第五节 发现问题能力 57
一、提高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 57
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训 58
第六节 操作能力 58
一、操作能力与创造创新的关系 59
二、操作能力的表现 59
三、操作能力的培训 60
第七节 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 61
一、系统分析能力的涵义 61
二、系统分析能力的培训 62
三、系统决策能力的培训 64
第八节 信息能力 66
一、信息与创新的关系 66
二、信息源 67
三、信息的检索 69
四、专利文献的运用 70
五、创新者应具备的信息能力 72
思考题 73
第三章 传统创新技法 74
第一节 传统创新技法的分类 74
第二节 逻辑推理型技法 76
一、类比法 77
二、自然现象和科学效应探索法 83
三、等价变换法 84
四、KJ法 85
五、类推法 86
第三节 组合型技法 87
一、组合法 87
二、分解(分割)法 90
三、形态分析法 91
四、信息交合法 93
五、横向思考法 96
第四节 有序思维型技法 97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 97
二、5W1H法 100
三、和田十二法 101
第五节 联想型技法 104
一、智力激励法 104
二、联想技法 109
三、逆向构思法 112
第六节 形象思维型技法 113
一、形象思维法 113
二、灵感启示法 114
三、大胆设想法 115
第七节 列举型技法 117
一、特性列举法 117
二、缺点列举法 119
三、希望点列举法 122
思考题 123
第四章 战略计划阶段技术创新方法和工具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一、当今世界经济的新特点 124
二、技术创新方法和工具体系模型 126
第二节 战略阶段技术创新方法和工具 128
一、技术预见 128
二、技术预测 131
三、情景分析 136
第三节 计划阶段技术创新方法和工具 139
一、路径图法 139
二、高标准定位法 141
思考题 146
第五章 TRIZ理论方法 147
第一节 概述 147
一、TRIZ的发展历程 147
二、TRIZ理论体系 149
三、发明等级 150
四、学习和掌握TRIZ理论的重要意义 151
第二节 产品与技术系统的进化 153
一、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53
二、产品进化S曲线 158
第三节 创新发明原理 160
一、48个通用工程参数 160
二、40个创新发明原理 162
三、矛盾矩阵表 164
四、物理矛盾分离方法 167
第四节 物-场模型及发明问题标准解 171
一、物-场模型 171
二、发明问题标准解法 173
三、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应用流程 176
第五节 效应知识库、发明问题解决程序和计算机辅助创新(CAI) 177
一、效应知识库 177
二、发明问题解决程序(ARIZ) 178
三、TRIZ理论工具的综合应用 180
四、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CAI) 181
思考题 186
第六章 概念设计 187
第一节 概述 187
一、概念设计的界定 187
二、概念设计的重要意义 187
三、产品概念设计使用的方法工具 189
第二节 领先用户法 189
一、领先用户法的产生及其作用 189
二、领先用户法的特点、基本要素及其操作流程 192
三、应用领先用户法的注意事项 194
第三节 模糊前端(FFE)法 194
一、模糊前端的重要意义 195
二、模糊前端的活动要素 196
三、FFE法操作流程 197
四、FFE法与突破性创新 198
五、应用案例 199
第四节 质量功能展开(QFD)和田口法 200
一、质量功能展开(QFD) 200
二、田口法 208
第五节 公理化设计理论(ADT) 210
一、概述 210
二、公理化设计要素 211
三、小结 216
第六节 功能结构法 216
一、基本理论 216
二、功能结构法的操作 217
三、小结 218
第七节 阶段门法 218
一、阶段门法的界定及其特征 218
二、阶段门法的基本要素 219
三、创意的获取和处理 221
四、阶段门流程实施指导原则 222
思考题 223
第七章 生产制造阶段的技术创新方法 225
第一节 六西格玛管理法 225
一、六西格玛管理法的起源及涵义 225
二、西格玛统计度量 228
三、摩托罗拉推行六西格玛方案及其绩效 230
四、六西格玛的发展 231
五、企业引入六西格玛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233
六、六西格玛管理质量指数统计单位及其换算 234
七、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法的步骤 238
八、小结 240
第二节 并行工程 241
一、可制造设计与可制造与装配设计 241
二、DFM与DFMA的应用 242
第三节 丰田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 244
一、丰田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的提出 244
二、TPS与LP的哲学管理思想 245
三、TPS与LP的技术体系构架 246
四、系统化、知识化、层次化的TPS与LP系统结构 247
第四节 创新设计工具的综合运用 248
一、TRIZ的应用与发展 248
二、CAI技术与产品设计周期 250
三、TRIZ理论与公理化设计(ADT)的融合 252
四、TRIZ理论与六西格玛管理法的融合 253
思考题 255
参考文献 256
附录1 英文缩写意译总汇 258